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定名之奇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章提交者:江海寄余生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陸茂清

 《史記》是國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也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它的編撰者是司馬遷。按常規來說,無論古今也無論中外,書名都是由作者自己定的,或在腹稿構想時,或在寫作過程中,最遲在定稿後刊印前,也必鄭重敲定。

 然而,《史記》的書名並非司馬遷自己所定,而是在他辭世四百年之後,方才由公眾定下書名。

 元豐元年(公元前一一○年),司馬遷襲父職出任朝廷史官太史令,就在這一年起,開始了《史記》的編纂。期間,他為被迫投降匈奴的大將李陵辯冤,漢武帝大為震怒,將他施以宮刑。

 司馬遷忍辱負重,繼續《史記》的編撰。益加惜陰如金,夜以繼日精勤於著。經整整十六載嘔心瀝血,宏篇巨著《史記》終於殺青成書。

 書稿初成,司馬遷曾送聲名洋溢的文學家東方朔指正。東方朔看後大加讚賞,美稱為「太史公書」。「太史」,是指司馬遷的官職「太史令」,「公」,是對司馬遷的敬稱。司馬遷在為此書作序時,就題為《太史公自序》。

 正應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司馬遷還未給這部書定名,就撒手人寰。

 二百年後,東漢史學家班固編纂二十四史之二《漢書》,內中的「藝文志」介紹司馬遷的這部史書,因原作者司馬遷尚未為書定名,所以稱之為《太史公百三十篇》,意為司馬遷著作的一百三十篇。

 其後又有多個學者介紹過這部書,也因為司馬遷沒有定書名的緣故,所以名稱各異,如王充的《論衡》裡寫作《太史公書》,漢末應邵的《風俗通》中或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記》。

 至魏晉時期,司馬遷的這部書影響日益廣泛,又被廣泛引用,一些學者嫌書名過於繁雜又不盡相同,便省略簡化成為一名:《史記》。

 「史記」一詞,早在司馬遷以前就已有了,如《六國表》:「秦燒天下書,諸侯史記尤甚。」《孔子世家》:「乃因魯史記作春秋。」《十二諸侯年表》中也有:「左丘明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上述古籍中所說的「史記」,係先秦時期對史書的泛稱。

 自魏晉時期有人將司馬遷的這部書名為《史記》後,隨著時間推移,認可者逐漸增多,久而為眾所公認,至今亦是。

 近代學者梁啟超,曾專門研究過《史記》名稱的沿革,得出如下結論:是知兩漢時,並未有名司馬遷書名為《史記》者,《史記》之名,實《太史公記》之省稱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