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解读北京两岸新提法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马英九在大选前后做了两个十年承诺。一是,在最后一场“黄金十年”记者会中表示,“不排除与中国大陆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二是,在当选后曾第一时间宣布将在10年内加入跨太平洋经济协议(TPP)

有舆论认为,选前,马英九希望通过两岸关系加分,释放善意。然而,距离马英九在“九二共识”助力下取得连任还不到1个月,正在华府访问的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 和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就已开始为马英九开脱,称“台湾对政治协商没有紧迫性”、“两岸政治谈判条件不成熟”,并且,马英九还高调的宣布要加入多方解读为美国 在政治经济上于亚太围堵中国的TPP,亲美疏陆迹象尽显,大有过河拆桥的味道。

但大陆方面并未躁动。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即将出版的2012年第2期《两岸关系》杂志发表两岸关系新年寄语,提出两岸应在求同存异基础上聚同化异。这也是台湾大选后大陆方面直接主管对台事务的最高负责人的最新表态。

北京“聚同化异”各有解读

王毅在文章中指出,两岸双方一定要维护好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即求坚持一个中国之同,存双方政治分歧之异。两岸双方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同化异、增进互信,从而为两岸关系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从 “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前台湾立法委员林钰祥乐观的看待这样的变化。他向表示,以前两岸只要有争议就搁置,但现在有了争议可以协商折中,这个精神是 两岸都可以接受的。正如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所说的,两岸过去最可贵的经验就是,双方很务实的理解到我们要有耐心的,有方法的为两岸百姓解决问题。

林 钰祥指出,两岸投保协议的协商就是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例证。目前,投保协议中大部分议题已有共识,少部分的议题还存在矛盾,但赖幸媛已经公开 表示会在第八次江陈会把投保协议完成。根据过去两岸协商谈判经验,双方最后肯定会找到解决不同意见的方法,“我们有把握也有信心,这是应该要去达成的”。

但 另有声音认为,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些许字面上的变化却展现出大陆对推进两岸关系的急切心态。无疑也是在表达对马英九胜选后不思推动两岸关系, 却回缩两岸政策的不满。得出这样判断的原因有二,一是认为两岸间关系下一步的发展中出现了不确定选项,即美国主导的TPP;二是台湾方面开始“放话”称, 对政治协商没有紧迫性,两岸政治谈判条件不成熟,似乎在传递马英九第二个任期内不会触及洽谈“两岸和平协议”等政治性议题的信息。

TPP会否成为后ECFA障碍?

但 对此,林钰祥指出,马英九在当选后曾第一时间宣布将在10年内加入TPP,是有回报美国的暗中助选的意思,但他给的时间期限是10年,而马英九的第二任期 是4年,也即相当于开了一张长期支票。在林钰祥看来,舆论以此指“马英九在选后亲美疏陆,有过河拆桥的味道”言过其实。

加入TPP,和“亲美”并没有那么紧密的关联,而TPP和ECFA也没有那么严重的冲突,更不会出现必须要在TPP和ECFA中二选一的可能性。

林 钰祥认为,未来8-10年全球化趋势还将向前迈进一大步,而TPP也是符合这个趋势的。在国际经济互动过程中,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希望透过双边或多边谈判, 让相互的经济得以整合和发展,以让自己可以发挥相当的功能。目前,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逾40%,还有余下的50%多,需要别的市场,所以台湾争取加入 TPP,同两岸签ECFA,不是有冲突而是需要分别处理。

但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台湾民众投票给马英九就是投票给两岸的和平发展。从目前来讲,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同两岸经济的合作有关 系。两岸经济的长期发展对台湾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和谐稳定的基石。对于马英九声称加入美国建立的TPP,张燕生表示,这牵涉到台湾下一步的路径选择,是积极 参与美国主导的TPP,还是深化大陆与台湾间的关系,即ECFA。而ECFA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大陆如何深化自身下一步的市场经济改革,提高市场化配 置资源的能力。这是深化两岸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大陆。

但张燕生同时指出,其实大陆未必一定要置身于TPP之外。从某种 角度上讲,TPP的主导未必是美国人。这个问题就如同拔河一样,美国人想把TPP的主旨向区域性“拔”,而大陆则希望将其主旨推向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大陆 方面在未来与美国的动态博弈中,需要打好手中的牌。大陆需要继续深化要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策源地,台湾才会更加倾向于与大陆加强深层次的合作。

启动政治协商可循序渐进

针 对马英九的第二任期内两岸会否启动政治谈判,马英九连任后即表示,不必忙着立刻去开启政治性协商,这对大家来讲都不是最迫切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也不一定是 最好的选择。蒋孝严日前也表示,马英九总统在第二任期内将在主权问题上有更多的坚持,不要让外界有不必要的误解,所以不会很快地也没有那么急迫性会进入到 政治的协商谈判。

同在华府的赖幸媛进一步表示,未来两岸要跨越到政治领域还有很多条件,比如要有高度国内共识,还有两岸很足够的互信,但目 前条件都不成熟。在没有足够的高度共识及两岸很充分的互信的基础上,要跨越到两岸政治性议题是不容易,也不太可能,所以最务实的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一步 步先帮两岸人民解决相关的经济民生交流问题。两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建立互信,而互信要在互动的基础上渐进,把基础建立起来。

林钰祥赞同这样的思路,他指出,两岸政府之间存在着务实协商的理解,而“北京在台湾大选中挺马,因此对两岸政治谈判有所期待”不过是小部分学者在敲边鼓。从岛内看,在广义上说超过80%的人希望维持两岸现状,政治谈判的进行,会被认为是现状的破坏。

中 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两岸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有一定的政治互信。马英九连任,和平发展大局不会改变,而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与两岸政治关 系的推进还很难突破,但不排除局部性的或低度政治问题的协商与推进。北京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对马英九不能期待太多,重点还是继续落实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 展,特别是ECFA后续协商。

另外,在谈及两岸建立军事互信甚至撤除导弹问题时,蒋孝严认为有些事情做比说好,慢慢接近到适当时机然后就可以来做一些必要的接触和对话了。

社 科院学者王建民亦赞成这样的思路。并指出,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台当局对于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出发点、原则、目的、内涵具有 很强的保守性,在具体落实方面也缺乏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积极政策。二是尽管美国公开宣示乐见并支持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但经常通过放话向大陆施 压,并通过挟持马当局、干扰两岸谈判,确保谈判进程在其掌控范围之内。因此,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必须提早整体筹划,扩大两岸军事领域合作以培养互 信,全方位做好谈判准备,可由智库及民间组织等二轨渠道展开接触谈判等。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孙哲甚至提出,“松绑”现役军人的互动,只有让两岸军人 之间有所接触,才能结束两岸军事敌对状态。

对于两岸政治谈判,王毅文中也并无强求之意,王毅在文章中表示,大陆愿意继续秉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基本思路,务实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向前发展。也愿着眼未来,本着相互体谅、平等协商的精神,不断为破解两岸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

区分“和平协议”和“政治协商”

针对马英九表示在最后一场“黄金十年”记者会提“不排除与中国大陆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林钰祥向表示,原本马英九提 “和平协议”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其实是将两岸现状书面化,也即是将“不统,不独,不武”书面化,而非“政治协商”。但是立即被民进党抓住“小辫子”进行攻 击,将“和平协议”和“统一谈判”混淆视听,所以在当时也造成了对马英九支持率下滑的影响。随后马英九提出 “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的三项前提。最后马英九又提出“绝对不会在未来的4年当中跟大陆的领导人见面,绝对不会跟大陆去谈统一的问题”。但重要 的是马英九提“和平协议”并不等于“政治协商”。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朱新民亦赞同这种说法,他表示,不谈统一不代表不谈和平,这两个概念是 有区别的。和平协议是去讨论如何制度化、稳定化两岸之间的和平状态。朱新民同时指出,“两岸关系现在呈现和平发展的趋势,和平发展的方向不会发生逆转”这 样的观点,忽略了两岸间所有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和平的基础之上的,所有发展的成果也是建立在和平这个前提之上的。所以,和平的维护和保障需要两岸更多的主张 和提醒。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台湾内部的人民知道“和平不是所谓正常和应该的”。如果要让和平变得“正常和应该”,就必须要巩固和保障,也就是需要制 度化,透过一个架构来稳定。

朱新民认为,台湾的民众在享受两岸和平成果所带来的各种红利时,更需要去了解这份和平是如何得来的,和平的意义 和价值是什么。和平这个概念并不是抽象的,应该是具体的。和平应该是两岸关系里面最有人性的,最具真实性的,也是最需要保障的。和平如果缺乏这样的基础, 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坏,甚至是流失。

北京观察人士指出,事实上,无论哪一方都不会反对“和平”,但这里的关键是“和平协议”的内容如何体现,比如其中有没有军事的内容,有没有政治协商的内容,还是只是说这仅仅是一个“宣示”而已。再比如两岸以什么样的身份去签署,是党身份还是政府身份?

查看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