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圣”是一门艺术 拿捏不好分寸 可误了卿卿性命…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颂圣,不被归入政治学范畴,而是艺术范畴,是一个很有趣的定位,对颂圣不遗馀力,全身心投入的人等,未必将颂圣视为是一门艺术,但肯定的是,不懂得技巧手法节奏以及必要的铺垫,拿捏不好分寸,很容易弄巧成拙,误了卿卿性命。

笔名欧阳先生的朋友,专门和我们回顾斯大林当年的往事。

据称,苏共十七大做了一项专门规定,为斯大林鼓掌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违者后果自负。

某次,斯大林到一家工厂视察。视察结束后,按例要发表演讲。然而,斯大林仅讲到一半,有个工人便贸然鼓掌。很显然,这工人想借此占个先手,以显示自己觉悟不俗。可别人也不是傻子,其他人自然不甘心屈居人后,于是就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所有工人开始玩命鼓掌,整个会场登时掌声震天。一屋子壮汉咬着槽牙,恨不得把吃奶的劲使出来,拼了命似的鼓掌。无论怎么看,这幅画面都有点恐怖。

再看钢铁慈父斯大林。起先,他有些嗔怒,觉得率先鼓掌的这个哥们看不出眉眼高低,打乱了节奏。接着,看到众人都拼命鼓掌后,他感到沉醉。最后,他就彻底徜徉其中无法自拔了。
 

问题是,举凡这种动机不纯的鼓掌大多都没有制动装置。你可以自发鼓掌,表达对钢铁慈父的无限爱戴。但鼓掌什么时候停止,得由人家说了算。否则,就少不了首鼠两端的嫌疑,必然吃不了兜着走。

1937年,斯大林去一家造纸厂视察指导。演讲结束后,大家起立鼓掌。不过,这次鼓掌时间仅只维持了11分钟。原因是造纸厂的厂长率先停止鼓掌,众人也只好随之暂停。斯大林有点意犹未尽。当晚,内务部就逮捕了这个厂长,然后被判刑十年。当这个厂长在两百零六页的侦查笔录上签名以后,侦查员要他记住:"永远不要第一个停止鼓掌!"。

这次,斯大林挥手示意暂停。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次鼓掌时间长达3小时49分钟。斯大林也累。有几个壮汉因用力过猛而导致胳膊脱臼。事后,这几个壮汉收到了嘉奖。那位率先鼓掌的工人大哥,不光获得了提拔,还被增选为该厂的班子成员。

我在想,那些令人肉麻且反胃的颂词,怕是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心虚。可还是要演下去,至少要做出下必甚焉的样子出来。因为,一旦露出破绽,就少不了两面人的嫌疑。不过,甭管如何伪装,却终不能欺骗自己。既想骗过别人,又想说服自己,这就忒强人所难了。长此以往,必会抑郁成疾。至于那些在台面上趾高气扬抑或一本正经的,我能想象到这样一副场景:回家躲到无人角落,他们必会呲着四环素大牙,发出阵阵坏笑。

有人好奇,这么低级且弱智的把戏为什么能大行其道呢?抛开上有所好以及认知能力和学识不谈,我觉得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当局者迷。明知是糖衣炮弹,也会欣然受之。就像醉酒的人辩称没喝多一样,这时你捧他"没想到你这么能喝"后,他就会玩命狠灌。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老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齐奥塞斯库当年也是,他擅长长时间的演讲,卡斯特罗也是。齐奥塞斯库的文集中,频繁出现括号注解鼓掌,长时间鼓掌。齐奥塞斯库在台上不做提示,没有人敢停下鼓掌的动作。

近年来,朝鲜的金正恩,也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

共产国家曾经的个人崇拜,如今在一些国家也堂而皇之出现。不仅长时间热烈鼓掌,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领导人视察基层,那些欢迎群众多半也是特型演员,从各个单位抽调专门人员充当群众演员,看到领导人拼命鼓掌,只是颂圣的基本功。

颂圣还包括说一些叫人起鸡皮疙瘩的讚美的话,叠词,排比句,抑扬顿挫,还有屡禁不绝的颂圣歌曲,但迄今为止,这些原创歌曲没有一首是好听的,可以朗朗上口,传颂一时,成为像当年歌颂共和国之父那样,气吞山河的,填词作曲的颂圣还没达到基本要求,需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