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本里面话沧桑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愿为闲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那么一家,老夫妻两个50年代末结婚的,婚后所有收支都记帐,这习惯保持至今,简易的帐本厚厚一叠,报纸上曾有照片和文字兼并的报道。有人看了竟想出高价收购,这倒是让记者和那对老夫妻都始料不及的。

    家庭,社会组织的“分子”结构,他们那些普通家庭的收支帐,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细节。他们一笔笔记录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生儿育女、人来客往等等的花费和工资奖金些许补贴那名目不多的有限的收入,联系着那尘封的岁月,混沌的往事。

    我也记帐,从我结婚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但不能和那对老夫妻相比,因为时间愈久,价值愈升。时间越往前,越能代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况,那时提倡分配上的平均,不是“多劳多得”,更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直到80年代初期,男女青年谈朋友,对方的工资收入也无须多问,几乎是千篇一律的。

    每年年终我结帐做汇总时,总要翻翻前面的帐页,看着看着就生出许多感慨来。1988年,家里第一次添了个日本东芝的21寸彩电,这还是用了我小舅舅回国探亲的免税额度,花了3525元。看那年我的全部收入,仅2299.76元,再往前的收入更是逐年递减的,看看,就算一年不吃不喝,所有的钱还买不到一个小小的电视机呢。那时大多数家庭,添个彩电冰箱什么的大件物品,都是靠平日里省吃俭用,月月积攒点余钱,积少成多那么地累积下来,买了宗大件后便积蓄一空,然后再省再积再等,逐步逐步地打造自己的家,把音响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这些一样样地添置齐全。1995年我家终于装了电话,已经属于晚的了,可那时也还要收初装费,“物以稀为贵”这句话用到哪里都不会错的,日子宽裕了,大家都急着要接电话线,电话局扩容放号都来不及,作为限制手段,每户加收初装费三千大洋。换成现在,客户上门,高兴还来不及,装电话还有送来电显示什么的促销优惠手段。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后,买点喜欢的物件那真是太容易了,结婚成家时,条件再不好,家电什么的总是备齐全了的,收入高点的,换房买车出国旅游,都成了家常便饭了。回首往事,真像换了个朝代似的。

2007.02.15.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