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起的快乐 之 《面食情结》

打印 (被阅读 次)

 

人的饮食习惯与生长的家庭、地域,文化有直接的关联。中国南方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人口密度大,劳力集中,一年可种三季稻,那些地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则寒冷,干燥,农作物生长期长,以种栗为主,自麦子引进西部地区,经过不断改良逐渐适应北部气候,面食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

大西北与内地有很大差异,历史上曾有无数外邦人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迁徙至此,带来多样的外族文化和饮食习惯,至今还是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息之地。那里的本地人以面食为主,即便在粮食定量供应的那个年代,西北地区细粮/粗粮发放比例较内地偏高,也算是照顾少数民族。

我出生在西北,父母来自中原、东北,是地道的北方人,对面食有着深入骨子里的情结。家里大厨是姥姥,二厨、三厨是大姐跟二姐,三姐、四姐洗菜抓码;爸从不下厨,妈不会做饭,哥和我是白吃饱。

姥姥来自东北鸭绿江边,印象中她不擅长做面食,她的拿手菜是大锅炖:菜叶、土豆、豆角倒进锅里,再撒把盐,一通乱炖,盛入大盆端上桌,我们就着馍馍稀里糊涂吃下肚,不是美味但不难吃。对了,她还会炖豆腐,有天她从外面端了一板邻里送的豆腐美滋滋地说:今晚给你们做鸡刨豆腐。我很好奇,搬个小板凳坐在炉子边上等,直到豆腐做好摆上了桌,我也没见她去后院抱只鸡来刨豆腐。姥姥能做的面食屈指可数:春天的时候用槐花加些面拌一拌放在笼屉上蒸,清香爽口;当油瓶里的油赞多的时候,打点面卤子烙几个牛舌饼。

大姐和二姐做饭就比较接地气儿,可能是从西北本地人那里学来的,基本都是面食:擀面条,拉面,揪面片儿,烙大饼,葱花饼,面嘎哒,糁饭,猫耳朵,漏鱼儿…..

我小时候比较安静,喜欢观察,她们做饭的时候我就站在旁边看,眼睛把那些场景照下来,然后录在脑子里,形象思维?嗯!上中学的那些年姐姐,哥哥一干人都去工作、插队,我晋升为洗菜、抓码,闲来时跟大院女孩学学揪面片,做酿皮子。说到这里,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酿皮子是什么,这一道面食是大西北特有的小吃(可不是陕西的面皮呦),做起来甚是费工夫。

我第一次做的时候真是手忙脚乱,清早上学校前和面,加水和些碱(有人加盐,有人盐碱都加),面不软不硬;下午回来准备一个大面盆,加大半盆水,找块纱布包上面,扎好口,在水里揉,就像洗衣服一样,直到把面筋洗干净,再放置一个小时,撇去上面多余的水,搅匀(可以再加点碱,也可不加,酌情);烧上一锅水,水快开时,准备罗罗(一种平底铁盘,做酿皮子专用的),抹上油,加入面浆,要没过盘子(一定要把盆里的面浆搅匀),等水大开后,把罗罗放在滚水上,盖好盖子,过几分钟后看看,如果面皮冒泡,那就是熟了,把罗罗拿下来放在冷水盆里,待面皮凉了,从罗罗里揭下来,摆到面板上;一般大家都用两个罗罗,交替着煮,省时间。做好的酿皮子晶莹透亮,切成筷子粗的条,拌上大蒜水,油泼辣子,醋,酱油,盐,芝麻酱,加点黄瓜丝儿。拌好的酿皮送给隔壁干妈家一大盘,众人吃的很开心,想必不是因为我的厨艺,而是鼓励我第一次做饭。

西北还有一道誉满天下的面食就是兰州拉面,在家的时候只会吃不会做,兴致来了帮忙拉两条下锅;家穷熬不起汤,炒个菜拌面,或者打锅卤子浇到面上,吃起来QQ的。儿时候除了去干爹家改善伙食,没钱下馆子,第一次吃牛肉拉面还是大二放假回家姐姐请我在小摊上吃的;我不吃牛羊肉,受不了那个膻味儿,可是那碗汤真香,加上醋和油泼辣子,一点膻味都没有,打那才明白为什么兰州人一日三顿都吃牛肉面!

我第一次做牛肉面是在大姐家,大三那年暑假过路北京,同学老页去接站,又提着行李送我去大姐家住,为了表示感谢,我自告奋勇做牛肉面请客。中午和了面(要加点盐),拍成几个饼,抹上油,盖上布,放在面板上醒着;然后跟大姐夫买了黄酱、牛肉,他放些调料卤了一下午,大姐又备了点小菜,做了臊子;晚饭时间,面醒好了,拿下一片饼,切成小条,待锅里水滚后,一条一条地拉,下到水里;不像馆子里的大厨一团面在手里拉成丝,自家做没那个本事,几个人一起拉,老页也跟着忙活;煮好的面,浇上臊子,加几片卤牛肉,再来一勺油泼辣子,大家都说好吃,老页吃的汗流浃背,满脸通红。几十年后同学聚会上,他道出了真相:“我还记得你做的“牛肉拉面”,面挺粗,不错,就是太辣了,没吃出啥味。” 他一个东北人,哪里吃得了辣呢!

初到美国比较艰难,跟师兄成了家,一切都得自己来;我不会做饭,更不会炒菜,就凭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些菜,他每次都吃的很香,还不停的说好吃,我知道他是懒,怕抱怨后我会罢工,他得自己做。当然,对我来说揪点面片,下些挂面比较方便快捷,经常做番茄鸡蛋面对付事儿。一日工学院大勇的太太(雨夏)临时去餐馆代工,打电话说让大勇去我家蹭顿晚饭;好啊,我可以大显身手了,做番茄手擀面!他六点半左右抱着孩子到我家,跟师兄聊天, 我在厨房做面;手工面有些难度,凭着小时候的记忆,和面,擀面; 这美国的面粉太筋道,刚擀开就缩回去,我以为面和的太硬,又匝些水,面又太软,粘到面板擀不了,又加面,这样来来回回, 面团越来越大,擀也擀不开,师兄在屋里问了几次,我不耐烦地应着 :“快啦,快啦“,”就好,就好“。。。九点半电话又响起,雨夏让大勇去餐厅接她,我说饭还没吃呐!她那边传来笑声 “好家伙, 我打工都结束了,你饭还没做好!”,在雨夏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吃上手工面条,权当是吃夜宵了。

美国是个DIY王国,很锻炼人,饭做久了,就有了心得;那个时候网络不发达,没有YouTube,全凭自己的创新和钻研(自我嘲笑吧),我的面食做得来越到位,一路走来把师兄这个地道的南方人培养成面食爱好者, 把儿子喂养成西北娃。每当不知道做什么饭的时候,师兄就说:下点面呗。我常做的是倒炝锅面,炸酱面,臊子面。有一年带儿子回国,二姐问他吃啥面,儿子连说带比划地回答:吃刀枪面。厨房里的几个姐都摸不着头脑,啥是“刀枪面”呀,儿子急的拽我去解释,原来是倒炝锅面。这个面西北人基本上都会做,上一锅水或者鸡汤,把面煮好,加入炒好的菜码(不炒也行,直接加到水里煮), 待面熟了,点层蛋花,关火。上小锅烧油,加花椒,两个干辣子,出香后,捞出花椒,辣子,只留油;再加入姜末,葱花,炒香,把小锅从火上移开,待微凉之后,倒些酱油,蚝油,香醋,再放到火上烧一会,等液体冒泡,关火,倒入面锅,加适量盐拌匀。正规的做法是:把切好的葱花,姜末放入小碗里,烧好花椒油之后,泼到葱花上出香,倒入面锅,再加酱油,蚝油,香醋,盐。可我不喜欢生酱油和生醋味儿,烧熟了吃起来更润一些。至于炸酱面,臊子面嘛,YouTube上一大堆,但是要注意选料,豆瓣酱要选对,不然吃上去有股淡淡的酸味,肉要自己剁小丁,不买肉馅,不吃肉的人也可以用炒蛋切块代替肉末。

去年回家陪老妈住了三个多月,每天哥嫂姐妹们凑在一起就是吃喝,轮我主厨时做了几顿包子,水饺;四姐走南闯北嘴很叼,她吃过后,说了句“嗯,可以”,又拿了一袋包子回去。这下我可火了,应大家要求,在家里的群发了recipe;嫂子又要素蒸饺的做法,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素食!其实除了食材之外,最关键的调料是x?x?x(先挖个坑)。

前些日子帮儿子搬家,搜罗回来几罐快过期的番茄酱,学摸着做些spaghetti,上YouTube看了个视屏,又将我过去的做法加以改进,爷俩吃得很开心。上周末师兄买了牛肉馅,我问做什么,他说:“再做些spaghetti 呗。” ,他吃完第二盘后,对儿子说:“咱们以后去Olive garden 不用点面了。” 哼,我懂的,他又在说笑。几天以后我的DNA检测结果出来,正宗的中国北方人,但意外的是竟然查出我有Italy血统,这下两个人又开始调侃我了:怪不得你的意大利面做的好吃,原来是有遗传基因啊!”

生活就是这样,吃喝玩乐,甜酸苦辣,谁都不能例外,品味人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uslisu' 的评论 : 这个要试试!谢谢分享!
euslisu 发表评论于
写好小文才发现忘了填坑,要想素蒸饺好吃,最重要的调料是豆腐乳或者红方。品牌随个人口味,不过我用了几十年的黄日香,质量稳定,没怪味。看馅儿多少,放两三块或三四块,拌在馅儿里,在加盐前得尝尝,因为豆腐乳咸,可能不必加盐;加点糖balance一下咸味,再加些香油,一点白胡椒面,蚝油也行,千万别加酱油。
euslisu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是的,是的,您哪天发现了好的吃食一定记得分享啊。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在原创论坛看见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我也是个吃货,心有戚戚呀。最后的意大利血统亮眼啦lo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