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暗助日军?是的,我在接触资料时也是有点意外。
这位抗日英雄叫马玉崑,甲午战争时的毅军后军统领提督,驻守旅顺。毅军是淮军的一支,因创始人宋庆(山东蓬莱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有功,被封为总兵(正二品),赐号毅勇巴图鲁而得名“毅军”。毅军是清末国防力量中的王牌部队,征战范围南至长江沿岸、北至蒙古高原、东至朝鲜、西至新疆,并且“人才”辈出,如张勋、曹锟、张作霖等均出自该军。
马玉崑( 1837 ~ 1908 年)原藉蒙城县西马家集,后举家迁往涡阳。 1862 年以武童在家乡办团练, 1865 年投毅军参与镇压捻军起义,因战功升为都司,又升至总兵,赏戴花翎,赐振勇巴图鲁名号。
从红色历史观或民族主义的角度看,马玉崑的履历的确相当不错,当得起英雄二字。在甲午抗日前,他就曾担任左宗棠的前锋副主将,率大军参加新疆平叛,抗击过英国与沙俄;平息叛乱后,驻守新疆 16 年,御外敌,平内乱,垦田地,修水利,为保卫发展新疆,作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甲午战争中,马玉崑率所部二千人马跨过鸭绿江,赶赴平壤,驻守大同江东岸。中秋之日,马亲临前敌,亲自参加肉搏,率部挡住了数万装备精良的日军的进攻,毙敌 140 名,伤 290 名,包括一名少将。而当时,马部所领到的德国新枪械居然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能用的枪支都集中给前哨阵地,其余将士包括马本人在内只能靠战刀肉搏。如是坚守数日,后统帅叶志超怯战放弃平壤,马率部撤回营口、田台庄等地继续狙击日军。次年,其部于海城太平山与日军发生激战,陷入重围。他率主力死战突围后,又骑马重入包围圈寻找余下官兵,战马被击中就换马再战,连易三骑,终于带着余部全部冲出包围圈。
马部军纪严明,鸡犬无惊,秋毫无犯,朝鲜人为他建庙祭祀,把他与唐朝的薛仁贵、明朝的戚继光并称为“中国三杰”,成为一时名将。
需要带一句的是,对日作战后,马玉崑部下有过一个日后大名鼎鼎的小兵,当时他携械出逃投匪,这就是后来的东北王张作霖。
1899 年(光绪二十五年),马玉崑升浙江提督(从一品),随后改任直隶提督,这相当于后世的北京军区司令员,位高权重。 1900 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马玉崑率领改编为北洋军武卫左军的毅军,先后在天津、北仓等地与侵略军交战,屡败屡战,最后扈从皇帝、太后仓皇西逃。次年马玉崑随皇驾还京,因护驾有功,加太子少保。 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宋庆去世后,马玉崑全面统领毅军。
就是这样一位威震海内外的栋梁将才、抗日英雄,在日俄战争中却为日本提供了相当援助。
1904 年(光绪三十年),日本和沙俄在中国东北爆发大战(史称日俄战争,日本称为“日露战争”),无能也无奈的清政府宣布中立,划定交战区供双方征战。为防止事态向关内发展,清廷调北洋武卫左军驻守热河,马玉崑率部自喜峰口至阜新布成防线,他亲驻平泉。
其实,日俄战争之前,中国朝野“联日拒俄”的呼声很高。战争期间,日军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以“长白侠士”、“辽海义民”之类名义撰写檄文,在东北秘密张贴散发,号召民众助日抗俄。日军参谋本部更是派遣曾做过北洋军教官的大佐青木宣纯,以使馆副武官的身份紧急来华,与袁世凯面商日中联合组织情报机构和招募东北“马贼”等事宜。
据史料记载,袁当时从北洋军中挑选数十名毕业于测绘学堂等军事学校的精干士官,与日军组成了联合侦探队。这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秀才丘八吴佩孚 --- 需要说明的是,为日军做谍报并查点被俄军枪决的吴佩孚晚年坚持抗日立场,拒绝日本人的诱降。
而防守中立区的直隶提督马玉崑为日军的敌后游击队“特别任务班”提供了大量军火和经费,特别任务班成员甚至能在危急时遁入清军兵营获得庇护。马还曾经秘密协助日军招募马贼,组建所谓的“正义军”,直到后来关东军和伪满洲国政府对此进行公开表彰和纪念才揭密。
我所收藏的法国著名画报 Le Petit Journal ,就有一张马玉崑行军的彩色画像, A3 篇幅大小。创办于 1891 年的 Le Petit Journal ,是当时最著名的报道国际事件的法文刊物,仅从印刷方面看,其主题故事均以彩色印制,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印刷工艺。这份画报直到二战时法国沦陷才停刊。我收藏了约有十本有关中国主题的 Le Petit Journal ,会在《历史战争私家收藏》博客中慢慢向大家介绍。
这张马玉崑行军图上,可以看出清军当时都已经配备了现代化的枪械,却依然还穿着老式军服。其时,北洋军早已改用新式操法,穿着西式军服,但毅军并非袁世凯小站嫡系,而是淮军的底子。在图中,军士打的旗号上写着“李”字(因旗帜翻卷,我也不能确认),这不知是哪家旗号?应该不会是淮军老祖宗李鸿章的,因敬爱的李总理当时已经去世多年了。在图片下方及内页中的法文说明,明确说这是“马元帅的军队在满洲边界上”。因内页没扫描给大家,我把法文放这里,供有兴趣的网友们核对 (Les troupes du marcchal Ma, actuellement reunies sur la frontiere Nord du Petchili, ne sont pas sans causer quelques apprehensions a tous ceux qui redoutent de voir
马玉崑当时已 68 岁高龄(难怪要坐在轿子中),显然,法国画师没将他这一年龄表现出来。 68 岁高龄要奔波疆场,和当年李鸿章年过七旬犹要挣扎着去收拾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烂摊子一样,真正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剧。
这位暗中援助日军的抗日英雄马玉崑,在日俄战争后三年,( 1908 年,光绪三十四年)病逝,其部由姜桂题接统。毅军三任统帅宋庆、马玉崑、姜桂题,均曾被加太子少保,因此该军也被后人称为“三宫保”之军。
故事讲过,现在我们要回到这个最严肃的主题:甲午硝烟消散还不到十年,马关条约字迹未干,台湾军民还在血泊中抗争,为什么表面中立的抗日英雄要暗中援助日本呢?为什么孙中山、秋瑾都会为日军的胜利欢呼呢?为什么当时中国朝野那么强烈地对主张“联日拒俄”呢?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青年会选择日本去学习自强之道呢?为什么随后的一系列变革或革命的背后都有日本人的影子呢?这实在是一个宏大复杂的话题,容我今后再谈,也容大家慢慢思考,毕竟我们思考了百多年了,似乎还未得出满意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