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初步之(二)什么是法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说完了什么是佛,自然就接着说说什么是“法”。
  以前说十念法门里的“法”,那里的“法”,基本上是“方法、道理”的意思,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佛学的基础“佛法僧”三宝里的“法”。
  任何一门学问的发展,都离不开三要素:创立者,学问本身,传播者。佛就是这门学问的创立者,僧就是传播者,也相当于助教,当然现在和古代已经有所不同,法呢,就是佛所说的理论。

  在佛学里,为了方便研究和有效管理,大致上把所有资料分类成“三藏十二部”,这样的分类,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
  三藏即经、律、论。
  “经”,就是佛说的经典,是佛讲课时学生所记的课堂笔记。
  “律”就是律仪,早期就是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
  “论”就是后人对佛典加以解释,归纳,发展所得的著作。

  三藏法师,一般是指通达“经律论”各种学问的人,是很崇高的尊称,很少有人能当得这样的称号,自古及今,真够资格的,算起来也就是寥寥数人而已。不过自从“西游记”问世以后,基本上这个名称就被玄奘法师独占了,当然,他是被唐太宗钦封的“三藏法师”,并不是吹出来的。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品貌超群,器宇不凡,是难得的不世出的人物,并不是“西游记”和现在的一些文章影视里描写的那样无聊。
  玄奘法师自幼聪明绝伦志气高洁,儒释道百家学问都认真学习研究,并且有精深造诣。大了以后,因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大家的答案有所不同,查阅经典也互相有矛盾,基本上到了没有人可以给他答案只有自己探索的地步。他感叹佛经的翻译量和准确程度不足,就立志去佛学的老家印度学习,也就是当时的天竺。后来他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生死关头无数,走了三年,终于成功到达印度。然后留学十七年,好学不倦,遍览经藏,成为当时佛学界著名的人物。回国以后,推辞了唐太宗劝其出仕的邀请,长伴青灯古佛,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和培养后继人才,与鸠摩罗什前后呼应,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翻译家。
  今天的我们,随手就可以在网上下载经书,查阅思考不明白的问题,比起那些也许一生都看不到经书的人,幸福的不知道到了哪里,就是因为有那么多为法忘躯的人无私的奉献。喝水莫忘挖井人,为他们的奉献,我们也应该好好努力,而不是亵渎。南无阿弥陀佛。
  多说了几句,为真正的天才和英雄正正名。
  现在拿玄奘法师开涮的人很多,和写别人一样,反正都是把别人写的很笨,暗地里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聪明,似乎是时代潮流了吧。网上好象又有个无聊的人,也取名叫“唐三藏”,现在的年轻人,和那些不读书却敢做教授甚至学部委员的官员一样,都是“无知才能无畏”的高人。
  现在这个解构一切的时代,也是文化沦丧的时代,很多以前被尊崇的东西,都已经不再被尊重,以前被尊敬的品格,也开始被当做笑话。这不只是佛法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许慢慢的会好吧。希望不会象那个笑话里的中国教练,连上帝都要哭着离开。

  呵呵一不留神就犯了罗嗦的毛病,惭愧惭愧:)
  言归正传。

  十二部,基本上是按照内容来区分的,如说自己的前生后世,说其他世界的情况,为了讲明白一个道理打个比方,回答学生的提问等等,大致是把所有佛经分成了十二部分,不过现在一般并不采用那样的分法。
  现在一般的分类,已经大多数按照所讲内容的侧重点,分成种种部集,如“般若部”包括“金刚经”等主要说与智慧有关的问题;“法华部”讲一乘圆教,“涅槃部”就是佛临终前所说的话。“密教部”,望文生义,自然是密宗经典了。

  佛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所说的道理,侧重点不同,按照前后的次序,基本上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称为“五时”。
  第一阶段:华严时,初成道时说“华严经”,度大菩萨。
  第二阶段:鹿苑时,在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间说小乘阿含教,诱引钝根,度声闻缘觉乘人的时期。
  第三阶段:方等时,其后八年间说“维摩”、“胜鬘”,“楞伽”等经,主要讲解大乘,破除小乘之执,启发小乘人追寻大乘的时期。
  第四阶段:般若时,其后二十二年间说般若,强调诸法皆空,淘汰大乘小乘的执着,融合大乘小乘于一味。
  第五阶段:法华涅槃时,最后八年说法华,为使受教者到达最高境界,会三乘于一乘圆教。更于入涅槃前夕说《涅槃经》,说明常乐我净,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

  佛在不同时期宣说的道理,基本上按照由低到高的程序,教育和学习自然有个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前期和后期,有些说法,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这并不奇怪。同样的道理,和小学生说,和大学生说,和博士说,一定有所不同,在这里斤斤计较,就如禅宗所说“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自己给自己设套了。
  所以在学习佛学的四大原则里,有一条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就是说道理上要依从后期把道理讲透了的,而不是前期只是针对初学者的那些说法。
  很多关于真经伪经南传为真北传为假的争论,那是学者们所做的事情,我们学佛者,只管道理对否,真修实证就好,别掉进争来争去,却忘了道理都是假的,修行才是真的的重点。
  
  以上的说法,有些在佛学界和学术界有所争议,但那些属于知见之争,作为修行人来说,说的千步,不如行的一步,切莫被学术上的争论搅昏了头脑。大道理上,我们只要基本上明了了,后面就是一步步切实努力,而不是争讼不已。学佛,不是搞学术,不需要死扣。
  学佛的真正好处,不是为了知道一堆似是而非,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大道理,而在于看明白世界的本质,把握住生命的规律,进而达到改造身心使之趋近完美的目的。

  顺便祝大家新年快乐!

dogwood 发表评论于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Thanks.
dandanweifeng 发表评论于
呵呵可别叫我老师,不敢当啊:)
莲花mm说的很好,鲜花鼓励:)

笑姑娘客气了啊,我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xiaozuihao 发表评论于
风兄,我字字句句读完,嘴里只冒出一个字――“服”,我服了你了。等着看下一篇。谢谢!

莲花这种说法我很赞同,西方接受美学讲“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是一样的道理。
清静莲花 发表评论于
偶尔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呀?想一想这个自己应该有三部分组成的吧:

第一部分应该是:自己眼里的自己,这个自己其实是经常变的,随着年龄和境遇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部分应该是:别人眼里的自己,这个的变化可就多了,有多少人认识你,便有多少个不同的你。同一个你,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变化太大,不足为信。
第三部分应该是:佛菩萨眼里的自己,那个才是不变的,最完美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

学佛真正的用处在于认识到那个真实的自己,照着那个样子去修行,最后把现在的自己变成那个真正的自己。也就是风兄所说的:“在于看明白世界的本质,把握住生命的规律,进而达到改造身心使之趋近完美的目的。”

微风老师,学生领会得对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