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在一起的藤甲,彷如一位藤甲武士。 梁晋毅 摄
韦达庆身着藤甲,遥望群山。 梁晋毅 摄
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村民们和韦达庆一样,都对先人的历史深信不疑。韦达庆说,上世纪50年代这里家家户户都还在制作藤甲胄。6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四清”运动来临,村里的藤甲被烧了个一干二净。
出于对先人的敬畏,一位老人从火堆中捡回部分藤甲残片藏起来。2005年,村里人依照残片的样子和老人的回忆,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编了拆、拆了编,终于复制出与残片质地一模一样的藤甲。
如今,藤甲成了歪寨村的标志,也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宝贝。
韦达庆说,现在该村的藤甲制作工艺基本是流传下来的,完整的制作工艺只有韦姓家族的10多个人掌握。制作藤甲时,一般不轻易对外姓展示。
“穿上藤甲的武士,个个都骁勇善战,这是因为藤甲刀砍不进、石砸不坏,所以一旦穿上就能让战士信心百倍。”韦达庆说。
歪寨村有700多人,多为布依族。在村民韦永兵家中,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藤甲胄——头盔、护肩、护胸、护臂、围裙和盾牌,拼接在一起后,犹如一位威猛的藤甲武士立在眼前。
编织藤甲用的藤条是当地一种生长在深山密林里的青藤。将藤条的外皮去除,能看到一根根细筋紧密排列,犹如电缆里的铜丝。一根直径约3毫米的青藤,两个成年男人怎样用力拉拽都无法拉断。
韦永兵破例向记者展示了编织藤甲的过程。他说,如果在编织过程中,疏密程度稍有不一致,这个地方就会大大降低防御的功能效力。
韦永兵说,要制出绝佳藤甲,需两个人花上两三年时间。首先要到山里找寻上了年份、粗细一致的青藤。选好藤条后,要将其放在阴凉处慢慢阴干,约两个月后开始编织藤甲。编好的藤甲,放入桐油里浸泡两天,然后再取出慢慢阴干,每次泡、晒工序需三个月,需经“九泡九晒”,因而制作一套最为坚固的藤甲,时间最长需要两三年时间。
“做好的藤甲通常在20斤到30斤左右,比金属铠甲轻得多,但坚固无比。”韦永兵拿出一套成品藤甲,在记者面前用大石块猛砸,用锋利的刀砍,上面仅留下一点痕迹,毫无损伤。
“复活”的藤甲胄确实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神奇,不过它究竟是否与历史传说中的藤甲兵一脉相承,几乎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答案。
贵州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曹端波认为,历史上西南地区文化交融频繁,如今要用史实求证“复活”的藤甲胄是否与相传的三国时期藤甲兵有关联,已没有可能,但这种藤甲胄历史上完全有可能在西南地区存在过,“复活”藤甲胄的村民,传习的是先人技艺也完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