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俄罗斯的文学史,你会看到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屠格涅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妥思耶夫斯基、高尔基、马雅科夫斯基、舍普琴科、西蒙诺夫、肖洛霍夫 -----
在俄罗斯的文学史上,列夫 . 托尔斯泰( 1828-1910 )无疑是继普希金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 . 卡列尼娜》、《复活》三部巨著,奠定了他在俄罗斯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在距莫斯科 200 公里的图拉市郊,有一个偌大的托尔斯泰庄园,这便是他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故园。穿过一个波光粼粼的小湖,沿着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看到一座掩映在绿荫深处的木屋,那就是大师的故居。里面有他的卧房、书房、琴房、会客室、餐厅,墙上挂着、柜上放着他生前喜欢的油画和各种摆设。出他的小屋,再沿着一条小路前行 500 米,走入一片葱翠的松林,便是他的安息之地。一块方方正正的隆起地面半尺的土丘是他的墓穴,没有墓碑,只有一个用鲜花编织的花环。可以这么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所有名人的最为朴素无华的墓地。 2002年的夏天,我再次参观了这座庄园。
在陈列着托尔斯泰写作手稿的书房里,讲解员给我们叙述了这位 19 世俄国最伟大作家的写作历程。 1828 年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0 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847 年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 ~ 1854 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 ~ 1855 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的军旅生涯不仅使他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 1855 年 11 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
1857 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 ~ 1861 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之中。
1863 ~ 1869 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 1805 ~ 1820 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 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 ~ 1877 年他经过 12 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 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80 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特别是 1889 ~ 1899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的著作广受世人喜爱,家喻户晓,人们因此称他为“俄国的第二个沙皇”。
在参观行将结束时,我们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这座庄园无疑是非常适合托尔斯泰写作的地方,为什么他在晚年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他乡呢?
“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和他的妻子索尼亚有关。”讲解员指着挂在墙上的索尼娅肖像说道。托尔斯泰是个和平主义者,从他欧洲考察回来后,他一直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主张通过不抵抗来实现和平。他的这些思想和主张被后来的甘地称为“最高的道义权威”。忠心耿耿的追随者们纷纷前往托尔斯泰在乡间的巨大庄园,对他顶礼膜拜,但他却由于这个庄园而感到无比羞愧,打算把土地都分给当地的农民。
但是他的这一主张遭到了他妻子索尼娅的强烈反对。托尔斯泰与索尼亚在 1862 年结婚,那年他三十四,她才十八。他俩一共生育了九个子女,但夫妻之间的关系几乎从一开始就不和谐。当托尔斯泰提出放弃财产,把土地分给农民,放弃贵族像农民一样生活时。使过惯了贵族生活、热衷于社交应酬的索尼亚极为愤怒,和丈夫大吵大闹,并且以死来威胁丈夫,从此这座昔日平静的庄园里再也不得安宁。索尼娅想方设法当上了丈夫的出版商,因为这样一来,她就可以控制著作的版权和利润,而托尔斯泰已经明确表示不要版权和钱。
1910 年 11 月 10 日,托尔斯泰一觉醒来,发现妻子正在翻他的文件,寻找他最近写的日记。她曾向他索取这些日记,好拿去出版,但是他拒绝了。托尔斯泰当时不动声色,假装还睡着。等到索尼亚一离开,就立刻悄悄地起身,叫醒了女儿和医生,让他们帮着打点行装。偷偷前往马厩上车。
托尔斯泰偕同女儿和医生坐马车赶到火车站的时候,他那部浓密的白髯上已经结满了冰。为了避人耳目,他们一路乘坐二等和三等车厢,但这无济于事,因为报纸在第二天就报道了托尔斯泰出走的消息。托尔斯泰在一个修道院歇息了几天之后,他由于怕索尼亚跟踪而来,突然在凌晨四时离开。
托尔斯泰一行人搭上一列火车,前往六百英里以外的诺沃切尔卡斯克,这段行程大约需要三十个小时。但是,第一天的中午刚过,托尔斯泰就在车上发烧打寒战,病倒了。当晚,人们在阿斯塔波弗的一个小站上把他抬下火车,送到站长的家里歇息。托尔斯泰的病情越来越重,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记者蜂拥到了这个小镇,他们每个小时向外界发出一次公报,宣布这个著名作家的病况。
索尼亚闻讯包了专列,带着几个子女一同赶到小镇。这些子女大多站在母亲一边,希望把父亲送入医院。但是,托尔斯泰的医生拒绝让索尼亚看一眼自己的丈夫,担心她会惹这个衰弱的病人生气。人们放下了托尔斯泰房间里的所有窗帘,以免他一下子清醒过来,却看见妻子那张充满恶意的脸。
11 月 20 日凌晨 2 时,索尼亚终于获准进入托尔斯泰的房间,因为大夫们觉得,他已经在弥留之际,认不出她。不到四个小时之后,托尔斯泰溘然辞世,一句话都没有留给妻子。
托尔斯泰享年 82 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托尔斯泰全部著作计400万字,由我国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先生翻译,共12册。这次回上海,在罢了小弟引荐下,拜会了草老,喜获草老亲笔签名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