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看文明冲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两天看唵啊吽写的《什么是人》,其中一句说所谓的文明冲突是“因为对同样一件事,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得出的行为完全不同。”我觉得很精辟。

刚看完国产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农村来的何建国和北京姑娘顾小西(刘若英扮演)因为爱情而结婚,可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的婚姻也把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扯在一起。何建国的父母和顾小西的父母,一个是世代的农民,一个是教授和名医。剧中描写的两个家庭的误解和冲突完全是因为两家人生长的文化环境不同而产生。尽管都是中国人,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经历让他们相互难以理解,难以沟通。我想对剧中的人物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看法,农村的观众会觉得顾小西家不重人情和傲慢,可城市的观众会觉得何建国的父亲太粗俗、太自私。当人的文化底韵已经形成了,就很难突破自己的文化意识去思考问题。中国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社会模式造成的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冲突,一点不比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逊色。

尽管在剧中,最后因为爱,两个家庭化解了矛盾,相互理解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结局毕竟是鲜有的。由此让我想到,既然同文同种的中国人之间尚且存在如此强烈的文明冲突,那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岂不是难上加难。想想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刚才又看了武生讲的通天塔的故事,这又是一个人类文明冲突起源的经典故事。文化走廊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从这里不时兴起的争斗就能能看出微小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环境差别竟然也会产生如此大的观点的不同。其实大家争论的事情都不是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而且也都知道这种争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文化大革命能从文斗转成武斗,能从辩论转成仇恨,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如果这里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对文革的事情不理解或觉得那一代人愚不可及,那看看现在我们对一个不同观点的态度也许就会理解文革中举国上下为什么疯狂了吧。

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是无法比较的,我们用来比较的坐标往往并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衍生出来的经济或科技水平。而文化的高低贵贱之分完全取决于人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很多人欣赏陶渊明的“夫耕于前,妻锄于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欣赏他的文化价值观。我们无法说这是先进或落后,高贵还是下贱。因为做这种评判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放在上面。所以说,如果要评价一种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一定要有一个文化之外的标准。比如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评价,我们可以说,鼓励竞争的文化是先进的;但要从保护生态和保护自然的角度讲,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则更先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价值观中,从来都不是鼓励现在这种重商文化,而鼓励的是一种“士”的文化,因为中国人认为重商的文化会将人引向不择手段趋名逐利、尔弥我诈的方向,偏离人应所具有的正义和公正的精神。如过抛弃生产力的标准,我们很难说它是落后的文化。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文明也构筑了人类族群之间的篱笆。每个民族都有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恋般的热爱和崇拜。这就象宗教,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的宗教是绝对真理,把其它的宗教看作是旁门左道。家庭之间的文明冲突可用相互理解或相互妥协来解决,可是国际间的文明冲突则有可能导致仇视和战争。如何破解这人类不断重演的困局呢?悲观的人认为,解决文明冲突的办法唯有战争,这也是一些强权国家的思维。可乐观的人认为,人类的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人类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可从古自今,排除外在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明,人类的所谓精神文明真的有进步吗?

如果说有进步,我觉得是一部分人接受了妥协和宽容的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人心的进步,不是生活方式和外在物质水平的进步。记得汤因比曾经说过,世界如果有一天真的能统一,那一定是统一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他认为中国人的文化中有一种世界意识和包容性。不知道为什么汤因比会有这样的信念,也许是来自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们中国的古代圣贤,无论孔子、老子还是达摩师祖,每个都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无远近亲疏的包容性。

孔子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佛祖更是教导徒弟们,要爱众生。西方的基督也是让人要爱自己的敌人。爱自己的敌人很难做到,那需要神的精神。但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应该还是人能做到的。其实宽容精神不是那种居高临下般的不屑,也不是那种浑浑噩噩的无原则的妥协,更不是忍气吞声的退让。宽容精神应是人对自由精神的认同和尊重,其实,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在精神上解放了自己。

当你自己觉得自己无比正确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犯错误了。


(词不达意的小文,欢迎批评和讨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