来自大陆第一代华人的政治觉醒

打印 被阅读次数

 

UCA第一次大会

 

在美华人人口结构的历史演变

 

虽然同为华人,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来美国的华人有不同的特色。为了更好地掌握在美华人的政治动态,我们需要了解在美华人人口结构的历史演变。

1943年以前:华人在美国有两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排华法案”以及其他限制和排斥华人的歧视政策,在美华人的人数一直徘徊在十万人左右。那一时期的华人以大陆来的华工以及他们的后代为主。王清福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中华会馆,同源会是他们的代表组织。

1943年至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成为美国的同盟国,阻碍两国关系的“排华法案”被废除。当时的国民政府开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他们大多学业有成,事业上有所建树 ——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就是那一代人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也正是从那个时期起,在美华人人数开始慢慢增加,并回升到十万人以上。

1949年至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里,中美交流停滞。这段时间来美的华人主要来自于台湾、香港等地,这个群体人数不少,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就,不乏参政议政人物。全美首位华裔女市长李琬若便是众多成功人士之一。以1979年之前来美华人为主体的华人组织也很多,比如“百人会”就是著名的代表。 到1979年,在美华人人数接近一百万。

1979年至今:中美复交,在以后的四十年里,大批年轻人从中国大陆来美留学工作。这期间虽然还是有很多从台湾、香港等地来的移民,但由于中国大陆人口基数巨大,短短几十年间,从中国大陆来美的人数就远远超过从台湾、香港等地来美的华人,彻底改变了在美华人的人口结构。今天,在美华人人数有五百万,其中一半左右是从中国大陆来美的第一代华人或他们的孩子。

 

美国华人人口增长历史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美国华人人口增长历史曲线图(来源:维基百科)

 

 

 

政治觉醒

 

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初来乍到时对美国政治还比较陌生,再加上迫切需要为养家糊口而打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整体的政治参与度不高。2014年加州的SCA5给这一群体的参政议政提供了契机。一时间,以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为主体的组织应运而生。橙县俱乐部(TOC),圣地亚哥亚裔平权会(SDAAFE) ,硅谷华人协会(SVCA) 等组织就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而后的梁警官、陈霞芬、郗小星等维权事件都促使更多大陆来美的第一代华人参与政治。我们在微信上辩论议政,走上街头游行抗议,显然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积极性最高的群体之一。

2016年9月,一个以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为主体的全国性组织 —— 美国华人联合会 (UCA) 在首都华盛顿DC召开了第一次大会,吸引了四百多人参与。现在UCA 有了芝加哥、威斯康星等分部。著名的亚裔组织APAPA和80-20也吸引了很多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

UCA威斯康星分部

 

APAPA

 

下面是以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为主体,鼓励华人参政议政 (Civic Engagement ) 的组织 (名单排列不分先后;有些组织虽然是以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为主体,但名称上明确说明是亚裔组织,就不在此列举了,因为本文是一篇关于美国华人的文章。)

下列组织的理念可能不尽相同,不过他们都代表一部分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的声音,是一种民主实践。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这些组织的运作会越来越成熟。

 

美国华人联合会 (UCA)

美华联盟 (ACASJ)

圣地亚哥华人联盟 (ACA)

休士顿华裔联盟 (HCA)

橙县俱乐部 (TOC)

华人权益服务社 (CBC)

硅谷华人协会 (SVCA)

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 (NCCA)

美国华裔联盟 (CAA)

犹他州华人联合会 (UCAU)

(注:UCA的初期与NCCA是同一个组织,后来成为两个独立的组织。)

在这期间,很多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披挂上阵,竞选各级政务官。在美国竞选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不仅需要自己筹措资金、游说选民,往往还要应付反对者的攻击。因而竞选过程也自然成为一个很好的发声和展示华人实力的机会,对竞选人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和锻炼。不管竞选结果如何, 都对提升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和参与度起到了推进作用。

以下名单列举了最近几年在选举中胜出或曾经胜出的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

邵阳    (Fremont, CA)

王耀明 (Union city, CA)

郑琳    (Carmel, IN)

孔轩    (Acton, MA)

张毅    (Acton, MA)

沈安平 (Newton, MA)

支左 (Lakeland Shores, MN)

顾泓彬    (Chapel Hill, NC)

谢兰     (Montgomery, NJ)

张迎潮  (West Windsor, NJ)

梁智     (Englewood Cliffs, NJ)

施景渭 (Edison,NJ)

王朝勃 (Edison,NJ)

王益平 (Montgomery,NJ)

于雷    (Montgomery,NJ)

彭晓寒 (Edison,NJ)

杨立友 (Plainsboro,NJ)

徐义保 (Plainsboro,NJ)

仲宇     (Plainsboro,NJ)

刘建翔 (Millburn,NJ)

刘娟    (Marlboro,NJ)

洪利武 (East Brunswick,NJ)

沈小乐(Livingston,NJ)

徐玮    (Marlboro,NJ)

考建华(Marlboro,NJ)

沈天鹿(Millburn,NJ)

徐玮(Marlboro,NJ)

王晴佳(Cherry Hill,NJ)

钱维正(Summit,NJ)

吴元之 (Austin, TX)

孙建国 (Milwaukee,WI)

施俊    (Great Neck, NY)

(笔者收集到的组织和个人名单信息有限,请大家通过留言补充。)

 

 

维护美国华人的长久利益

 

为了维护我们的长久利益,仅仅努力争得自己的权益还远远不够。以犹太人为例,二次大战前,欧洲的犹太人很成功,他们上最好的大学,有最优秀的科学家、银行家,而且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当时的欧洲处于原始资本主义时期,贫富差距很大;穷人没有社会保障,一旦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成功的犹太人就成为替罪羊。吸取了在欧洲的惨痛教训,美国的犹太人致力于帮助美国的贫困阶层,调和阶级及种族矛盾。他们也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努力赢得人们的尊敬。

这几年来,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在积极争取自己权益的时候,也致力于打造我们自身的社会形象。关心社会各阶层的人,做义工,参与社区学区建设,这些活动中都经常出现我们华人的身影。我们的孩子给想要报名当兵但是成绩不够好的其他族裔的高中生补课,我们去老人院帮助各族裔的老人,我们去公园植树,去海滩清洁。

 

海滩清洁

 

休斯顿华裔联盟(HCA)Sunrise义工队洪水救灾

 

UCA芝加哥

 

这里必须特别提到的是今年8月休斯顿五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造成无数人失去家园。休斯顿是华人聚居区,水灾发生时,很多华人组织起来,投入到救灾活动。微信上我们看到很多有船的华人公布他们的电话号码,让需要的人联系。休士顿华裔联盟(HCA) 等组织在灾后重建上出钱出力帮助各族裔的灾民,UCA 等组织也提供募款帮助。大灾面前华人积极参与救援,这样的行为对树立华人形象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微信是一把双刃剑

 

来自大陆的第一代华人的政治觉醒与同时期出现的微信是分不开的。

微信为大家提供了沟通交流和讨论政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力,同时也容易找到与自己持相似观点的人,为各种组织的建立和推广提供了便利。微信平台同时也成为组织和动员工作最有效的工具—人们可以在微信上发起倡议、进行募款,参加各种活动的接龙。可以说微信是大陆第一代华人政治觉醒的大功臣。事实上,微信传播消息之快之广,有其优势更有其弊端。我们必须认识到,微信也是虚假消息和别有用心的谣言最普遍的滋生地和发酵池。赤裸裸的煽动仇恨的语言,还有互相间的谩骂和攻击,都在微信上常见。如此更造成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内部严重分裂,立场相左的派别之间互相对立,这些问题对我们华人整体的长久发展非常有害。因此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维护文明议政!美华联盟的“美华史记”写作组提出了“维护斯文”的口号。

到目前为止,在美华人中使用微信的往往是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可以说微信世界所代表的是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参政议政的文明水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能够抱着开放的心态,互相尊重、倾听和包容,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微信参政议政的环境。

 

 

走出虚拟的中国城—微信圈

 

微信虽然给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提供了诸多方便,但是它也有把我们从美国社会孤立出来的副作用。一两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因为英文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受到歧视,只能生活在封闭的中国城。我们这一代人来美国时,依仗受教育程度较高和中国地位强大的优势,加之美国的社会更包容和更加多元化,直接融入了美国社会。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微信相当于在美国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虚拟中国城,把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封闭在里面。如果我们把微信作为最主要的政治信息来源,就会造成消息闭塞和自我隔离的后果。所以很多有识之士竭力倡议我们一定要走出微信圈,从英文媒体获取信息,走入社会与各个族裔的人打交道,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告诉他们我们的想法以期达到共识。同时我们也要让各个政治人物和组织,特别是华裔或亚裔政治人物及组织了解和重视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的政治诉求。

目前在美国政坛比较有影响力的华裔政治人物往往是在美国长大的华二代。较为知名的人物有国会议员刘云平、孟昭文、 赵美心以及2018年加州州长候选人、现任州财务长的江俊辉。由于他们有比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他们的协助。比如,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科学家陈霞芬和郗小星被联邦政府不公平对待时,刘云平挺身而出为他们主持公道,在国会组织听证会,责成政府相关部门修改条例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些华二代政治人物在美国长大,他们的政治观点与我们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比较接近,但可能与我们的不完全吻合,所以我们要努力让他们了解我们这一群体的政治诉求,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伴随着政治实力而来的是政治责任

 

当我们的政治力量还很薄弱的时候,我们无法左右美国政治,当然对美国的政治也不负什么责任,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美国的政治进行表扬或批评。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政治实力,而且这个政治实力很有可能会与日俱增。所以我们现在急需换位思考,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特别是在华裔以及亚裔群体里,我们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实力。从人数方面来说,大陆来的第一代华人已经超过从台湾、香港等地来的华人,也超过了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我们现在要承担起团结所有在美华人的责任。在亚裔人口中,华裔是最大的一分支,也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分支,我们有责任帮助其他亚裔共同提高。

 

 

结语

 

对于大陆来美的第一代华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承担了在美华人参政议政的重要角色。我们要珍惜这个角色和随之而来的责任。从目前的政治形势看,美国将逐步收紧移民政策。将来不管是从中国大陆还是别的地方来的华人移民都将受到限制,而在美国生长的华人人数会继续增加。二十年后,土生土长的美国华人(包括我们的后代)人数将超过所有第一代华人。到那时他们将会成为美国华人的主角。笔者希望,二十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代书写美国华人历史的时候,他们会为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感到骄傲。

注:李琬若 (Lily Lee Chen)出生在天津,十二岁去台湾,二十五岁来美国,是第一位华裔女市长,被四位美国总统任命为顾问。

 

 

作者:Steven Chen

本文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ID: ChineseAmericans)

白字先生 发表评论于
请问SVCA的成员多数都是基督徒吗?

另外把川普做为白人至上主义是否有任何事实根据?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在一人一票的所谓民主国家,人口很重要。我从不反对中国妈妈来美国生孩子,也支持留学生在美国生根开花。各位年轻人多努力,多生娃,让华裔人口增长快些。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把美国称之为祖国的华裔,为了美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参政议政。
匡吉 发表评论于
觉得好像是特地跑到美国搞革命来了
amyktao 发表评论于
醒覺就是投共 ?
莲盆籽 发表评论于
客观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实际的建议,非常好的文章!

亚裔美国人有“新犹太人”之称,褒贬意义都有,那么吸取犹太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明智的。

若想争取华二代政治人物对我们这一群体的了解和支持,我们是否应该努力去了解他们的立场?毕竟我们孩子的成长经历和他们更相似,或许他们的意见和途径也值得我们的考虑?
常看见文学城的华一代父母用幼稚,白左这些patronizing 的字眼来描述自己孩子和华二代。以这样缺乏尊重的姿态和他们交流,又怎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呢?
workforwal 发表评论于
美国华人最大的问题是后继乏力,二零一六年有一百六十万人移民美国。按照人口比例,中国移民远远底于缅甸,尼泊尔,甚至欧洲人。更不要与墨西哥人比了。
lwen66 发表评论于
文写的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很客观很全面。大规模的,高素质的华人移民的确是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我原来估计得最少需要40-50年的磨砺,才会有这些华人精英的二代会开始崭露头角,加入到美主流政治领导层次。现在开来,祖国崛起和美国的反中思潮这两个正负影响因素把第一代华人移民精英给唤醒出来了。好 !加油!我们美华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共同努力,我们的后代才会有更大的舞台和生活空间。
tony933 发表评论于
来自大陆的第一代华人是在1900年甚至更早!
???对于大陆来美的第一代华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
cng 发表评论于
微信谣言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微信谣言, 是有心人从twitter,FB,4CHAN上的英文谣言剪贴过去的。
workforwal 发表评论于
一八八二年禁止中国人移民法通过前,中国人占美国的人口比例比现在还高,统计数字严重失实。有些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有近两百万中国人生活在美国。中国人不参加人口统计,或者一家五口只有一人登记。在俄克拉荷马市甚至有一所中国人的地下城一有六十多个房间,庙宇,墓地,中文图书馆。自给自足。中国人口在美国还没有恢复到一八八二年的水平,现在绝大多数州,中国人不足百分之零点三!

不过,这文章不错,二零一七年是华人觉醒,参政议政的重要时刻。
茅山道士 发表评论于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