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事件不断发酵。4月19日,中兴通讯在内部已通告员工,停止所有与美国出口禁令相关的业务。中共党媒《人民日报》在同一日称,中国政府将不计成本投资芯片。
外界认为,中兴通讯之后华为将成为美国“封杀”的第二个目标(图源:VCG)
在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的大背景下,中兴遭逢此劫,不得不让人外界猜测与中美贸易争端有关。不少媒体指出,如新华社,美国意在打击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软肋。不过,关于这一点,美方表示,此次制裁行动与当前中美正在开展的“贸易战”无关。
美方此次的回应并非完全不可信,因为这已经不是中兴第一次收到美国的禁令。2016年美方就曾就中兴通讯违反美国技术禁令为由,对中兴开出了8.92亿美元的罚金,并与其美达成了和解协议。在该协议内容中,中兴通讯不仅要停止对朝鲜、伊朗等国出售美国产品,还要承诺开除与此案相关的四名资深员工,并对另外35人实施扣发奖金或通报批评等纪律处罚。
不过,中兴通讯在3月时承认,尽管开除了四名资深员工,但并未对另外35人施以纪律处罚。除此之外,中兴仍继续向伊朗输出禁运的美国产品。
看来,美国对中兴通讯的指控确实是有据可寻。那么,明知美国的禁令为何中企还频频出现有法不依的行为?观察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对商业信用和处罚认识上的差异。
首先,从中美商业信用体系差异分析来看。信用体系主要记录个人或企业信用资料,并编写成报告出售给有需要的个人或组织。美国是世界上信用体系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信用体系已趋于完善。信用体系对美国个人生活和商业上十分重要,银行发放贷款及洽谈商务合作,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是最基本的评定标准。一旦个人或企业出现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比如违反契约、商业欺骗等指控,很可能对其在商业活动造成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兴通讯实行芯片禁售,引发中国政商界一片哀嚎(图源:AFP)
至于中国的信用体系就简单很多,目前还没有成型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主要用于个人较多,银行发放贷款都会查看由人民银行出具的一份信用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其实主要涉及贷款人信用卡的使用情况,有没有逾期未归还的款项,以及逾期还款的次数。
在说服力上,同美国的信用报告无法相比,主要是为了对企业或个人还款能力的评估。商业上的契约失信对中国企业在国内的企业运营影响较小。这也造成了中兴通信无视与美达成的协议,不仅并对35名员工施以纪律处罚,还通过空壳公司继续向朝鲜和伊朗出售美国禁运产品。
其次,这与中美商业违规处罚力度也有关。中国对失信企业的处罚虽有,但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限制了其处罚效果。对于没有造成安全威胁或人员伤亡的失信企业处罚也较轻。如2015年12月4日,苹果电子产品商贸(北京)有限公司因2014年在《财务状况》、《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和库存》报告中的数据存在较大差错,被北京政府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了8,000美元的罚款。 若是在美国,苹果电子产品商贸(北京)有限公司谎报数据的行为绝不会以8,000美元的处罚收场。美国看重信用机制,对商业失信处罚的力度也较大。若在美国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或违反商业条例的行为,将会依照法律要求保留在信用体系上多年。
并且,还会对其失信严重性进行法律量裁,这令失信企业不仅要面对高额的罚款,负责人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中兴通讯此次在美国被全面封杀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重罚和高额的罚款,是美国规范国商业市场信用的重要手段。毕竟当惩罚的代价大于销售利润时,识时务之人都会选择遵守规则。
对于中兴通讯的处罚,美国此次处罚并非毫无私心,时机的选择和打击的针对性确实与中美贸易争端有关,是反击中国贸易一项强有力的举措。不过,中兴通讯在此次事件中并非无辜者,多次违反禁令,还企图以罚金逃避法律的管束,完全无视美国商业上的“游戏规则”,遭到封杀也是事出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