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女总理访华,中国官媒“和谐”其夫人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冰岛女总理到访,官媒“和谐”夫人



冰岛女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日前到访中国,央视未按外国政要来访的常规进行报道,未提及她的合法同性夫人,也没有给予任何画面,中国同性恋组织认为,这反映了政府对同性恋人群的漠视。

4月15日至18日,冰岛女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Johanna Sigurdardottir)携同性夫人乔尼娜·莱奥斯多提尔(Jonina Leosdottir)正式访问中国。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为其举行欢迎仪式,多家中国官媒如人民网、新华社等予以报道;当日晚间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也播发此消息,与以往不同,中国官媒新闻中只字未提共同来访的总理夫人,央视画面中也未有这位夫人的任何镜头。接下来西于尔扎多蒂还要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未知后续报道会否延续起始的报道基调。

由于涉及同性恋话题,冰岛女总理及其同性夫人成为此次访问中一些中国民众关注的焦点。2010年6月27日,冰岛议会一致通过允许同性婚姻存在的法案正式生效,从此同性恋在冰岛合法化,并且允许同性恋人结婚。当天,冰岛女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和她的长期女伴侣、女作家乔尼娜·莱奥斯多提尔正式走入婚姻殿堂。此前她们已组成"民事伴侣",她们是新法生效后冰岛首对结婚的同性恋伴侣。

早在四月初,冰岛总理将访问中国消息公布时,由彭丽媛陪同习近平出访引发的"第一夫人"热潮余温未减,人们拭目观望中国官媒会不会报道冰岛总理的同性夫人,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热议中国官方媒体将如何进行这次报道。网友"一月份的犄角"认为:"估计CCTV只会淡化,直接忽略掉夫人,大家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早在2010年,时任德国副总理韦斯特韦勒携同性伴侣米歇尔·莫隆茨(Michael Mronz)访华,中国官媒也未在新闻报道中提及此事,但媒体照片中并未回避莫隆茨。

很多中国的同性恋组织对此也表示出期待,希望籍由这个事件开始引发官方及公众对中国同性恋群体处境的关注,也希望这次访问能为中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破冰。中国在同性恋问题上一直持保守态度,直到1997年不再把同性恋视作一种犯罪行为;2001年中国官方也从精神疾病目录中移除了同性恋人群,但中国法律对同性婚姻仍未予承认。尽管如此,近年来中国各地同性伴侣举行婚礼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



德国外长与同性伴侣莫隆茨


"不出所料,主管部门对媒体下禁令"



总部位于广州的同性恋亲友会创办人阿强就此接受了德国之声的采访,他表示之前已经预见到央视会在报道上,对中国政府一直视为敏感的"同性恋话题"进行屏蔽,因此他们先是在网络媒体上发起"央视是否会报道冰岛总理携同性伴侣来访"的公众调查,有54.5%的人表示不会。另外该机构和一位同性恋人士的母亲也同时向冰岛总理发出做客邀请。

而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透过这些活动增加同性恋这个议题的可见度,让这个话题走到阳光下,生动的展示在公众面前:"果然不出所料,央视的《新闻联播》,包括大陆的传统媒体,据我所知都收到了禁令,让他们不要炒作、不要渲染这个事情,所以很少有媒体来提到冰岛女总理和她的同性夫人一起来访问,她的性取向问题也没有被呈现出来;他们的思维就是把公众当成弱智,需要他们作评判和信息筛选,这是很荒谬的。在中央电视台我们知道会下禁令,我们就先来一步,把这件事放大。"



近年中国发起很多的同性恋"彩虹权利运动"


"冰岛总理使政府决策层无法忽视同性恋问题"



阿强也向德国之声表示,央视屏蔽冰岛总理夫人之后,有趣的是,凤凰卫视的新闻报道中,西于尔扎多蒂向媒体表示,感谢李克强对她及夫人的友好接待。据此他认为官方在外交接待上与以往并无不同,只是在宣传上刻意把她的夫人"和谐"掉了,这也反映出中国政府一而贯之的对同性恋人群的漠视态度:"早期他们只把同性恋放在一个疾病的范畴,现在同性恋已经进入到一个权利、平等、自由的视角,官方再不报道这些事情,就会显得僵化。央视其实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显示我们对人性的尊重。无论从媒体专业主义和对一种多元文化的接纳,都砸了自己的牌子。"

经由社交媒体,冰岛女总理和夫人访华成为热门话题,阿强认为民间发酵这个话题的同时,这也是促使政府决策层直面同性恋议题的机会。有社会学者研究显示,同性恋人群占到总人口的3%到5%的比例,按照这个比例在中国将有基数较大的同性恋群体。随着中国同性恋运动的发展,他们的权利、社会认同、情感与社会关系将成为必须直面的议题。即使媒体封锁,也无法阻止这个议题的阳光化:"他们不说,就是想让这个问题不可见,既然总理带着她的夫人来了,这个问题是光明正大的,那就让这个问题呈现出来。"

路透社在关于冰岛总理访华的报道的最后,引用了一位中国网友的心声:"我期待着有那么一天,同性伴侣可以在这里结婚,组成真正的家庭,这将是真正的尊重。"
查看评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