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传说 。文化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天是俺家的重要日子:冬至(Midwinter)。就是和"春节"相应的"冬节"(Winter Festival)。

前几天俺这下雪,老人就说,"就要冬至了,该下了"。因此俺特意注意了一下黄历,啊,原来那是犬子的农历生日。小朋友是只过阳历生日的,现在又是西洋的旺节,谁会在意那阴历生日。不过老人的确在乎,咱不能扫了老人的兴。
 
“别忘了啊”今天出门前,老人就一再提醒俺早点回来。可不是,一点小事,老人都忒当回事;就像一点点小礼物,小孩子就特高兴。

老人都特喜欢在小朋友面前,晃一晃那小礼物,嘴甜甜地夸夸小人,你看那小朋友乐的。我妈在的时候就这样,嘴忒甜,会夸人,什么都往好里说。小的时候,俺家还住在筒子楼,人家老说:"咱楼里李老师的爸多精神啊,头发真黑……" 不久那老头就驾鹤西游去了;"你看人家张奶奶,身体真好,老遛弯……”不久张奶奶半身不遂了;"你看陈教授的孙子,多听话,…”不久那孙子被派出所找上了门…诸如此类。明白了吧,老人就喜欢夸人,也喜欢别人夸自己。(别忘了,咱如今也是半个老人,你也多夸夸咱)。那叫热闹,北方话叫喜庆。
 
咱小的时候,盼着过冬至,喜欢过冬至,因为那天一定有饺子或馄饨。那年代有吃的就不错了,赶上冬至,吃上饺子,哪能不乐。现在的小孩子,每天早上不是馄饨(上海人做的,说是上海人极喜欢馄饨,看来上海人一定喜欢纪念冬至),就是饺子(北京人包的,看来北京人对冬至也不含糊),他哪会稀罕你过节吃这些食品,还不如给他叫上一盒pizza更来得诱人。

不过礼物总是得有的。好了,送他一个小铁罐的糖,可以随时揣在兜里的那种;摇晃的时候,要会发出声音。咱小的时候,就喜欢这种声音,那里充满着小孩子的甜蜜和他的显露。

你看过《再见萤火虫》么? 动画片,二战时日本发生的故事。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战争中小女孩的全部希望就是一小铁盒的糖,那里收纳了小女孩的全部希望。战争使双方的百姓都成了受难者。那些孩子更是无辜,成了战争中最令人心碎的牺牲品。

因此,几乎所有的成年人,自己年轻时吃了苦,就老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幸福。这般呵护,有时候都爱过头了,宠坏了,还是在所不惜。怪不得中年人老说,人越老越糊涂,可能就是这理:冬至到了,白天是越来越长;小孩子越来越不喜欢睡觉;老人越来越唠叨;俺是越来越没出息......。

在这家家吃馄饨/偏食的长至日里,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愿他们的梦里只有冰激凌 巧克力 小熊 和 一小铁盒的糖,更可以天天吃到饺子馄饨 .....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文化中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至今,很多地方都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大陆,台湾,韩国,日本,以及海外华人集中的地方。
 
余秋雨的文章读起来挺对年轻人的口味。不过那《千年一叹》让我差点骂娘。文史错乱,哗众取宠。不过最近他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不足取,最大的发明之一,是与农牧业有关的农历节气和天文。这点说的中听,俺喜欢。你知道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俺妈老叫它“长至”,俺是从小就习惯了这个名字。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而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者23日。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九”。我国民间的“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可是家喻户晓。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欧洲人的这个成果比我们的老祖宗晚了整整1800年。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把冬至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内容丰富。据传,在周朝,冬至是新年元旦,十一年里最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中原一带仍有“小年”之称: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可惜,时至今日,仍无文字记录来佐证源于周朝的事。只能列为民间文化和传说。

然而,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隋唐宋明,相沿至今,则是有案可稽的。《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清嘉录》说“冬至大如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故有贺冬至的习俗。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带薪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欢乐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冬至节。  

隋、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现在,很多地方还把冬至当一个节日来过,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北方地区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夏至长线面)的习惯

咱小的时候,冬至是必庆贺的,也一定有饺子吃。咱没祭过天,那大概是皇帝家的事,咱那年份没赶上。不过祭祖的事,一直到咱下乡前,每年必有的。那就是在咱没见过的爷爷奶奶的墓前烧香磕头。爷爷奶奶的墓后是更上一辈的祖先的墓.....。家氏的墓园里密密麻麻的墓堆,咱那时候根本没搞清楚有多少代祖宗葬在那里。现在国内时兴家谱,千禧年的时候咱看了记录才知道,那里葬了从孝公起的16代祖宗。够历史的吧!咱家乡那地方,随便捡块土旮沓,都比秦砖汉瓦有历史,一点都不希奇。那像这加拿大,随便给他们囫囵一下两百年前的事,连那狗P教授也都找不着北。
 
冬至传说 (之一)

过去北方和中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上海人那么爱馄饨,是怎么回事咱就搞不清了。咱猜想那是南宋的北方人留下的习俗)。 
  
冬至传说 (之二)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东汉南阳郡邓县医圣张仲景曾于献帝年间在长沙做太守。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伤寒肆孽。他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中原一带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北京人那么喜欢饺子,不知又是怎么回事)。
南阳医圣祠。(2005年8月)医圣祠
  
冬至传说 (之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以求健身活个长命百岁。(新疆人的羊肉传除外;陕西人的羊肉泡馍一定跟刘邦有关,那是他坐天下的家)。
 
冬至传说 (之四)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延续他们从北方带来的习俗,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男女老少众乡亲。祭祖先,世代相传,不忘根不忘祖。  

与冬至有关的诗词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方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文化一箩筐

你看看,咱们老祖宗,就是一切要以食为先。一切节日都保留了非常具体的吃喝文化。但衣饰礼节贺品则没有好好的保存下来。要是我们有“冬至树”“冬至大餐” “冬至大甩卖”“冬至甩卖周“ ”冬至老人” ”冬至靴“ ”冬至灯“ ”冬至竹“ ”冬至花“ ”冬至红”,还有“冬至歌”“冬至颂”,就凭咱那13亿人,口一张,海外5000万同胞一努力,那派头不压过“耶诞”才怪呢!何况公家机关事业单位又多了一项发礼分钱的好理由,何乐而不为?其实,现在每个公家单位,已经在以冬至为名发鱼虾食品,连北大的老师今天都有一份免费的东西(Messenger来的消息)。可惜没造成像人家耶诞那样,大张旗鼓、欢欢乐乐,大肆张扬的气氛。冬至,是多好的一个黄金周。别忘了申报“冬至”世界文化遗产这头等大事。

冬至节日流长,愿冬至文化光大。谁建立了“冬至”文化系列或“冬至”商品系列,别忘了咱在这作的思想贡献。

因为冬至是天文的节气,就像清明节,你说,谁能搬倒它!冬至的未来一定无限!无限文化,无限商机!
 
努力吧,冬至人。

 
林贝卡 发表评论于
“因此,几乎所有的成年人,自己年轻时吃了苦,就老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幸福。这般呵护,有时候都爱过头了,宠坏了,还是在所不惜。”

读了你这一段文章,我深有感触。小的时候,父母下放劳动改造。我根本没有幸福的童年可言。只记得和母亲走那走不完的五七干校的灰尘弥漫的漫长的石板路,和父亲呆在那孤零零的农场。

我的孩子们比我幸福多了。有时Bob笑我: Live my childhood through my kids.

冬至竟然还有节日,我以前真不知道呢。
杨子 发表评论于
Xu的问题真棒。
在没有阳历之前,24节气是按阴历说的。
中国人从来就聪敏,比如化学元素名称的翻译。

自从有了阳历,并且逐渐成为“新国历”(传统讲国历,指的是阴历)之后,中国的24节气就完全按阳历纪,和农历已经没有任何换算的关系。冬至算在每月的12月22日。

由于太阳的回归,和每年的略小差异(每年365.25到365.75天),每隔三年四年就有二月闰一天,其实那年的太阳的真正回归日就该是
12月21日。但在天文学界,这一点就不调整了,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

由此看来,冬至所表达的太阳回归比耶诞所表达的太阳神更准确些。
不过,我国传统的冬至日和这12月22日是毫无关系的。那时候“天子“的”天国”哪知道它伯利恒的事,它外夷也有科学?
RachelXu 发表评论于
西人庆祝圣诞,按照达芬奇密码里的说法,起源于罗马庆祝太阳神(白天越来越长),然后和天主教达成妥协(并非耶稣生日)。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是21~23号,他们25号,谁比较准确呢?
阿紫紫的故事 发表评论于
再见萤火虫
呵呵, 我以为那只有我们这样的孩子辈的人才看呢.
宫奇骏其他作品也不错.从绘画本身到故事情节都属上上乘.
苏乡门地 发表评论于
原来是这样,节日的感怀。 谢谢你代大家作功课。

印象当中,祖母,外祖母那辈人都很重视冬至节,要吃汤圆。
现在,父母年纪大了,也总是要提到节气什么的。
到我们头脑简单的这辈,只知道春节,中秋了。

江西人的确称馄饨为清汤,也该把它列为“纪念品”之一。^&^
杨子 发表评论于
中华文化 四季节日 源远流长:

春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

夏 端午节、天贶节、六月初六姑姑节

秋 七夕、盂兰盆/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

冬 祭祖节、冬至、腊八节、过小年、除夕
小米和小麦 发表评论于
我们家的习惯是21号晚上吃汤圆,肉馅的,芝麻花生馅的,豆沙馅的。今年是我自己第一次包汤圆,做得可难看了,比不上我妈做的十分之一。得,咱是新新家庭主妇,明年就会做得好了!祝你节日快乐!
杨子 发表评论于
冬至老人,可以以医圣张仲景为原型,建一个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芳泽乡里、传播文化、振兴社会的老人形象。

每到冬至,让那些白大褂到各个商场里义务行医,给小朋友发点薄荷糖、感冒清一类的东西,也不错。

各大商场也乘机推推它的节日商品,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夏蟬歌 发表评论于
赞成申请,不要象端午节似的,让别人抢先注册.
我家早上吃的汤圆,晚上吃的饺子.
父母都在一起.不然也可能会忘了.
melly 发表评论于
现在的人都懒了,昨天新闻说人们去超市买现成的饺子,真可惜!吃饺子吃的就是一个气氛,包的气氛,团团圆圆的气氛,其乐融融的气氛。
双飞蝶 发表评论于
俺对这个没兴趣了。不是朋友昨天给我SMS,我都不知道这回事。
stillthere 发表评论于


您不说还真忘了这个日子呢,谢谢!明天一定补上这顿饺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