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概念的新概括

刘文魁

沿着恩格斯科学抽象的路子走下去,在列宁制定出经典物质定义的百年之后,再制定出一个新的物质定义可能吗?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物质定义相统一的时代来临了吗?

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规定性,深刻揭示出物质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概念认识的重大进步。以此而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新领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只是从与精神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谈客观实在,因此不能揭示出物质与物质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不能从与物质属性对立统一的角度彻底地揭示出物质实在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没能进一步指出客观与实在的相互关系。因此,从哲学基础理论发展的需要看,必须对物质概念进行新的更为科学的概括。本书拟定的物质定义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切属性的本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所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是说:其一,物质与物质属性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对于构成世界的一切事物及整个世界都是基本的和必要的。其二,是说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而不是一般要素或从属要素。物质与物质属性在构成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相等的,而是有主有从,有重有轻的。在物质与物质属性关系上,何者为主,何者为从,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呢?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明显的,这就是,物质为主,物质属性为从;物质为重,物质属性为轻。这是因为物质是派生和决定物质属性的东西,物质属性是依附于物质而存在而发展的。因此,在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中,物质是根本要素,而物质属性是从属要素。所谓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说从存在的角度讲,决定一切事物本质的不是物质属性,而是物质。这就是说,我们把事物“一分为二”,找出其矛盾的两个方面。这就是物质和物质属性。唯物辩证法进一步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鉴于前面分析的物质和物质属性在物质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即物质为主,物质属性为从,物质为重,物质属性为轻的关系,显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物质而不在于物质属性。正是物质最终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物质便是物质形态的本质。这一点我们从物质概念的字面上也可以看出来:物质,物质,就是物的本质。通俗的理解就是隐藏的事物内部进而又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就是物质。这一朴素的理解与科学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所谓物质是一切属性的本原。是从物质与属性的关系角度来讲的。从根本上说,一切属性都是物质的属性。物质与属性虽然同处于一切事物之中,但从它们的关系来看物质是主,物质属性是从。物质属性是物质的表现,物质是物质属性的载体。物质属性是物质固有的性质,物质属性是物质派生的。因此,物质是物质属性的本原。所谓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其含义:一方面是从物质与物质的最高属性--精神的相互关系角度来讲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属性的本原,当然也是物质最高属性--精神的本原。精神既然就其本质来讲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那么物质的存在当然不能由精神来决定。因此物质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对恩格斯、列宁物质规定性核心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物质概念的核心内容,即“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列宁物质定义的核心内容,是对物质本质的揭示和确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精髓。但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客观实在的理解,决不能误认为客观的即是实在的。如果把客观与实在等同看待,将会出现不可原谅的错误。因为客观与实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哲学概念。客观是对主观而言,就是说主观(即意识)之外的一切都是客观。客观即指主观以外的整个世界,即宇宙中一切物质形态的总和。因此客观不仅包含物质本身,也包含与物质共存的物质属性。所以,如果把客观与实在等同,也就是把物质属性与物质等同,进而把物质属性也说成实在(即物质)的了。如果是这样,就不能有效地把物质、物质属性和物质形态区别开来。因此,客观并不等于实在。客观并不是确定物质概念的充分条件,而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实在才是确定物质概念的既必要又充分的条件。严格地说,实在才是确定物质概念的核心词语,才是确定物质本质的关键所在。总之,新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物质与事物的关系、物质与属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四个方面或角度来确定的。这是对物质概念全面而本质的界定,是对物质概念新的概括和抽象。新的物质概念与列宁的物质概念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把两个概念相比较,有助于加深对物质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新的物质概念定义与列宁的物质概念定义的关系是辩证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的物质定义继承了列宁关于“客观实在”的术语表述,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就是继承了列宁物质定义的核心内容。这就是新定义与列宁物质定义的继承性。与列宁物质定义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该定义不仅从与意识的比较中解释物质,而是从与物质属性的关系比较中解释物质。这就把物质放在与之应该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更科学地给予解释,把物质与物质属性进行了科学的区分,在与物质属性的比较中更科学地确定物质的内涵和外延,给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物质的“客观实在”的唯一特性创造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从而进一步理顺了物质、物质属性和物质形态的逻辑关系,明确了物质与物质属性是事物内部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强调了物质在事物中的本质地位。第二,纠正了把物质与意识作为哲学最高范畴的理论缺陷,进一步明确了客观与实在的不同内涵,更加科学地确定了物质"客观实在"的真实含义,为辩证唯物主义确定物质概念奠定了更加科学的基础,赋予了更加科学的内容。物质概念的新概括,消除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物质概念长期分离的尴尬局面,为二者实现统一铺平了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和哲学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使自然科学和哲学对物质的理解和对物质概念的确定存在着说不清的分歧。自然科学主要是古典物理学对物质没有一个应有的定义,而从理解和使用上经常把一定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称为物质。物质结构实质上也是一种物质形态。因而,混淆了物质与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这种物质概念给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攻击常常留下可乘之机,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物理学家发现了某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的颗粒时,马赫就大叫‘物质消失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古典物理学没有把物质与物质形态进行科学的区分。而哲学也受历史条件的局限,没有能够把物质的抽象科学地表述出来,尤其是没有把物质与物质属性科学地区分开来,而只是从与精神对立统一的角度,含糊地讲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就造成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物质概念长期分离的状态。传统唯物主义哲学也只能或者说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不一样,或勉强地说是一样的。而今我们到了克服这种模糊不清的问题的时候了。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统一起来,无疑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进步,这就更充分地体现了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也更进一步表现出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另外,恩格斯虽然明确地提出了物质概念应从物质的总和中科学地抽象出来,但是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实际地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和完成这种抽象。恩格斯的这种抽象的思维没有明确地提出客观实在的核心词语,而列宁的抽象思维则受到了与精神对立统一的框架限制,因而他们都没有能够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科学地抽象出物质和物质属性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符合辩证逻辑的概念来,也没有达到把物质的实在性与物质属性的虚在性对立统一的科学程度。这方面问题的存在当然不能归于恩格斯和列宁本人。必须看到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进步与发展是绝不能离开客观的历史条件的。在这里,我们不是对无产阶级导师的刻求,而是对历史现象的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和认识无止境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本身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只有用创造性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发展,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