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败了。中国最大最早的社交网络51.com、中文上网3721、抗衡华为的港湾、联想FM365、盛大盒子以及最著名的8848,这些,曾是互联网的翘楚。任何一个只要良好地发展到现在,价值至少也在十亿美元以上。《十亿美金的教训》提取了十个中国互联网失败案例,解读从成功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书评人 叶雷
互联网:十年轮回
中国互联网,在这两年大起大落。回顾辉煌者众,检讨失败者寥寥。《十亿美金的教训》这本书,来得恰逢其时。《十亿美金的教训》这本书,无论你从什么角度,都是可以一读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消遣者,把它当作小说来读,一场场纷争,一串串故事,一个个传奇,即使没有大快朵颐的感觉,阅读的快感也不会少的。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的从业者或者创业者,那些曾经或者现在依旧叱咤风云的偶像、大佬留下的教训,能否让你站到巨人的肩上呢?如果你只是一个“吸取教训”的癖爱者,中间的那些告诫,也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
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失败,或因内讧、或因安插流氓软件、或因错失细节、或因公众形象尽失、或因狂热于兼并、或因过度依赖风投、或因决策无主无序、或因资本冒进。但在林军、唐宏梅这两位作者看来,《十亿美金的教训》主要是三点:一是创业者没能完成从个人英雄到商业领袖的跨越,领导力出了问题;二是热钱惹的祸,或者丧失了欲望,或者战线过长,或者人浮于事,或者迷途不知返;三是没有坚守用户价值第一,在商业模式的盲目崇拜下,被用户用脚投票抛弃了。这些是教训吗?是,也不是。失败了,就是教训;成功了,就是经验。历史的厚重,正是因为教训;历史的伟大,则在于成功。
千年之际的那一场互联网泡沫,已经整整过去十一年多了,但至今仍让投资者心有余悸,仍让见证者心怀忧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十一年前那些让人艳羡的互联网巨头,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了,成了永远的过去时。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年初的统计,即使那些熬过寒冬,留下来的公司,其总市值也平均缩水88%。与十一年前相比,道琼斯互联网指数成份股的平均浮动调整市值已经减少了94%。当年达到5132.52点的纳斯达克指数,至今仍攀不上3000点。
第二次互联网泡沫有多远?
最近,中国的互联网风生水起。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新媒体(主要是视屏)、电子商务,都让互联网界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仅2010年,就有四五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创历史新高。十年前的融资,过千万美元者寥寥,但201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总额就高达18.31亿美元,投资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就不下10家。于是,人们开始担心:我们距离第二次互联网泡沫有多远?
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是很难的。但即使有泡沫,此泡沫非彼泡沫,是可以肯定的。十一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之时,中国的互联网,无论是用户数量、用户需求、硬件配套,还是盈利模式,都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空中楼阁。但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及应用,已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即使第二次互联网泡沫来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不会像十一年前那么悲催。
但是,即使没有泡沫破灭,旧的企业死亡,新的企业诞生,在互联网领域也是一样的规律。中国互联网的悲哀之处,不在于失败,而在于没有创新,一个个都要立志做“美国的Google”、“美国的Yahoo”、“美国的Amazon”、“美国的Facebook”、“美国的Twitter”、“美国的Groupon”……于是圈钱、盯着竞争对手,丧失了自我,最终,PPG成不了Land’s
End,FM365成不了AOL,港湾成不了华为,8848成不了Amazon,盛大盒子成不了Sony……
《十亿美金的教训》一书中,PPG东挪西借导致的资金断裂、ITAT编就的诸多谁也不相信的品牌、分众传媒的关联交易、8848和51.com的急于分赃,都把用户作为筹码了,没有在用户价值的尊重和挖掘上下工夫。对于依赖融资的做法,网易的丁磊曾反思过自己当年的年轻气盛:“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就争着去美国上市”,搜狐的张朝阳说:“一直在紧跟着华尔街的指挥来做事,太看重短期盈利产品,每个季度都在为应付财报数字而发愁。”相反,美国的苹果却捂紧400亿美元的现金,谷歌也把大量现金存进银行。
迷失自我,就使自己成了自己的囚徒。因此,《十亿美金的教训》是什么?与其说是作者总结的三点,不如说是提醒我们:不要做自己的囚徒。重温一下老子“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淡定,重温一下曾国藩“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顿悟。互联网的梦想者们,也不要被困在网中央,不妨跳出互联网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那里有你意想不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