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政治变故缘起“太折腾” 走错两步致命棋 苹果日报
[adinfo]
薄熙来走错两步致命棋
香港苹果日报张华的文章早已有言在先,说薄熙来栽在王立军事件上,是咎由自取,活该。
文章说,薄熙来的第一个错误,是处死重庆市前司法局长文强。文强长期任职重庆公安,是本地帮代表人物,汪洋主政时深受赏识。但薄熙来视文强为障碍,于是指控他是黑社会保护伞,将其处死。事件在国内引起极大争议,批评重庆当局漠视法纪的“黑打”,更质疑处死文强是政治报复。
任
何空降各省市的“一把手”都要面对本地帮的挑战抵制,有人就任后会展开反贪去打击本地帮,但绝少像薄熙来那样,将数百名本地干部拘控,甚至将对手处死。这
破坏了党内潜规则:你可以反贪或经济罪等打击对手,但不能置其于死地!因此,薄的“黑打”在党内多受非议,埋下今天“失道寡助”的伏笔。
薄熙来的第
二个错误,就是过度鼓吹“重庆模式”,令他俨然成了党的理论家。中共历来只有最高领袖才可推出自己的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
涛科学发展观。以示他们不仅掌握军政人事等决策权,也掌握党理论的话语权。这是最高领导人的专利,也是巩固权位的杀手锏。薄熙来只是政治局委员,却大肆
宣传“重庆模式”,称之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可在全国复制等。如此僭越,自然受到最高层猜忌。
虽然今年初薄熙来已意识到犯忌,公开否认“重庆模式”之说,但始作俑者是重庆官员,大肆宣讲的也是他们,市长黄奇帆也多次公开推销“重庆模式”,一时间,“重庆模式”之说比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更受瞩目!中共领导层又岂会坐视?
链接>>
薄熙来政治变故缘起“太折腾”
中共官方3月15日正式宣布:“中共中央决定:张德江同志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薄熙来同志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这意味薄熙来这位在重庆掀起轰轰烈烈“唱红打黑”运动的“政坛明星”政治前途已然走到尽头。北京政情观察人士指出,薄熙来此番变故,王立军事件只不过是个导火索,其中根本原因是出于薄熙来的“太折腾”。
2008年12月,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表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移决心时,胡锦涛连续用了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其中“不折腾”一词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热点。而在2009年7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强调了“不折腾”。反观薄熙来在重庆的种种,显然有违“不折腾”的底线。
在以低调为特色的中国官场上,薄熙来是个高调的异类。主政重庆以来,薄熙来以其一贯高调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眼球。薄熙来自2007年主政重庆后主导推行的“唱红”,被外界解读为是“重返毛泽东时代”,甚至有人给他戴上“复辟文革”的政治帽子。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这是“薄熙来承担不起的政治代价”。
2009年重庆掀起“打黑”风暴,在薄从辽宁带来的亲信王立军的帮助下,薄发动了重庆3万名警力,逮捕了许多“黑社会成员”和腐败官员,人数逾万,以致部分看守所、拘留所爆满,还把司法局长(也曾任公安局长)送上断头台。其后实施了干部“大下访”,要求与群众“三进三同”等一系列举措,并出台“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这些也被冠以“重庆模式”而被外界所关注、议论、猜测。而“王立军事件”的发生则让薄熙来“苦心经营”的事业的急转直下,虽然薄熙来也曾试图为“重庆模式”降温,并打出“民主法制”牌,在“王立军事件”后极力向中央的“科学发展观”靠拢,但显然为时已晚。
在薄熙来为“重庆模式”降温时,分析人士就表示,舆论广泛关注可能是好事,也可能会形成“捧杀”效应,欲利用“民意”上位需把握好尺度。对于中共高层来说,对未来领导者的选定仅有民意是不够的,或者说中国的政治制度还不到仅靠民意就能决定领导者的时候。以目前的政
治现状来看,薄熙来如携民意“逼宫”,可以说胜算近乎为零。
在以低调为特色的中国官场上,不张扬的领导风格更容易被接受,胡锦涛的“不折腾”可谓一语道破其中玄机。这位熟悉北京政情的观察人士表示,事实上,1949年生的薄熙来,因其高调的行事风格在中共高层中并不讨喜,这也是他此番变故的源头。相对而言,其他中共高层竞争者仍保留着一种更为传统的、不那么张扬的领导风格。例如,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公开说,他更喜欢“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风格,他的座右铭是:“多干事,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