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移民文学

我的信仰是我皮肉上熬出来的,比哲学家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移民与移民文学 看文献片Sisters in the Bush有感 前几天我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新闻频道(News World)中看到了一部他们新近制作完成的文献片Sisters in the Bush。当年欧洲移民在这片苍茫荒原上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的一幕幕场景,触动了我那在心中隐现了很长时间,却始终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想法,一个冲动──将我们在加拿大的移民生活,那份期盼,算计,寻找,失落,和无奈用一个个琐碎的,又是形象的故事表现出来,借以认识生活,总结历史。 首先让我简单介绍一下该片的内容。Sisters in the Bush中的主人公是二姐妹,苏珊娜和凯瑟琳,出身英格兰的上流社会,梦想着成为作家。厌倦了英格兰上流社会的贫乏生活方式,两姐妹和她们的丈夫做出了一个从此改变了他们一生命运的决定,1832年他们移民到了上加拿大(Upper Canada),落脚于今天的Peterborough一带。 与其他移民相比,苏珊娜,和凯瑟琳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和相对富裕的,她们相信自己可以轻松地成为殖民地社会的上层人物。但是现实很快粉碎了他们的梦想。约翰和托马斯作为前军人,虽然可以无偿地分配到土地,但他们并不懂得如何种地,他们更适于在伦敦的文学沙龙中侃侃而谈,而不是在这儿开荒种地。 尽管面对着疾病贫穷,又时甚至是饥饿,二位富家出生的小姐勇敢地面对现实,为生存而战。她们除了洗衣做饭外,还学会了做蜡烛,制作独木舟下湖捕鱼,和赶马车。二姐妹在为生存而辛劳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她们的写作,她们把自己个人的生活经历转化成了不朽的文字:凯瑟琳将其和英国的姐妹及母亲的书信往来汇编成册,出版了 The Backwoods of Canada;苏珊娜则于1852年在伦敦出版了 Roughing It in the Bush。Roughing It in the Bush和Uncle Tom’s Cabin并称为19世纪北美文学的二部扛鼎之作。 时间过去了150多年,加拿大已从当年的先民伐木垦荒的一片荒原,发展成了后工业化国家,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生存我们不用去开荒种地,而是改进工厂了,但生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移民所面临的问题还是相似的。我们90年代中后期来到加拿大的移民,仍然有着与苏珊娜和凯瑟琳当年相同的问题−−我们是为美好生活而来的,怎么到了这儿就变成了为生存而奔忙了那。我们茫然,苦恼,甚至有点儿愤愤不平。我们该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去与留”的讨论。 在“去与留”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有着太多的算计,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大多数移民都是工程技术人员出身,我们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不是总在捉摸着“经济上有利,技术上可行”嘛。其实我们捉摸来分析去的“得失”,都只是生活的表象,而不是实质。在看似全面,或独到的分析中,是一个个萎顿的生命,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对于生命,对于人生是不能,也难以用可行性报告来确定方向的。在此我们呼唤生命的冲动,和对形而上学的追求。 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风起云涌的社会形态,那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口号,那贫乏而又严酷的现实,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沃土,涌现出了一批知青作家,从而也产生了知青文学。 今天的移民是不是也可以产生出移民文学那?应该。因为我们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曾经“富过”,而现在有些“落魄”,这样的生活落差,正给了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空间;我们亲身体会了帝国主义的繁荣是怎么产生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洋大人们的善良可以表现在立法禁止超市出售活鱼(在顾客面前杀活鱼被他们认为是太不人道了),却把从发展中国家来的移民结结实实地压在了社会的最底层;那些在国内时还是党员的人们,到了加拿大没有多长日子,就都纷纷入了教会改信了基督,如此容易改变的可以称之为信仰嘛;民主当然比独裁好,用金钱来竞选当然比用枪杆子打天下来的文明多了,在国内时总觉得西方如何如何,到了这儿才真正发现,政治从来就是有钱人的游戏,广大劳动人民只是跟着瞎起哄;在北美人的生存已经不是问题的现在,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在仕途与我们移民无缘的时候,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在了挣钱上,可房子多大算是够住,钱挣多少算是够花;在工业化国家里这种把人变成机器的现代化,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所表现出来的人被机器所控制,人被机器所压迫的景象现在不就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嘛;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可曾感到过孤寂,母国与我们渐行渐远,加拿大对我们也并不在意,这儿不是我的家,那儿也不是我的家…漂泊的人们将何处为家。 愿我们中间才情横溢的二三素心人,在经历了足够的生活积淀之后,通过细致的梳理,和沉静的思考,能把这生活的表象(琐碎得应该象刘振云的《一地鸡毛》)和其背后的冷峻(异化,集体无意识,和人生的无常等)化作一个个连贯的故事,以此丰富人生,总结时代,也不枉我们在加拿大栖栖惶惶,磕磕绊绊,和寻寻匿匿了一番。 2004年7月27日定稿于西窗枫叶室

neverd 发表评论于
喜欢你说的这几句话,

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在仕途与我们移民无缘的时候,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在了挣钱上,可房子多大算是够住,钱挣多少算是够花;在工业化国家里这种把人变成机器的现代化,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所表现出来的人被机器所控制,人被机器所压迫的景象现在不就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嘛;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可曾感到过孤寂,母国与我们渐行渐远,加拿大对我们也并不在意,这儿不是我的家,那儿也不是我的家…漂泊的人们将何处为家。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