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从来没想过会遇见你 人海中短暂的相逢 在一杯清茶的午后 天南地北海阔天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07.01.09

中国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够持续下去吗?会不会出现一个危险的拐点?一个灾变点?早在十年以前,就有各种悲观的预言。但是,尽管这些悲观的预言者抓住了大陆经济的不少要害问题,但是,大陆经济持续而强劲的增长,一再令悲观派陷入尴尬。

悲观派究竟出了什么错?难道大陆经济真有一种其他国家没有的免疫能力,能够永远在缺少法治与公平的环境下高速增长吗?确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这样的幻觉,但是,包括许多乐观派在内,多数人并不相信大陆经济有这种神奇的免疫力。大陆经济增长的奇迹背后,有一些独特的制度因素和历史机遇,比如大陆独特的土地和户籍制度,给大陆全面扭曲土地和劳动价格吸引外资提供了条件,而港资、台资又成功地把大陆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引入了出口加工业,抢占了冷战结束后全球贸易扩张的先机,这无形中扩大了旧体制下经济增长的空间。

问题是,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大陆政治改革的压力。“六四”之后大陆的当权者们利用手中的强权,把冷战结束带来的和平红利和人口出生率下降而老年化尚未至的“人口红利”,统通用于支持短期繁荣,用于增加权势者的收入。十几年下来,人民币升值压力日增,农村青壮劳力的资源日渐枯竭,眼看“和平红利”和“人口红利”就要被吃光,而大陆经济并没有做好产业升级的准备,还要面对城乡鸿沟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

看来,大陆经济正在迅速地滑向危险的拐点,这一回,狼有可能真的要来了。大陆官方最近承认,最终消费占 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一向为大陆经济政策辩护的樊纲也幵始承认,消费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穷人太多,尤其是农民,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没有钱消费。按世界的平均趋势,大陆目前的经济水平,消费率应超过60%,也就是说,正是大陆的体制和政策,把亿万百姓,特别是把农民的消费压到了一个极不正常的低水平。早有报告说,中国大陆工资占GDP的比重仅有12%,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50%-60%,将近十亿农村人口的纯收入还不到GDP的10%。这些数字如果发生在别的国家,足以发生革命。大陆的高压体制再有效,人民的承受力毕竟是有极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作为就成为决定危机如何发展的关键。最近一期的“动向”杂志透露,面对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各地政府确实是在扩大消费,不过不是扩大百姓和穷人的消费,而是扩大自己的消费。一份呈报胡锦涛的内部报告说,仅2006年上半年,地方政府行政超支的规模就达到了五千多亿人民币。这相当于近两亿内地农村人口一年的纯收入,也超过了一亿多农民工一年能够带回家的全部现金!

“动向”的报道还说,胡锦涛批示:“怎么办?怎么解决?怎么总结?这种状况不允再发生。请政治局、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提出处理、规范意见。” 不难看出,胡锦涛震惊之余,并无良策。

地方政府无视中央,疯狂扩大行政支出,说明地方官们对胡温的路线并不合作也不看好,他们不顾现实的危局,借中央权力斗争和地方换届,在权力过期之前纷纷出手,再捞一把,这种预期和行为,正是危机爆发最有效的催化剂。

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还能降多少?从38%到28%?工资占GDP的比重还能降多少?从12%降到10%以下?在官肥民瘦这个危险的趋势上,中国经济已经走了太长的路,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正在逼近一个历史性的拐点,而这个拐点很可能就是危机爆发的临界点。

松竹留因夏 发表评论于
我收录梁京的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中国大陆工资和消费占GDP的比重。 个人认为是一
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有时间会找一下数据的出处。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最近十年中国的经济问题主要是总需求不足,前几年国家是通过增加投资需求的方法来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但大量的资金投入之后,并没有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而且国家的基本建设项目大部份已经完成,高速公路网已经完成,港口和机场的建设也接近饱和,也地铁可能是下一个基本建设投资热点。但要根本解决中国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启动消费需求。而解决农民问题才是解决消费需求的关键。

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单靠对农村的补贴,主要的还是要解决农村富裕人口的转移问题。国家应该将投资重点放在对农民的教育上,并对其进行福利性的技术培训。同时采取灵活的户口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应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农民有权出让土地使用权,收益归农民。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占有压低了城市扩张的成本,但却大大损害了农民利益。中国大的腐败就集中在土地领域。没有哪个国家在农民没有土地的情况下使农民富裕起来的。

要说城市与农村最大的不平等,还是教育上的不平等。教育,尤其广大农民的受教育问题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国策,它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国运。

36度5 发表评论于
很有道理。 可是“中国经济正在逼近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什么样的柺点?大家都很看出不正常,但是结果将会是怎样呢?只要有廉价劳动力,就会是世界工厂,民工就有工作,哪怕再穷也能吃饱。
杨子 发表评论于
这两个观点非常重要:

1.大陆经济增长的奇迹背后,有一些独特的制度因素和历史机遇,比如大陆独特的土地和户籍制度,给大陆全面扭曲土地和劳动价格吸引外资提供了条件,而港资、台资又成功地把大陆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引入了出口加工业,抢占了冷战结束后全球贸易扩张的先机,这无形中扩大了旧体制下经济增长的空间。

2。大陆的体制和政策,把亿万百姓,特别是把农民的消费压到了一个极不正常的低水平。早有报告说,中国大陆工资占GDP的比重仅有12%,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50%-60%,将近十亿农村人口的纯收入还不到GDP的10%。这些数字如果发生在别的国家,足以发生革命。大中国的高压体制有效,人民的承受力也比人家的强。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