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0年前两大错误战略 造就能与美贸易开战的中国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六四事件届满 30 年的今天,中国崛起于东方,在世界政治舞台呈现与美国一较长短之姿。批评者说,六四之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战略都出现重大失误,间接造就了今日的红色帝国。

  美国知名智库外交关係协会(CFR)日前发表特别报告指出,中国对世界秩序以及对美国和其盟友逐渐累积的危险,源于柯林顿、小布希和欧巴马过去 3 届美国政府误读了中国的战略意图,直到 本届川普政府才「唤醒梦游中的美国」,直面北京对美国国家利益和民主价值的威胁。

  报告认为,华府与亚洲盟国若能早些对北京的激进政策提出质疑,「中共就会比现在更弱」。美国对中国最早的战略失误,可回溯至六四

  实际上,更多批评声音将美国对华战略的失误溯自 1989 年的六四民主运动之后。

  中共当年出动军队对平民血腥镇压后,国际社会普遍祭出制裁措施;但是美国政府一边制裁,一边却担心中国会倒向苏联。

六四的枪声 6 月初才响,时任总统老布希 7 月就派特使密访北京并向对方解释,制裁是基于美国政治制度和国会压力而不得不为,希望中国政府能宽大对待被捕人士,好让美国政府说服舆论,以减轻制裁。

曾派任中国的老布希「用心良苦」,却遭到中共领导人邓小平的强硬回绝。

纽约时报中文网稍早前刊文指出, 美国政府的态度让北京在此后多年都确信,不管中国国内的人权问题有多糟糕,由于西方社会需要中国在地缘政治的战略合作和中国的巨大市场,所以不会太为难中国,「因为六四屠杀他们都容忍了」。

与此同时,北京也想儘快搭上全球化的便车,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改善民众生活,藉此让中国社会迅速从六四镇压的愤怒中走出来并逐渐澹忘这段历史,用经济成功压制政治上所有的反对。

美国对中国幻想,造就第二次重大失误:让中加入 WTO

六四事件发生后的第 12 年,中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EPI)2018 年公布的报告,中国入世后的 2001 至 2017 年间,美中贸易逆差逐年成长,期间全美流失近 340 万个工作机会,其中 74% 来自製造业。

美国曾有美丽的幻想,希望中国加入 WTO 后,可以融入基于非歧视、市场准入、互惠、公平与透明原则的国际贸易体系。但美国失望了。

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去年报告指出,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个错误的决定。中国入世后并未做出有助于市场化的改革,反而加强对贸易的控制以及对外商竞争设置障碍,违反了 WTO 基本原则。

美国历届政府还是没让中国理解:法治与人权

美国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放行,取消贸易与人权挂钩,帮助中国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至今日,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与美国形成全面竞争态势的同时,中国国内人权状况日益恶化、专制进一步强化,并且再也不理睬西方社会的指责。

旅居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伟东在媒体发表评论说,美国本意是想利用市场和开放的力量促使中国的中产阶级成长,并藉此产生民主的内生力量,让中国和平演变为民主国家。

不过,美国忽视了六四事件以及苏联解体后中共对和平演变的高度警觉。北京将一切可能导致人民思想变异的因素都扼杀于萌芽阶段,包括牢牢控制中产阶级的经济命脉,使之无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必须始终依附政府和党。

美国共和党籍众议员沃尔夫(Frank Wolf)曾经批评,六四事件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并未体现人权、宗教自由和法治等美国价值观,双方发展关係是以贸易和市场为主。大力推动中国人权的沃尔夫抨击,六四事件后,美国政府透过扩大和中方的贸易,「让那些应该为六四负责的人更加富裕,更加有力量,也使得他们更加大胆」。

他还表示,美国历届政府在六四事件后执行的对华政策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中国的经济开放并没有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带来政治开放」。

批评者说,六四事件后,政治上,中共当局再次终结了人民追求民主的进程,回归专制独裁;经济上则开启权贵资本主义的疯狂掠夺。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对内实施权贵资本主义、对外争霸的右翼红色帝国。

作法明显抗中的川普,或许也无法阻止中国的势力扩张

高举「美国优先」大旗的现任总统川普上任后,持续斥责北京长久以来的不公平贸易作为,以及藉由窃取美方的智慧财产来壮大自身科技、军事和经济力量。

冲冠一怒为美国的川普去年 7 月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并公开宣称放弃为价值观而战,只在地缘政治和利益得失方面与中国较量。有专家指出,川普这种作法其实对中国大大有利,如果仅仅计较谁做生意更聪明,北京相信川普不是对手。

面对这个有别于 30 年前的红色帝国,分析说,以美国为首的国家若不能在人权等普世价值上形成坚定的联盟,用西方市场置换中国的极权制度,让它转轨并融入文明规则和价值体系,川普政府即使能唤醒美国,也无法让国际社会免于可能形成的大危局。
查看评论(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