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美国,不能算是印象最深吧,那个钻石的广告,总是记得的。开始的镜头总是那么温馨浪漫,爱意是可以溢出屏幕的,然后问,“How can you make two months’ salary last forever? ”,最后推出那颗璀璨的几克拉的切割的非常漂亮的钻石戒指。然后就是“Diamond is forever”。
仅仅是一块石头。可这石头,和永恒,和爱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无限的象征意义。这个漂亮的钻戒已经不是简单的石头的,是纯洁无暇,是无坚不催,是永恒,是不变的爱。
聪明洞世如张爱玲,从爱人那要的是,“现世安稳”。众人在这个善变的纷繁的未知世界里,要这么块可以永恒的石头,该是不为过吧。可我看了这个新出的电影,血钻,《Blood Diamond》。
不管商人,诗人怎样赋予石头以新的生命,新的内涵。从本质上讲,这个钻石,是地球奉献个人类的资源。是资源就有人们的掠夺,占领,因为这些钻石矿上没有标注这些是属于哪些人的,既然大家都是地球母亲的子民,按理说是属于大家的。可问题从来都没有这么简单,从来围绕资源,就是战争,残酷和血腥。因为资源不可再生,因为资源不够所有人分享。石油如此,钻石也是如此。
我以前不知道走私钻石在非洲的掠夺可以残忍到这种地步。疯狂的人们,还有十几岁的孩子,拿着那些枪支,村庄一个接一个的被毁灭,是全部Wipe Out,一个不留,包括孩子和妇女。这样,占领着一个个的钻石矿。然后是不合法的钻石交易,然后想办法把钻石混在合法钻石里面,然后就到了各国国家的时髦珠宝店的橱窗里。那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钻石,象征着爱和永恒,平静优雅的摆在那里,等着被哪个幸运女人挑中,有喜欢她的男人为她付上两个月的工钱,也许更多(视钻石的大小而定)。
可是那些孩子,那些想上学以后当医生的孩子,很多早早的就死在那片土地上,他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真正的钻石。电影就围绕着这个主题,讲述了这些走私钻石背后的故事,那战乱贫困的非洲的故事。
主角是那个帅哥,迪卡普里奥,开始蜕变了他以往如同街头混混的形象,这次是胡子拉碴的造型,忧郁坚毅的眼神,一副历经沧桑。他演那个开始只顾赚钱的钻石商,他曾经对那个女记者要写记实报道的很是轻蔑。觉得她那一套,对于这个残酷和只讲金钱利益的世界,是那么的幼稚,尽管有着那样良好的初衷。可后来他和那个找到个非常大的钻石的黑人Soloman,在寻找他埋藏的钻石过程中经历的一切,让他改变了很多,那些玩世不恭,六亲不认,也慢慢被Soloman对儿子的爱,那种无与伦比的亲情感染。他在临死前,面对着绝美风景,告诉那个女记者,很高兴认识她。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样地方,也不用捏着非洲那发红颜色的土,觉得那是血染成的。影片中有些镜头,非常辽阔优美,很漂亮壮观的风景画卷。这么美好的自然,和人性的贪婪残忍又形成强烈对比。那个Soloman说,等以后战争结束了,这里会是天堂。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是天堂,只是和平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而且这个代价及其昂贵。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是否会影响那些钻石的出售,Tiffany一定还会有人光顾,De Beers 还会财源滚滚。电影毕竟是电影,钻石的诱惑,那闪亮的永恒,给爱的承诺,还是要这个小小的石头来具体,来物化。尽管这璨然生辉的正八面体背后,掩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与鲜血淋漓的罪恶。
电影媒体的作用,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事实,至少我们可以关注这些事件。其他罪恶,人类还是应该可以自我纠正吧,我对此一向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