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朝鲜研究的几个问题 王成国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作者简介:王成国(1946-),男,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渤海国史、辽史及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 〔摘 要〕古朝鲜即箕氏朝鲜,是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出现于我国东北的特定的历史物,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箕氏朝鲜自西周初出现于东北历史舞台,经历了周、春秋战国大约近千余年的历史。燕国统一东北前,箕氏朝鲜以西周侯国的身份活跃于东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秦统一六国后,箕氏朝鲜附属于秦。秦末汉兴,中原政权无暇东顾、人卫满乘势灭亡了箕氏朝鲜,并以卫氏朝鲜之称谓取而代之。武帝元封三年(108),西汉王为统一东北计,以武力灭亡了卫氏朝鲜,并以其地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自此,古朝即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居民即古朝鲜族仍以中华民族重要成员的份为东北开发建设发挥着历史作用。 一、 何谓古朝鲜关于古朝鲜,朝鲜学者认为:“古朝鲜是朝鲜历史上一个奴隶所有者国家,原名‘朝鲜’,后世史家为同满王朝(卫满)的朝鲜以及李氏朝鲜相区别,从‘古老的朝鲜’这一意义上,称之为古朝鲜。”〔1〕就是说,“古朝鲜”是卫满朝鲜和李氏朝鲜以前的朝鲜。那么,这个朝鲜指的是哪个朝鲜呢?不知为什么,朝鲜学者没有做具体解释。而笔者认为,古朝鲜冠以古字,不是古代朝鲜的缩称,或简称,且与后来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的李氏朝鲜和今天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更有本质的区别。古朝鲜是历史特定称谓,既不是国名,也不是族名,而是古地名。后来,因为有箕子东封朝鲜之说,才赋予了朝鲜一词新的内容,史称箕氏朝鲜。李氏朝鲜出现以后,为了与箕氏朝鲜相区别,才将箕氏朝鲜冠以古字,统称“古朝鲜”。就是说,古朝鲜与李氏朝鲜既没有政治关系的继承,也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承。古朝鲜是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出现于我国东北的特定的历史产物。古朝鲜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范畴,与朝鲜历史无涉。 在没有阐明箕氏朝鲜的政治内涵及其与周王朝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朝鲜一名的由来做个交待。因为,历史上先有朝鲜其名,后有箕氏朝鲜其说,朝鲜与箕氏二者联系在一起,才有古朝鲜问题的提出。那么,朝鲜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中国史籍中的呢?据《管子·轻重·第十一篇》、《揆度·第七十八》载:“桓公问于管子曰:‘吾闻海内玉币有七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发朝鲜之文皮一荚也,汝、汉水之右冲黄金一荚也……天下之数,尽于轻重矣。’”这是中国史籍中最早记载的朝鲜一名,很显然,朝鲜最初是以地名身份出现的,其地盛产文皮(有文彩的兽皮)。其后《史记·苏秦列传》亦载:“苏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2〕因为《史记》作者司马迁曾读过管仲《轻重篇》,对朝鲜其名有更为具体的了解〔3〕,故指出,朝鲜和辽东、林胡一样均是燕国的属地。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朝鲜和辽东、林胡等一样都是具有双重概念的地名,其地名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即自然地理概念和行政地理概念。朝鲜作为自然地理称谓其来源何处?首先,按照《史记·朝鲜列传》、《集解》张晏曰:“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又“朝鲜音潮汕”,即其地内有一条汕水而得名。其次,前辈朝鲜学者李肯翊说:“我东朝鲜之称,古人以为地近?谷故曰朝,出日先明故曰鲜。”〔4〕朝鲜一名似与其地近太阳有关。可见,朝鲜其名之来源有多种解释。然而,不论哪种解释,朝鲜作为地名是客观存在的。她与辽东并列,同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辖境。不同的是,辽东在“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5〕后,已经成为了燕国重要的郡制行政单位。朝鲜则因先期为箕子的封地,潜有特殊的政治内涵,故暂没有新的变化。因此说,箕氏朝鲜就是古朝鲜,其意一也。 二、 箕子与箕氏朝鲜 箕子,是中国商周时期殷纣王的大臣。箕子,按《史记》相关注释,箕,国名,子爵也〔6〕。其名始见于《周易·明夷卦第三十六》:“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7〕其意是,箕子去东方日出之地,是好卦。明夷即日出之地朝鲜。这也是中国古籍最早记载箕子去朝鲜这一史实。其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多处记载箕子的身世及其活动事迹,为我们研究箕子其人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经后人考证,箕子名胥余。一说是纣王的诸父。一说是纣王的庶兄。箕子德才兼备,与微子、比干,同被称为“殷代三贤”。据《史记·殷本纪》,纣王为政残暴、荒淫,箕子作为朝臣经常劝谏纣王,纣王不听。箕子很苦恼,有人劝箕子远去,箕子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8〕于是,箕子披发佯狂而为奴,并作《箕子操》以自解。比干因谏被纣王杀害后,箕子被囚。周武王灭商后,武王释放了箕子,并为比干修建墓园,微子自此做了周朝臣子。但箕子不堪忍受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率部属远离殷故地,东适朝鲜。关于箕子东适朝鲜,中国古籍《尚书大传》有明确记载:“武王胜殷,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对此,朝鲜史料有更详细记载:“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药卜筮,皆从而往,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服,悉随中国。”〔9〕是箕子东走朝鲜,才给昔日荒蛮之地的朝鲜带去了中原文明。 从以上援引的史料看,箕子被武王释放后,因不忍看到殷王朝败亡的结局,而东适朝鲜,其后,武王东封箕子于朝鲜。就是说,箕子东适朝鲜在先,武王封箕子朝鲜在后。因为,朝鲜为殷地,周灭殷后,朝鲜自然辖属于周,因此,武王才有资格东封箕子于朝鲜。而箕氏朝鲜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周武王东封箕子于朝鲜,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殷代三贤,比干被纣王杀害,微子臣于周,只有坚贞不二的箕子选择了东适朝鲜的道路。武王默许了箕子所选择的道路,不仅没有伤害他,而且释放了他,并且顺势东封其于朝鲜。这是周灭商后,周王朝对殷商贵族采取安抚、拉拢政策使然;其次,箕子东封朝鲜,可以使周王朝的东北边陲更加完整统一,有利于东北的开发建设,这也是周武王经略东北的明智之举。 箕子被封朝鲜其地后,其政治属性,应视为周朝的一个地方政治实体。其理由有二:首先,箕子封于朝鲜,授权自周武王。根据周朝制度,箕氏朝鲜要定期朝周。其次,朝鲜为殷地,箕子东适朝鲜带去了很多殷之遗民。据《海东绎史》载:“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鲜……”这五千人只是个概数,是被箕子一次性带入朝鲜的。箕氏朝鲜存世40余世,几与春秋战国相始终。其间从中原流亡至朝鲜者不可胜数。前辈学者金毓黻先生说:“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以开拓东北之疆土,一如太公之封于齐,召公之封于燕,盖当时之一蕃国也。”〔10〕由此,可以将箕氏朝鲜视为西周的一个侯国。古籍中虽然没有记载箕子为朝鲜侯,但却记有“箕子之后朝鲜侯”。鱼豢《魏略》更为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史实:“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11〕此记述说明,朝鲜侯与燕侯一样,一直作为周朝的侯国以不同方式维系与周朝的关系。然而,到了春秋末、战国初,周朝中央集权地位已大为削弱,诸侯国更替称霸于中原,战祸连绵。而地处东北隅的箕氏朝鲜却偏安于一隅。箕氏朝鲜虽然也是以侯国身份活跃于东北历史舞台,但其先天不足的弱势很难与中原齐、秦、韩、赵、魏等相提并论,只好卵翼相邻的燕。大约进入战国中后期,箕氏朝实际已经完全属燕。据《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分懋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皆燕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12〕此乐浪、菟是汉灭朝鲜后于其地设置的两个郡。是说,乐浪、玄菟即箕氏朝鲜之代称,早战国时已属燕。关于此,前引《魏略》记载为详尽:“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之,不攻。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鲜遂弱。”〔13〕可见,箕氏朝鲜也曾企图以周室的名义西略燕,但势力不济,反被燕征服。这大概就是箕氏朝鲜服属燕的真背景吧。 应该看到,箕氏朝鲜虽然在地域上属燕,但在其他方面,却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文化特色。这因为“殷道衰,箕子去之朝,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禁八条”〔14〕。在箕子的教化下,箕氏朝保留了鲜明的殷商文化传统,其民风淳,法纪严明,有所谓“八条之教”,“是以其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达到了“君子”之境界,以致孔子都十分想往这样美妙地方。 三、 箕氏朝鲜与卫满朝鲜的关系 自殷末周初,箕子东封朝鲜,成为西周王朝一个侯国始,至“……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止,箕氏朝鲜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近千余年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箕氏朝鲜已传40余世,其王名否,因畏秦袭之,略服属秦。箕否死后,其子准立,为箕氏朝鲜41代王,箕准在位20余年,正值秦末汉兴,刘项逐鹿于中原,史称“楚汉相争”时期。中原齐、赵及燕地之民数万口因避战乱而亡命准(箕氏朝鲜),箕准辟其西地予以安置。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因燕王卢绾反汉,汉以樊哙、周勃伐燕,燕王卢绾亡命匈奴。时有燕人卫满,乘卢绾亡命之机,聚党千余人,东渡氵贝水(今大同江)投奔箕氏朝鲜。卫满遂建议箕准开放其西界接纳中原亡命之人,以为朝鲜之屏藩。箕准采纳了卫满的建议,并拜卫满为博士,赐以圭,封之百里,命守西界。后来,卫满谎称汉兵十道来伐,求入宿卫,卫满诱亡命余党反准,箕准败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箕氏朝鲜至此亡。 卫满占据箕氏朝鲜后,以故燕、赵、齐亡者,举卫满为王,都王险城,史称卫满朝鲜。汉定天下后,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负责“保塞外蛮夷,毋使盗边;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15〕。 卫满虽被汉朝称为外臣,但其与塞外夷不同,他是在汉朝授权下,协有辽东太保障,塞外蛮夷安宁之职,其责任重大。故卫满朝鲜凭借汉王朝给予的名分和势,以兵威财力侵降其周边诸小蕃。卫满朝虽然取代了箕氏朝鲜,但其政权性质未,仍是中原王朝的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然,需要强调的是,卫氏朝鲜传至其孙右渠,因所诱亡人(中原人)滋多,其势大增,中央汉王朝多有不恭,不像以前那样定去中原朝见天子,并真番、辰国诸蕃欲上见天子,亦因其受阻。故卫氏朝鲜因此与央汉朝有隙。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原卫氏朝鲜侵降的秽君南闾见势叛右渠降,率28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置海郡,以分卫氏朝鲜其势。元封二年(前09),汉朝派使臣涉何前往朝鲜责问右渠何不肯奉诏?涉何由此杀朝鲜裨长。汉拜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由此,朝鲜怨,并发兵杀何。卫氏朝鲜与中央汉王朝关系进一步恶化。为此,武帝发兵征讨卫氏朝鲜,经数战,卫氏朝鲜相路人死,相韩陶、将军口夹皆亡降汉。元封三年(前108)夏,尼奚谷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降,卫氏朝鲜遂亡。汉武帝东定朝鲜后,汉朝以其地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对卫氏朝鲜降臣皆封侯,如杀右渠之尼奚谷相参封?清侯,相韩陶为秋苴侯等。从卫满灭亡箕氏朝鲜,逐箕准亡命韩地及组建卫氏朝鲜的过程看,卫满本人为燕人,即汉人,又因避中原战乱而逃归卫满之赵、齐等中原居民自然也都是汉人。而卫满朝鲜的前身箕氏朝鲜为殷人,殷人亦汉人。所以说,卫满朝鲜和箕氏朝鲜一样都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的与中原王朝结为蕃属关系的政治实体。从燕将秦开却东胡千余里,置辽东、辽西、玄菟等郡,到汉武帝东定朝鲜而开四郡,都是东北史中汉族开发东北的辉煌时期! 四、 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的领地 文前已述,箕子未东封朝鲜以前,朝鲜作为自然地理称谓已为史载。据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16〕又《周易·明夷篇》:“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周易》所称之明夷,亦作“良夷”、“岛夷”,古指“东方日出之地”。《尚书·尧典》曰:“分命羲仲,宅?夷,日?谷。”按孔注云:“东表之地称?夷。”?夷,即?谷,指东方日出之地。据此,朝鲜史书《东国舆地胜览》解释说:“居东表日出之地,故名朝鲜。”然而,周武王东封殷亡臣箕子于朝鲜后,朝鲜才由自然地理概念转为行政地理概念,即箕氏朝鲜。至此,朝鲜才被赋予新的称谓,一为箕氏朝鲜,二为卫氏朝鲜,三为朝鲜县。 那么,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其地在何处?据《史记》记载:“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氵贝水为界,属燕。”〔17〕从这条史料我们得知,战国七雄之燕,在其强盛的燕昭王时期,曾以武力略取了东鄙之真番和朝鲜,并为其置吏,筑障塞,此朝鲜者,即为箕氏朝鲜。后来,在燕将秦开的打击下,朝鲜不像以前那样强大了(以前企图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但并没有被燕灭亡,只是附属于燕。就是说,此时之箕氏朝鲜在周衰、燕国强大的压力下,从以尊周室的地位,转属于燕了。这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必然结果。为此,燕为其置吏,并筑障塞。此障塞者,按金毓黻先生的解释:“障塞如明代之边墙,其制小于长城,盖由长城之东端,连绵逾今鸭绿江,而至大同江。”〔18〕据此,我们可以认定,箕氏朝鲜的东界在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大同江一线,即《史记》所言氵贝水也。 秦灭燕后,箕氏朝鲜畏秦袭之,略服属秦。秦称其地为辽东外徼。因为,燕昭王时期,秦开在略取朝鲜、真番前,曾以武袭破东胡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其后,燕将秦开又略取朝鲜,筑障塞,至大同江。燕被秦灭亡后,辽东—大同江一带因为燕没有置郡,故秦称其地为辽东外徼。而辽东外徼,正是昔日箕氏朝鲜之领地。 汉取代秦以后,箕氏朝鲜形势又发生了质的巨变。箕氏朝鲜在汉灭秦以后,又转属燕。而此燕者,非战国之燕,乃汉燕王卢绾之燕。因陈?事件,燕王卢绾反汉,叛入匈奴。此时,燕人卫满乘机灭亡了箕氏朝鲜,据其地。满卫亦东渡氵贝水(大同江),都王险,史称卫氏朝鲜。卫氏朝鲜虽然取代了箕氏朝鲜,但其领地仍属汉。对汉朝而言,因其地遥远,加之战乱连绵,汉朝认为难守,故重新修复故塞以备边患。这亦因为秦没有在此地置郡,故汉称此地为秦故空地。但秦有上下鄣之置。说明秦王朝对此地亦有行政管辖权,同时也是箕氏朝鲜畏秦袭之,略服属秦的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百科辞典:第二卷〔Z〕.朝鲜,1975.〔2〕史记:卷69:苏秦列传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8.〔3〕史记:卷62:管晏列传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8.〔4〕李肯翊.然藜室记述:卷1〔M〕.〔5〕史记:卷110: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8.〔6〕〔8〕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98.〔7〕周易·上经·明夷卦第三十六〔A〕.中国古典文学宝库〔C〕.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9〕〔10〕〔18〕金毓黻.东北通史:卷2〔M〕.沈阳:辽宁省博物馆,1981.〔11〕〔13〕三国志:卷30: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14〕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6.〔15〕汉书:卷96:西南夷两奥朝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6.〔16〕山海经:海内北经第十二〔A〕.中国古典文学宝库〔C〕.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17〕史记:卷115:朝鲜列传第五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