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近日在党刊《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曾被官方高调渲染的“中国方案”、“世界命运共同体”等词汇没有出现,转而提出要“推动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这是否为当前的中国外交政策发出某种信号?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倡议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5月下旬举行。
5月1日,中国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文章,题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他还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鉴于此文发表在中国即将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前夕,官方称,大会将围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史金纳上周公开表示,美国与中国之间出现了“全然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抗”,美国此前从未面临过这种对抗。
贵州大学前经济教授杨绍政博士本周五(5月3日)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习近平的倡议非常有建设性:
“我个人感觉,这个讲话是讲得很好的,亚洲文明对话,文明互相借鉴。但是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实施。说了如果不实践的话,相当于言行不一致,说空话。这个我们需要思考。”
杨绍政认为,中国政府不但要对外文明和谐,对内也要保持一致。
他说:“国与国之间要进行文明对话,这个非常好。但是我觉得,对外的文明首先要建立在对内文明的基础上。对内文明很简单,就是你对老百姓要文明,你治理国家要文明。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是共产党及其政府首先必须守法,如果你在国内随便侵犯全体国民的言论自由、宪法权利、强拆强征、侵犯他们的财产权,这说明你对内的治理是不文明的。”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人早前对记者说,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应促进亚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思考和责任担当,对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缩至亚洲?
根据官方公布,此次大会将邀请多国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文化领域的代表出席开幕式;围绕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维护文明多样性、文化旅游与人民交往、亚洲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亚洲文明全球影响力、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大会将举行6个论坛,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
2013年3月下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国面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人类文明走向的新航标”。6年后,中国提出以“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
网络活跃人士王爱忠认为,这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正在进行修正:
“对以前中国提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因为遭遇西方对中国经济崛起威胁的抵制进行的一个修正。因为亚洲本身的文化传统方面还是类似的,从世界命运共同体退回到亚洲命运共同体,可能是从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到谋求地区大国地位的一次修正。”
香港《明报》报道,本次大会的意义在于促进亚洲各国间的理解、认同,避免与西方文明直接交锋,
这将营造出近者求同存异,远者不强求、不对抗的国际氛围,也让对话会成为回应中国威胁论的又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