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拍到灰狼和棕熊连续十晚同看日落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芬兰摄影师Lassi Rautiainen偶然间发现一对灰狼和棕熊关系非常亲密,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幕美好的画面。

通常来说,狼和熊都是单独狩猎的,所以能拍到这样的画面让摄影师本人都感到很惊讶。他说:“没有人知道这两只动物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我想可能是因为它们都很孤独,又太年轻,它们不确定单凭自己一个人能否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我觉得它们俩在一起的时候比较有安全感。”


连续10晚,从下午八点到第二天凌晨四点,灰狼和棕熊都会在一起看日落,分享新鲜捕获的美食。

摄影师说:“能拍摄到这样一组难得的照片并分享给大家,感觉非常棒。”

灰狼和棕熊分享新鲜捕获的美食。

灰狼和棕熊关系非常亲密。

灰狼和棕熊分享新鲜捕获的美食。

zhuniang 发表评论于
第四张他们在嬉戏的照片,温馨得让人心酸落泪,就是动物,在残酷的生存奋斗间歇,也乐于享受短暂的生命的快乐!
另,有英文报道,grey wolf is a girl, brown bear is a boy.
ljcn 发表评论于
灰狼外F了。
CountryRoses 发表评论于
不知为什么,含着眼泪看完的这些图片....
Juzizhoutou 发表评论于
跨越种族的生死恋!
湖畔仙株 发表评论于
温馨
dengzc1971 发表评论于
都把对方当宠物
lewinsky 发表评论于
这照片千万别让牙医看到~
CH1034 发表评论于
8点到2点看日落,这个非同寻常。
小小叶蝉 发表评论于
人跟其他动物也算跨物种友谊。只要有机会,有时间建立相互信任甚至帮助。
palmdodo 发表评论于
黑熊--今天好运气,老狼请吃鸡
cheerfulcats 发表评论于
相互照应兄弟情深好可爱!
achim 发表评论于
太好玩儿了
leonardo2025 发表评论于
是不是在一起吸日月之精华呢?这感觉象共同修仙啊!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黑格尔曾设想过死亡意识转变为以自己生命去冒险地把他人的生命据为己有这样一种奋斗:历史作为阶级斗争(用黑格尔的术语即所谓主奴辩证法)。黑格尔的另一个基本历史范畴——人的劳动或工作——也是从死的否定性和虚无性转变为一种外向性的否定和改变自然。更概括地说,按照黑格尔的看法,时间是人从死亡中制造出来的:历史的辩证法就是时间的辩证法,“时间在感性世界中是否定性的因素”。时间就是否定性,而否定性就是向外转化出来的死亡。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他建立起这样一个悖论:历史是人反抗死亡的历史。这一思路几乎与弗洛伊德完全一致。弗洛伊德认为,人性中的攻击性——主宰自然的冲动和主宰他人的冲动——乃是死亡本能向外转化的结果。此时,死的欲望被转化为杀戮的欲望、毁灭的欲望和统治的欲望。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即发现了人的这一现实:人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物种,他拥有一部历史,换句话说,这一动物的本质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与他的存在相统一。而是在历史和时间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在形成人是有历史的动物这一哲学思想的过程中,黑格尔发现他先前把人确证为爱是不充分的。爱是爱者生命中的一个瞬间;而且,爱始终不过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它对历史这一大进程没有任何触动。人类历史不能视为爱的展开。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事实上在弗洛伊德和历史哲学家黑格尔之间建立起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联系。黑格尔试图超越哲学家们传统固有的偏执,试图发现人的本质并不存在于思维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的欲望和人的痛苦之中。在黑格尔为把握人的本质所作的两种系统的尝试中,第一种是把人等同于爱,第二种是把人等同于死。黑格尔的思想因而从爱欲走向死亡本能,而这两者则共同形成了人性的本质。在他的第二步尝试即通过把人等同于死,黑格尔才把握了人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本质。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攻击性代表着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一种融合;这种融合通过使死亡本能固有的自毁倾向向外转化,通过把死的愿望转化为杀的愿望,而使有机体得以从自毁倾向中获得拯救。对死的逃避使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即如何对付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走向死亡。动物把死作为生的一部分并运用其死亡本能走向死亡;而人类则攻击性地建立起不朽的文化并通过创造历史来反抗死亡。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不是死的意识而是对死的逃避。从最早保存死者遗体的洞穴人,一直到今天好莱坞的葬礼崇拜,对死亡的逃避正如乌纳穆诺所说的那样一直是一切宗教的核心。金字塔和摩天大楼这些比青铜器保存得更久的文物使我们意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死亡的逃避。如果死是生的一个固有的部分,如果死本能与生本能(性本能)是并存的,那么人逃避他的死就正像他逃避他的性欲一样。如果死是生固有的一部分,那么人压抑他的死就正像他压抑他的生一样。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这样我们便看到,在有机生命的层面上,生与死是某种统一的东西;只是在人类水平上,它们才彼此分离,形成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中有一种特殊的不健康的病态。乌纳穆诺说:“使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是,人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守护着他的死者。他为何这样徒劳无益地保护着他死去的亲人?是因为人的意识恐惧着自身的毁灭……大猩猩、黑猩猩、巨猿以及诸如此类的动物一定会把人看成是一种软弱的动物,其特有的习惯就是保存自己死去的亲人。”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他的看法是:死是生命内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生命的目标乃是死”。攻击性既可以转向外部又可以转向内部(受虐倾向)。但是,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转向自我的攻击性只能是一种死亡本能。并断言外向性的攻击倾向来源于一种“原初的受虐倾向”,攻击性是一种外泄的死亡本能。死本能以一种支配冲动和权力意志的形式向外发泄出来,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特有的现象。弗洛伊德本人的公式——“一切生命的目标乃是死亡”——也使人感到,在生物层面上,生与死并不彼此冲突而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生与死是某种辩证的统一,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活着与死去、觉醒与睡眠、年轻与年老在我们身上乃是同一的:前者反过来就是后者,后者反过去也就是前者。”
低智商猪头 发表评论于
人同时具有爱与恨的矛盾情感,他既能爱他人又能毁灭他人,既能爱自己又能毁灭自己。与传统的伦理学术语把爱等同于善,把恨等同于恶不同,弗洛伊德的基本看法是:人心中的恶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是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附生出来的一种表浅的赘疣,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性固有的内在冲突。弗洛伊德曾令人震惊地谈到人类固有的攻击倾向;由于具有这样一种固有的攻击倾向,人唯一的选择要么是使之向外去毁灭他人,要么是使之向内去毁灭自己。
糊涂一生 发表评论于
看来现在畜牲之间的关系都比人类间密切。大概是由于现在人类都太重利轻义了吧。
ZoyaWashington 发表评论于
How wonderful and heart-warming it is to see such friendship.
德国中国红小兵 发表评论于
一对跨物种好基友。
农民大伯 发表评论于
开眼界了
肌肉熊 发表评论于
网上也有熊和狼为了争吃的打架的
5m3incisal 发表评论于
一对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