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树龙(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和谐世界的提出不是偶然和一时的。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所主张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体现着和谐世界的思想和理念。冷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不断在国内外阐述和谐世界的思想和主张。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及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思想和目标;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的讲演中集中阐述中国的“和而不同”、“和谐”的思想、文化、传统和哲学;胡锦涛主席在今年4月于印尼召开的亚非峰会上发表了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到9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一思想和主张。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的世界观,是中国对21世纪世界的看法,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和政府对人类进入新世纪的认识与把握,是对世界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方向性的认识和主张,表明了中国长期倡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根本内容和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和谐世界的提出使中国外交高举了道义上的大旗。在国际关系上,中国一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从全球范围看,和平的问题各国正通过多边机制加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却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同的文明、文化共存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就会和平地受到侵害。中国看到了这一点,中国的和平发展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甚至引起了一些中小国家的担忧。许多国家关注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中国发展起来之后会怎么样。和谐世界的提出向世人表明,中国的发展绝对不会不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处在一个和谐的世界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曲星(外交学院副院长):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首先,这一理念符合当前国际形势的现状。今年,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由社会问题引发的动乱,发展中国家前进的道路依旧充满波折,不稳定地区仍然面对多种挑战和威胁,此外,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使许多国家应接不暇,全世界都在面对一个不和谐的现状。建立和谐世界无疑是应对当前国际形势不和谐状况的有力号召。其次,和谐世界的理念有着更为广泛的涵盖性。它包含了国际政治民主化、促进经济共同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内涵更为丰富。第三,和谐世界的理念既坚持了我国一贯的外交理念,同时更容易被广泛接受。最后,和谐世界理念的目标是美好的,但其道路将漫长而艰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携手,为之努力。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和谐世界的提出,具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中国正由一个贫穷的大国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大国,面临着一个怎样和平发展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国内要和谐,国际上也要和谐。当今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各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 我们提倡世界的和谐,是一种多元的和谐、多极的和谐,但多元的和谐与多极的和谐并不是指要出现几个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而是实现多元共存,国家之间关系以斗争为主转向以合作为主。不称霸,也不“共霸”。 张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和谐世界的理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理解和谐世界理念的红线是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包含了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南北经济的平衡发展,二是国际政治的民主关系。国际民主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前提和有效途径。当前,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现有的对国际经济的衡量标准使那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处在了不利的位置,其应有的权利并未得到重视,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有待提高,这种不和谐现状使得和谐世界的理念的倡导有了现实依据。因此,尊重和肯定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贡献,赋予其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是建立和谐世界所必需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和谐世界不仅反映了对平等价值理念的追求,同时保留了对国家主体地位的肯定,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诠释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