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是因为中国太“得意忘形”了吗?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2018年7月6日,注定会两败俱伤的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将通过这种硬碰硬的方式,磨合出一种全新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相互关系。主动挑起贸易战的美国被指“一意孤行”,在其国内外都遭到强烈反弹,被动接招的中国自我认为“义无反顾”,在其国内却同样引起一定程度的质疑。

在此之前,特朗普加征关税目标指向曾被广为宣传的“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随后悄无声息地淡出了官方媒体,另外再如央视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被下架,许多人认为,因为中国方面的自信心膨胀、太过高调,才招来了美国方面注意和压制。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观点的产生反映了对当下中国舆论对中美贸易战的广泛关注,但又缺乏深入了解。在中国急剧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中美之间的摊牌和关系重塑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与战争或冷战对峙相比,贸易战或许是成本最小的一种协调路径。

中国低调运作“中国制造2025”、下架《厉害了,我的国》的做法,更像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一种战术应对,而与“韬光养晦”或“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指向无关。毕竟中美贸易战已经无法避免,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稳住自身阵脚、保护核心利益、减少己方损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美国的战略方向大转移,在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任期里就已经开始。2011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提出“转向亚洲”的战略,后来逐渐发展为所谓的“亚洲再平衡”。

奥巴马的继任者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15年6月决定参选美国总统之初,便把矛头指向中国。尽管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的指责有所收敛,但是从结果来看显然并未将其排除在贸易战的目标之外。 可见,美国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轨迹,遵循自身内部变化的逻辑,是经过一系列的动作试探、政策反复之后,由美国广泛民意、利益集团所认可、推动的结果。

如果一定要从中国身上找原因,或许中国错就错在发展太快、潜力太大,继历史上的苏联、日本之后,再次对美国一家独大的地位和利益构成实质性挑战。

另外,“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引起美国高层的注意和针对,也说明了中国外交内政化的现象。

由于中国已经存在的广泛海外利益布局和国际影响力,其内政、外交已经深度交融在一起,中国与别国的内政布局成为相互之间的内政影响因素。

然而因为中国国内是根本,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虽然经常看起来是“外交无小事”,国内一些安排需要照顾到外交政策,实则反映了一种外交“内政化”的趋势。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