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已成中国城 加大为啥有这么多亚洲面孔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1.

   伯克利已成中国城

  今天文章的封面,来自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Little Asia on the Hill》(伯克利已成中国城)(渣翻译意会一下吧orz)

  文章开头描述了学生Jonathan Hu在伯克利上学的体验。

  Joanathan Hu在美国南加州郊区上高中,在那儿,他很少能听到自己熟知的中文。当他大学来到了知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不管是在图书馆,宿舍,广场还是快餐店里,处处都可以听到人们说中文。“挺好的,感觉很亲切” 他说。

    
 
  根据伯克利官方数据,亚裔学生占录取新大一学生的42.4%,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种族。白人只占24.5%,位居第二。更别提这个数据其实还没算国际学生中的亚洲人。

  不止是UCB,这种“亚裔占绝大多数”的情况在加州公立大学当中绝非罕见,下图当中,粉色代表亚裔群体,可以发现在本科生(Undergrad)当中,亚裔比例不论是在UCLA,UCD,UCI,UCSD...当中,都是最多的。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ccountability Report)
 
  加州大学的亚裔究竟有多泛滥呢? 在伯克利甚至有一个白人社,声称自己是少数群体(Minority)。当然这是一个恶意的玩笑,这个Facebook Page也很快因为敏感原因被校方关停了。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想,在学校里有很多亚裔也没啥稀奇的呀。 毕竟亚裔在大家的印象里就是很重视教育,读书很好嘛。

  错,其实亚裔在知名高等学府中,超越白人群体成为No.1多的种族,其实是非常稀奇的事情。以哈耶普作为例子。

    

  哈佛

  

  耶鲁

  

  普林斯顿
 
  别说是第一大种族了,亚裔在哈耶普的比例往往连白人的一半都不到。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可能是因为加州的亚裔比较多,人口基数大,所以录取的亚裔学生也多了。

      又错!

    
 
  从这张加州政府统计的数据图来看,Asian占全加州人口的14%,然而在加州公立大学系统当中,Asian可以占到40%。
 
  再看同样坐落于加州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大学,Asian的比例又跌落回20%。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亚裔成为加州公立大学的学生人口第一?

  不卖关子了,其实..一个特别的法案--“California Proposition209” (加利福尼亚州209法案)在促进亚裔学生的录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是非加州209

  加利福尼亚州209法案(California Proposition 209)批准于1996年11月。

    
 
  此法案禁止州政府机构在雇佣公务员、签订公共服务合同和公共教育中考虑种族、性别和族群因素。

  也就是说,听命于州政府的加州公立大学(UC系列分校),不能在招生过程中参考种族因素,不能问你是黑皮黄皮还是白皮。所以你会发现,在Common Application System 当中,有关于种族的问题(Race & Ethnicity),但是在UC的申请系统中,却没有这样的问题。

    
 
  在不参考种族因素的情况下,平均标化成绩,平均校内集点(GPA)在所有族裔中最高的亚裔增加了自己的竞争优势,间接影响了UC大学的族裔分布。

  然而,大麻都可以合法化的加州公民,却视Proposition209若眼中钉。209几次险些被推翻,在最后关头被挽救下来,可以说是加州最具争议的法案之一了。

    
 
  2011年,州参议院法案185号(SB 185)在加州参众两院被通过,剑指Proposition209。SB185提案允许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在录取时考虑种族,性别,族群等因素,眼看就要推翻Proposition 209,但被州长否决。

  2012年,州参议院Hernandez提交宪法修正案第五号(SCA5),意图删除209法案中关于高等教育的内容, 这个提案只差被下议院通过即可成为加州宪法,但是因为遭到当地亚裔美国人的强烈反对,而被雪藏。

    
 
  有趣的是,支持209的人,和反对209的人,都打着反对种族歧视,保护教育公平的旗号....而且...其实都是少数族裔。

  反对者的观点是,在招生过程中完全忽视种族的因素,其实等同于忽视了美国的系统性歧视与少数族裔面临的逆境。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黑人孩子,每天在帮派火并中躲子弹,和一个从小上高价补习班,衣食无忧的白人孩子的竞争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如果不考虑种族因素来“推一把”前者例子中的黑人孩子,没学上的黑人孩子也无法为自己的后代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陷入恶性循环。事实上,自从实行Proposition209之后,黑人学生的录取率有所下滑。

    

    同时,209的反对者认为在招生过程中参考种族因素,并不代表只参考种族因素。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种族因素不违宪,这其实是有最高法院背书的。

  不过,“种族配额”--也就是说,为特定种族预留录取特定比例的名额被禁止的,事实上,加州大学在这样的事上其实吃过一次亏。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是白人Bakke的梦校,他申请了两次都被聚聚了,然而,一些实力远不如Bakke的学生却借着自己少数族裔的身份被录取了。 由于当时UCD实行种族配额制,在100个招生名额中预留了15个给少数族裔。

  1978年,Bakke一怒之下把梦校告上了法庭。

    

    最高法院判决种族配额是不对的,Bakke也顺利上成了学。

  但是!!在此案中,最高法院肯定了Affirmative Action,也就是说,虽然种族配额不被允许,但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种族是不违宪的。这让AA的支持者们松了一口气。
 
  

    在后来在Grutter 诉 Bollinger案中。 被起诉的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提出,学校通过AA的手段来保证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人群,这对全体学生都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Proposition209法案的反对者认为,将种族考虑到录取过程当中,不但可以消解系统性歧视,同时也可以增加加州大学的多元性(Diversity)。

  

  然而,支持Proposition209的人认为,虽然黑人学生的录取率下降了,但是他们的毕业率上升了呀。一些学校打着公平的旗号,优待少数族裔,反而让还没有准备好的学生进了不适合自己的学校,AA让少数族裔的学生“进去了出不来”,最后读不下去退学。而原本适合入读的亚裔学生却失去机会,浪费了寒窗苦读的努力。
    

    同时,关于种族多元(Diversity)的论调是狭隘的。难道只有种族不同可以提供多元性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即使是同种族的人,也会因家境,学业方向,人生经历而产生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多元不应该由肤色定义。

   3.

    209究竟动了谁的蛋糕?
    

    由上图可以看出,加州大学这几年来,非裔美国人占总体录取学生比例其实无太大变化,拉丁裔的学生录取比例甚至是逐年上升的,最被挤兑的利益集团其实是白人。

  一位来自普林斯顿的教授2005年发表了研究“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dmission Preferences at Elite Universities”

  

  他对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进行了数据模拟。如果完全不考虑种族因素,亚裔所占录取学生的比重将从23%上升到33%。

  神奇的是,模拟前后,白人占学生总体的比重几乎不变,仅从51%降到50%。

    

    也就是说,在录取过程中,校方增加种族多样性的方式极有可能仅仅是将本来属于亚裔学生的位置替换一部分成其他少数族裔,而并不会动第一大人口:白人群体的蛋糕。

  当少数族裔哄抢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录取名额,争论“AA或不AA, 这是个问题”的时候。白人群体稳坐校园的“绝大多数”,笑看自己的不倒江山。

    

    2007年,来自新泽西的美籍华人Jia Li向普林斯顿呈交了诉状,他说:“精英大学的录取是一场精密的算计,学校在保留以白人为主的血统的同时,掩盖上一层'多样性'的表皮。”

  如果“英雄真能不问出处”,加州大学的种族分布可能才是常态。或者说..也许并不该有一个常态。每年的种族占比应该都会随机变化,因为录取不应当在种族中寻得出规律。

    

    Proposition209这样的乌托邦政策也许很难维持太久,9.25日,加州州长签署了亚裔细分法案(AB1726),该法案将亚裔划分为中国裔,日本裔,韩国裔,印度裔,甚至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等等。

  虽然现在只说是为了统计,然而很难不将这项法案看作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就像知乎用户Physixfan在问题“如何看待加州亚裔细分法案”中所回答的:

  为什么不先把占多数人口的白人细分成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犹太人等等?为什么不细分黑人和墨西哥裔?犹太人当年被当做一个单独的种族,遭受了常青藤联盟的犹太配额政策,然后费尽了千辛万苦把自己划归到了白人里面,从此就与其他白人们一起平等竞争了。请问这些支持亚裔细分的人,你们敢不敢提出把犹太人重新细分出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

    

    犹太人在也曾是“表现太好”的少数族裔,1918年,20%的哈佛新生都是犹太人,学校设置了定额来减少犹太学生的数量。

  “亚裔就是新犹太人”,WSJ记者Daniel Golden在自己的新书中写道:

  “Asian-Americans are the odd group out, lacking racial preferences enjoyed by other minoriti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wealth and lineage mostly accrued by upper-class whites. Asians are typecast in college admissions offices as quasi-robots programmed by their parents to ace math and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