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路的《文革文斗》和《文革武斗》读后感
欧阳龙门
==============================
到目前为止,在中央和全国层面上描述文革的专著海内外都已经出了
一些[1],在个人层面上描述文革中的经历、见闻的回忆则多得不
胜枚举。而像最近出版的郑光路的《文革文斗》和《文革武斗》[2]
两本书那样,在省、市一级的层面上描述文革的专著则还很少,而以
中文出书的更是少之又少[3]。
这两部书以全国范围的文革为主线,以四川和重庆为主要案例,同时
参考其他地区,展现了文革中1966年到1969年这段时间里的
“文斗”和“武斗”。
由于作者郑光路不仅经历,而且亲身参与了文革中的活动,从当时开
始就注意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所以这两部书拥有的原始材料非常丰
富,描述也十分生动具体。
例如,对于曾经震惊全国的1967年5月,成都132厂开枪流血
的武斗,作者以客观地态度讲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列出了具体的伤
亡数字。
又例如,作者对于四川几大群众组织,尤其是著名的成都保守派组织
“产业军”的兴衰也有具体的描述。而现有的文革记述,多数集中于
红卫兵、造反派,较少记述那些被瓦解了的保守派。中外图书馆的文
革资料收藏,多以红卫兵(保守的和造反的)、造反派的材料为主。
这两本书所收集的保守派组织的原始材料,是比较丰富的。
作者以客观的角度地描述文革当局和各派群众组织参与文革的活动,
也是值得称道的。作者所取的角度既不是“官方”的,也不是“反官
方”的。“官方”与“反官方”两者都有出于政治目的而歪曲历史真
相的偏向。
许多描述文革的回忆录、口述史,多有片面之处。例如当权派的回忆,
往往详细记述自己被迫害的旧事,而对于自己参与、主导迫害别人,
则一笔代过,甚至完全不提,似乎从未发生过。也有当年的文革参与
者,仍然持有当年的“派性”,大肆渲染对立派别的劣性,对自己和
自己派别的错误、罪行或者完全忽略,或者轻描淡写,或者强调客观
环境使之而“不得已”。
这两部书在拥有丰富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文革中的许多事件和问
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结论,其中有些为以往的文革著述所忽视,
或者描述得不尽符合事实。
例如文革初期的派“工作组”事件,是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公开化的
大事件,刘少奇在较量中失势而败落,成为以后的文革发展最重要因
素。现有的官方说法是“当时,毛泽东不在北京,中共中央在刘少奇、
邓小平主持下”“派出工作组”[4],“在江青、康生一伙的支持
和挑动下,不少学校发生轰赶工作组事件。为了坚持工作,一部分工
作组曾经不适当地采取了所谓‘排除干扰’的某些措施。有些单位批
斗了一些带头‘造反’、轰赶工作组的人,并加以‘反党分子’、
‘假左派’、‘右派学生’等罪名。” [5]
然而,这只是事实真相的一部分。郑光路的这两本书指出:“工作组
的‘工作’其实就是大肆整人,在群众中分类排队,划分‘左、中、
右’,‘四类人’等。”[6],“打击面之宽,之狠,令人触目惊
心,后任难以想象。这是文革运动后来纵深发展极重要原因和催化
剂。”[7]
这两本书在例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之后,得出结论:“文革运动如
果真像刘少奇等人设想的就此结束,其整人后果比1957年‘反右
派运动’还要恐怖,不知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要再过地狱般的生活。”
[8]
官方的说法给人的印象是:有人“造反”、“轰赶工作组”,工作组
“不适当地”打击了这些人。
从这两本书里我们看到:工作组不仅仅是打击反对他们的人,也打击
其他被工作组认为有问题的人。即使是在那些并没有人反对工作组的
地方,工作组照样要划出一大批“反革命”、“右派”加以打击。
官方的说法只能解释为什么有人起来造反。两本书列举的事实不仅能
够解释为什么有人起来造反,而且能够解释为什么一度有那么多的群
众支持造反。
关于“二月逆流”的描述,《文革武斗》没有仅仅局限于“大闹京西
宾馆”、“大闹怀仁堂”,而是结合了“二月逆流”在各地,尤其是
四川的具体表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是:“在文革十分重要而特殊的
时期内,还掌握军权的中央及各省市干部对江青等中央文革和各地
‘造反派’势力的对抗,试图恢复文革前的秩序。”[9]
在简述了“大闹京西宾馆”、“大闹怀仁堂”这些为官方大肆渲染的
事件之后,《文革武斗》以专门的章节记述了四川的“二月镇反”。
该书的客观性表现在:既描述了激进的造反派在全国夺权的“一月风
暴”高潮中对成都军区的围攻,也描述了成都军区、保守派组织、以
及另外一些造反派组织对围攻者的疯狂镇压。该书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是“成都军区试图恢复文革前秩序”。[10]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高潮,终于变成了“全面内战”的“武化大革命”。
中共官方的文革史将此归咎于“林彪、江青一伙”“肆无忌惮地煽动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归咎于“江青”“公然提出‘文攻武卫’的
口号。”[11]
王年一则含蓄地提到了“毛泽东指示:给左派发枪,武装左派”。
[12]。对与毛泽东曾发出“武装左派”的指示,当时的知情人王
力曾有说明。[13]
《文革武斗》一书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文革武斗灾难的造成,毛泽
东有难以推卸的责任。”[14]该书用专门的一节,以确凿的证据
指明:毛泽东武装左派的讲话在前,江青的“文攻武卫”的口号在后。
该书以第一手资料证明:“鼓吹武斗的‘武装支持左派’的指示,是
由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下达的”。而且这个指示确确实实传达到了基层,
“四川省革筹第一号领导人(省革筹主任、成都军区政委)张国华,
在1967年8月29日在军区营职以上干部会上”传达了这一指示,
并且提出了在四川贯彻这个指示的原则和具体办法。[15]
本文认为《文革文斗》和《文革武斗》这两本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
具有独特的、开创性的特点。作者完全可以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写出
一部四川文革史,成为第一部以中文出版的、在省级层面上描述文革
的通史。
最后,本文要指出这两部书的不足之处:
虽然这两部书具有资料、手册的性质,但是这两部书没有一个索引,
这也是多数中文史书的一个共同缺点。建议作者在今后的再版、新书
中能提供一个较好的索引而更具使用价值。
这两部书引用的资料很丰富,但是在格式上却没有将引用资料和作者
的描述与评论明显地区分,因而使读者感到混淆。建议作者今后能以
不同的字体、段落来区分引用资料和作者的描述与评论。
==============================
[1]笔者见到的全国范围的文革史有: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Barnouin, Barbara, and Yu Changgen 《 Ten Years
of Turbulence: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
London :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3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年
MacFarquhar, Rodreick and Schoenhals, Michael
《 Mao ’ s Last Revolution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郑光路《文革文斗 -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化之喧嚣怪状》
美国海马图书公司 2006
郑光路《文革武斗 -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之特殊内战》
美国海马图书公司 2006
[3]迄今笔者所见多是英文著作,中文著作尤其少。
较早的著作有以广州文革为案例的:
Lee Hong Yong 《 The Politic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Rosen, Stanley 《 Red Guard Fractionalism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Guangzhou 》
Boulder: Westview, 1982
描述浙江文革的:
Forster, Keith 《 Rebellion and Fractionalism in a
Chinese Province – Zhejiang, 1966-1976 》
New York: Sharpe, 1990
描述内蒙文革的:
Woody, W. 《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Inner Mongolia:
Extracts from an Unpublished History 》
Stokholm University Press, 1993
描述武汉地区文革的:
Wang Shaoguang 《 Failure of Charism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uhan 》
Hong Kong: Oxford Univ. Press, 1995
徐海亮《东湖风云录 - 武汉文革的群众记忆》
香港 银河出版社,2005年
描述上海文革的:
Perry, Elizabeth, and Li Xun 《 Proletarian Power:
Shangh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Boulder: Westview, 1997
[4]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第92页
[5]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第94页
[6]《文革文斗》第18页
[7]《文革武斗》第6页
[8]《文革文斗》第20页
[9]《文革武斗》第168页
[10]《文革武斗》第153页
[11]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第156页
[12]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266页
[13]《王力反思录》香港 北星出版社 2001年
第651页,第810页
[14]《文革武斗》第232页
[15]《文革武斗》第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