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选说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处所;界,划分。境界,行之所至。人行天地间,与道相摩,求真之心或常或无常,皆有求也,然至有远近,得有多寡,由其言辞、行为,气味、好恶,精神云云可知此,人格之以名境界。境界者人皆有之,此言有无者,脱俗与否是也,脱于世俗则高,辞采,文章,韵味,气脉等等皆由此出。 ??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常不见者为造,常能见者为写;然实难如此分别。见识有高下,高者能见人之未见,而视造设为失真,故多写实,常人不能知,故写实人亦以为造设;下者于常见尤不能解,故写实亦不能现其真,常多自设语,则非理想句,是颠倒梦想也。故言无理想一说,惟有求真之远近差别耳;大诗人者,得真多者是也。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如前,得真多者废人为,少我见,目物不以人情,如庄子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者是也,故能无我,未至此者皆以人情目物,故为有我。无我者反物之常然,有我者借物传情尔。禅诗常有无我之境,且常之,大诗人偶能得此,然不能常守。 ??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一心定而万物服,静能止诸动,故言静胜燥,止诸动即离相即无我。趋于静时皆有我,有我者众,无我者寡,智愚之辨也。 ??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求真之道无人不从,故言以道为本,然根器所限至者少,未至者行为言辞颇多臆想,不能所行皆合于真,故有理想之名,理想者趋真之思是也。写能知能行者为写实家,写所趋向者为理想家,至者无名累。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情由无明生,喜怒哀乐是也,以人生为一径迹,则时刻皆是境界,故言喜怒哀乐亦是境界。性情之真本于求道之真,故于大众言有真感情即有境界,渐行至高处则人欲去,人情萎,以至自然顺畅又与天道合。 ?? ??“红杏枝头春意闹(1)”,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以人之情传情景之态势,他人易知,故言有境界。 ??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1)”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2)”。“宝帘闲挂小银钩(3)”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4)”也。 ??——境界大小不以相分,乃以真别,然有写私情者,有执泥私情者,于相观之差别甚微,需以法眼明察之。逍遥游中有小知不及大知,故后人以见地,气质,格调云云旁证之,虽多应验,终是以相寻相,难免偏颇。 ??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道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诗亦如是。无明亦无无明,自然顺适,朴质无华,终胜求而得者。兴趣,天性是也,在一言一,境界者已存我观之心,终不及严氏根本。 ??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1)”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2),夏英公之喜迁莺(3),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太白在物言物,反物之真而人情少,故后者不及。此实以真为准,后又有以性情为准处,是于得真更少者言。 ??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闲(1)。”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如言英雄,能不以成败论之者少,不以好恶论者少,人牵物象也如是,党同而伐异,自是而非他,人之常情也,去之尤难。 ??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1),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3)”,《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人于忧患多追寻,为追寻故切于求真之路,是为赤子之心。求真两途,有从思辩中来,有从历练中来,思辩者需求于经历以涤除臆想,更可引万物为据,故能变化无端;历练者需思索以畅达心思,贯通物象。而如王言则于世人所谓诗人相契合,是为诗求诗,已失诗旨,是思不彻故。后主之经历常人不至,心思常人难会,而以为浅者,实妄言也。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困惑以思,执着以求,豁然而得,正儒者求道之大概。 ??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1)”“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2)”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隔者,失物之真,失情之真者也。未至而言至,未成而言成,描物而怀私情,未通道德而巧言设辞以比附之皆失真,故言隔。后言“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亦言此也。 ??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生由无明,变亦由无明。不能尊纯守朴,不能于相无相故有变换之心,所变者,相也;所失者,真也。敝由无明生,变自无名始,愈为之愈失之,道之性也。盛衰由无明起,无无明则无盛衰,无明亦非常也,盛衰亦非常也,故无明不足以为本,盛衰不足以为据。更人之识有深浅,盛衰亦难定论。 ??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也。 ??——古之题者标记也,今之题者纲领也。触物生发而为文,设题以指引之,如人冠物以名尔,天也非人也;择题设意,园囿本心,是今为文以适题也,人也非天也。人而非天则不真,故言诗词题而亡。 ??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不为美刺投赠之篇是无言欲发而不为,情之真也;不使隶事之句是非出我知而不用,知之真也;不用粉饰之字是目物见本真而无以藻饰,物之真也;皆自然而至,非强令不为也。 ??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求真非欲入其内出其外,是融其中,我与天地为一,何内何外?何出何入?诗人途中之人也,达则无诗。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其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