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记忆里的中关村(1)


天堂


北京鸟瞰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border= 0 >

中关村鸟瞰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border= 0 >

中关村,坐落在北京的西郊。从我记事起,我就生活在中关村,我熟悉它的一草一木。这些年,中关村的变化越来越大了,名声也越来越响了,可也变得让我越来越感到陌生了。在我的记忆中,中关村还是我童年,少年时的中关村。

不知为什么,人们谈中关村,往往都从它的地理位置谈起,又谈它的一些楼,再谈它的一些人。似乎是因为中关村的人,都是从那一座座楼里出来的,而中关村的事情又是在这一个个人身上发生的,我好像也脱离不了这个路数。

以前的中关村并不很大,它北面到蓝旗营,城府路,清华大学南门;南面到黄庄,北大附中;西面是中关村大街,东面到保福寺,清华园火车站,连五道口一带都还到不了。反正东南西北,差不多都是一站路左右的距离。而在它的西北角上,还被北大嵌入了一角,那个地方叫中关园。

我从雅虎和谷歌的卫星地图上,很容易的就找到了中关村。雅虎的卫星照片时冬天拍的,谷歌的是夏天拍的。图中红色方框里,就是中关村。我也一眼就认出了我住过的楼房。我耳边顿时想起了腾格尔的歌声,“那是我的家乡。。。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

50年代初,国家在北京西郊筹建科学院,选中了中关村。科学院的研究所大都在东面,家属区在西面。把中关村和西面的海淀镇隔开的,是中关村大街,那条大街以前又叫白颐路,是指从白石桥到颐和园的路。332路汽车(再早些时候是32路,后来因为公交车线路多了,改成了332路,一直沿用到今天)从白石桥经民族学院,北京工业学院,魏公村,友谊宾馆,人民大学,黄庄开到中关村,到了那个丁字路口,向西拐,经过海淀,北京大学,西苑,到达颐和园。

中关村大街西面,是海淀镇。以前,在这条街离中关村拐角处不远的地方,有个很大的冰窖。那时还没有电冰箱。冬天,人们从冰冻的昆明湖和运河里凿出一块块一米见方,一尺多厚的大冰块,用汽车拉到这,存到冰窖里。到夏天再取出来,送到各个商店去冰镇汽水,西瓜等食品。后来,随着电冰箱的出现,这个冰窖失去了它的作用。现在,不知是哪个电子公司的大厦,矗立在原来冰窖的遗址上面。

现在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中关村通往海淀的那个丁字路口上,原来有座石桥,桥下还有一条小河,也不知那条小河的源头是哪里,只见它沿着北大的围墙,缓缓地向北面流去,不知最后是流进了圆明园还是颐和园。

50年代末的中关村,还被许多农田包围着,夏天,可以闻到麦地和稻田里飘来的麦子,青草和稻花的香味。从中关村往西去,一站路之遥,海淀镇再过去一点点,就是有名的六郎庄,著名的京西稻就出产于此。记得小学时,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家乡海淀》,一个同学写了一句“著名的京西稻,就出自我可爱的家乡海淀”而被语文老师大加赞扬。

秋天,站在中关村的丁字路口上向西眺望,可以看见西山的红叶。那时北京的天空是没有什么污染的。站在颐和园的佛香阁上,秋高气爽的时候,是可以看到北海的白塔,甚至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当初建设中关村,是从北向南开始的,分为南区和北区。盖楼房时是先有北区,后有南区。北区的楼号是从1号楼到30号楼。南区的楼是从31号楼到80几号楼, 89号楼是个单人宿舍楼,又盖回了北区,在靠近蓝旗营那里。记忆中到文革开始时,是没有超过90号楼。

南区和北区被一条马路隔开。这条马路就是现在的四环路。当年,觉得南区和北区隔着还挺远的,以致小孩儿们玩时,也是南区和南区的玩,北区和北区的玩。

当年的那条马路是一条林荫大道,路两边都是高高的钻天杨。春天,杨树发出嫩叶,随后长出像毛毛虫一样的杨树花;夏天,碧绿的树叶为人们遮挡着烈日;秋天,树叶由绿变黄,落了一地,孩子们走在上面,挑着老的树叶,拿着两根树叶下的茎,钩在一起,看谁能把对方的拔断;冬天,光秃秃的树干立在路边,独自抗衡着北方严冬的寒冷。现在,马路的路阶几乎已经修到了几座楼房的墙脚下,林荫道早已不复存在了。

当年,在南区31楼后面,是一块东升人民公社的菜地,地里还有一架水车,可以给菜地浇水。那菜地边上有一个很大的王八驮石碑。我猜想,差不多中关村在文革前几年出生的的孩子,都在这块石碑上面爬过。王八的屁股园园的,光溜溜的,小孩子要想爬上去,还要颇费一些周折。据说这块王八驮石碑现在还在,只是被拉到大钟寺还是什么地方去了。

冬天,那块地上什么东西都不种了,小孩们就在那片空地上放风筝。那时,鲜有现在这么高级漂亮的风筝,大都是孩子们自己糊的“屁股帘”或“蛤蟆骨朵”式的风筝,。那时玩的东西,很多都是极其简单的,自己动手做的。滚铁环(这大概是唯一要家长给买的),抽陀螺(北方孩子又叫抽),扔沙包,滑冰车,弹弓枪,弹玻璃球,拍洋画,搧香烟盒叠的三角。。。

待续
bluejasmine 发表评论于
在中关村也晃悠了20多年,直可惜小时候没有相机可以拍点留念。最忆还是那一年。
杨子 发表评论于
南区和北区被一条马路隔开。这条马路就是现在的四环路。

----北区南区永远的分开了。去年初回去,真得找不到北了。
当年一下公车,就是走那条马路,两边都是高高的钻天杨。
没了,现在没了。
xiaobj 发表评论于
还有很多木棉树开很香的红花
逗你玩 发表评论于
自己家的楼,还有中关村中学.
lizhang98204 发表评论于
I like the articles which you wrote for 1950s to 1960s.
Thanks for your recording the real history!
We are the same group, same generation. I live in USA for 10years.....We need some memory also.
Li
土村大家庭 发表评论于
哈哈哈候哥好文章又来了好亲切俺上班在学院路但是你说到东升人民公社是不是就是太阳升人民公社啊我们小时候去农捡麦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