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聪明与精明(京海杂坛之六)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出现了一篇给上海人画像的文章,其中两句话成为经典并流传全国:上海人聪明但不高明,精明但不英明。

        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还依稀记得文章的大意。

       上海人聪明,表现在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认同、接受能力强,模仿能力强,由此能引领时尚。

       上海人的聪明表现在心灵手巧。在那针头线脑都要凭票供应的岁月,上海人和全国人民一样,没有丝毫特殊的待遇。但是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人们可以用两块手帕缝制成漂亮的背心,把五谷杂粮制成精美的糕点,编织出款式新颖、图案精美的毛衣,不仅为外地人所艳羡,而且风靡全国。

        上海人的精明表现在精打细算,从不吃亏。他们可以最精确的计算,把一块布料制成合身得体的衣衫而无半点浪费。在菜场上的讨价还价可以精确到几两几钱。给隔壁邻居捎带半斤毛豆、一斤鸡毛菜、仨瓜俩枣的,计算到几分几厘,以示“侬末吃亏,我末占侬便宜”。在水电费的计算上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两位。他们可以把水龙头调节到能滴水而水表不转的最佳状态。总而言之,上海人的精打细算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此文虽是一家之言,却是代表了部分国人对上海人的看法。理性地想想,不无道理。在上海生活了五年,对上海人过日子的精细深有体会,及至今天,不管在哪儿,上海人依然保留着这种精细的风格。

        其实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一个铜板掰作两半儿化”的岁月,上海人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不能说是缺点,问题就出在占小便宜上,经典的例子就是自来水龙头的调节和算账时的斤斤计较。

        拿今天的观点看,这种占小便宜也绝非上海人的专利,全国各地均有,经典的描述就是流行一时的顺口溜:“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白吃谁不吃,吃了也白吃”。“大家拿,家拿大,人家拿,我也拿,不拿白不拿,不拿是傻瓜”。细细想想,上海人实在是有点儿得不偿失,再算计也就是沾个块儿八毛的便宜,却落下了一个跳到黄浦江里也洗不清的污点: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

       有外地人说了,上海人啊,你怎么尽耍小聪明、尽搞这种小儿科,尽沾这点儿小便宜?瞧瞧人家赖昌星,虞作敏,那才是大手笔。

        对此,聪明但不高明、精明但不英明的上海人拎得很清:那不叫沾小便宜,那叫屎壳郎打灯笼,怎么说?找屎(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