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做“三陪”
·文 章·
没想到我这个崇尚个人奋斗的职业女性在家会沦为“三陪”。岂止三陪,细数起来怕是五陪六陪也不止呢。
家有一夫一子。夫四十有三,已过不惑。子九岁不足,八岁有余,尚未摆脱恋母情结。这两位一色儿的寸头,每天下班回家就只见两个圆圆的黑脑袋在眼前晃悠。我这唯一的异性在成为少数民族的同时也升格为珍稀动物。家里的两个男子汉“争风吃醋”,不是嫌我跟他说话太少,就是抱怨陪对方聊天太多。把我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瓜分得干干净净。
陪儿子学习是每日必作的功课。老师要求家长每天听孩子朗读一段章节小说。我心说你英文重要,我母语也不能忘,就自作主张外加一段汉语百科。儿子可没我这么浓的爱国情怀,每次一让读额外的这一段就讨价还价。由于他不配合,读书时间无形中从半小时延长到四十分钟。除了读书,还时不时有家庭作业拿回来。儿子做作业的时候,我得坐在书房里看书随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以防这小子叫两声没人理就不懂装懂蒙混过关。偶尔遇到没作业,还乘机塞几道应用题帮他脑子绕绕弯,否则准被老师教成个傻老外。
陪儿子踢球是左邻右舍的一道风景线。每天吃完晚饭儿子嘴一抹就拉上我蹦蹦跳跳地去路头小学校的足球场踢球。他跑得快,踢前锋和前卫得天独厚。抢球时那不要命的劲儿像极了他那球场上的亡命徒老爸。按说这陪练的活儿也轮不上我,他爸年轻时正经踢过几天球,是个现成的教练。可惜训练太成人化踢了几次就被儿子炒了鱿鱼。从此儿子粘上了我这个对足球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一发不可收拾。没想到这么陪还真陪对了路。在我眼里,儿子的每一脚是那么地道,那么精彩。一声声惊叹中儿子的自信成长起来了。他后来踢进了温莎代表队我这个陪练功不可没。
儿子对Lego的兴趣也是我“陪”出来的。买回第一套Lego时我就发现这看上去很普通的塑料块拼起来竟这么多变化,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绝好玩具。虽说他玩起Lego来半天不挪窝,不用我盯着,为了保持他这个爱好,还是搭进去不少时间。比如上次Lego的“登上火星”大赛,我为他拍参赛作品用了整整一个周末。平时遇到他有什么构思比较巧的设计我也不厌其烦地拍下来寄给Lego杂志。选角度,调焦距,为了拍出他的独具匠心,常常趴在地上折腾半天,真不是件轻松活儿。今年儿子如愿以偿被选进学校的Lego俱乐部,开始设计电脑编程的机器人。这当然是我“陪玩”的结果。
儿子学钢琴,我这个当妈的经历了一个由“陪”到“不陪”的过程。开始时,那是百分之百的“陪学,陪练”:老师上课时,我坐在旁边,回家练习时,我不离左右。后来老师说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不必一块儿听课。我也乐得有点自己的时间,于是得寸进尺跟儿子商量,这“陪练”是否也可取消。不想这小子满口答应。他可能早烦了妈妈像个周扒皮似的盯着他干活。我说这意味着从今天起老师讲的内容妈妈一概不知,如有困难自己设法解决。他像个大孩子似的满脸庄重地点点头。这以后,我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听到客厅传来那愈来愈悦耳的琴声。
花了这么多时间在儿子身上,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好在丈夫的要求也不高,只要陪他看看录像就行。出来时间长了难免会有文化饥渴。君不见同胞回国带回的不再是衣服,土特产,而是整箱的中文电影,电视连续剧。这些精神食粮有如一股甘泉在北美这片中国文化的沙漠上营造了一块绿洲。这几年,我陪丈夫在电视机前跟随《来来往往》的中国人观看《大腕》们演的《生活秀》。《离婚启示录》的主持人告诉我们,《甲方乙方》《有话好好说》,不要吵起来《没完没了》,有了矛盾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堆积情感》最终只能换来《一声叹息》。在《康熙帝国》,我们结识了《铁嘴铜牙纪晓岚》,和他一起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穿越《黑洞》,观看《日出》,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和池莉笔下的芸芸众生一起喜怒哀乐,也为张成功反贪,反黑大手笔所折服。
不知不觉中,“陪”已经占据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成为我八小时以外生活的主要内容。
陪别人固然是一种付出,但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了给你回报。陪儿子学习我收获了一个自信乐观的翩翩少年;陪儿子踢球,我人到中年精力旺盛,腰腿硬朗;陪丈夫看录像,我一闲对百忙,身心健康,我乐在“陪”中。如果可能,我愿永远陪在儿子身边,伴随他成长,永远陪在丈夫身边,一起老去。在人生的秋天,踩着往事的落叶,领略晚霞灿烂,夕阳红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