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志》数字背后的历史:
安徽省的1959—1961年 [原创 2006-09-24 00:41:46 ]
发表。北场客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1959—1961年应该说是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时期:这三年中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
关于1959—1961三年大饥荒的情况,许多亲身经历者的回忆文章早就予以了披露,不少学者也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但是,由于有关档案资料没有公开,对那三年的灾难状况还是众说纷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三年中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究竟是多少?
有说1000万左右的,还有说2000多万的,更有说3000万以上的,但也有人坚持认为那三年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非正常死亡”现象发生。
对此,近年来由官方主持新编的《安徽省志》提供了不少数据资料。
安徽省是公认的三年大饥荒的“重灾省”之一(另几个是四川、河南、山东、甘肃等),它的灾难状况应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
据《安徽省志.人口志》说,安徽省在中国各省份中属于土地面积较小但人口数量却较多的省,其土地面积在全国居第22位,总人口1985年为5165万,占全国的5%,居第8位。
1949年前安徽人口数量的最高峰是在清咸丰二年(1825年),达3765万,后因太平天国战乱等原因,人口在40年间锐减至2000万左右,此后增长缓慢。
直到1949年人口方达2786万。
1949年后人口增长很快,到1959年就达到了3426万,十年净增640万,这主要归因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但在1959—1961三年安徽省人口又出现了锐减。
从《安徽省志.人口志》第一篇第一章第四节中的“建国后人口数及增长率”表可以看到,这三年中安徽人口数从1959年的3426万猛降到1961年的2987万,净减439万,其中1960年人口3042万,一年中锐减384万。
从增长率来看,1959年以前每年比上一年人口增长都在2%左右,而1959年就猛降到0.95%,1960年更是负增长11.21%,1961年仍然负增长1.81%。
由此可知,1959年饥荒开始显现,已出现了大批“非正常死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1960年饥荒大爆发,“非正常死亡”达到高峰,1961年有所好转,但仍处于负增长。
不过,人口数的净增或净减只表示增加与减少之间的差额,那么1959—1961三年安徽人口死亡数是多少呢?
从《安徽人口志》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中的“1949年—1985年全省人口死亡状况”表可知:
安徽省1949年后的人口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57年更降至10‰以下,而“大跃进”开始的1958年人口死亡率就升至12.36‰,1959年全省死亡人口57万,死亡率再升至16.72‰,1960年死亡人口飙升至221万,死亡率高达68.58‰,1961年死亡人口数又猛降至24万,死亡率降为8.11‰,总计1959—1961三年死亡人口302万。
据这第三节的文字说明,这些数字“为年报统计数,人口实际损失更大”,言下之意当年报死亡人口数字时大大缩了水。
在我看来,1961年的死亡数降得过快,甚至低于经济状况更趋好转的1962年和1963年,显然不实。
\ 但就按这缩了水的数字,根据该省1957年人口死亡率降至9.10‰、1961年后的几年中一直在8‰左右的情况来分析,1959—1961三年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应该在10‰以下,这里我们就按10‰、以1958年安徽省人口总数3394万来计算,则三年中因自然原因或天灾造成的“正常”死亡人数应该不超过101万。
由此可知,《安徽人口志》所确认的1959—1961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为201万。
如果说安徽省1959—1961三年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是“明减”,则还有“暗减”,即出生人口数的大幅度下降。
观《安徽人口志》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出生状况”可知,该省1949年至1958年每年出生人口数都在80万以上,1962年至1973年则在120万以上,而1959—1961三年累计出生人口仅141万,比1962年一年的出生人口还少20万。
如以1956—1958三年年均出生人口94万为依据,1959—1961三年出生人口至少应达282万,少出生141万——据《安徽人口志》指出,这主要是人们“普遍营养不良”(即吃不饱饭,其实还应加上大量育龄人口“非正常死亡”)造成的。
综上所述,安徽省1959—1961三年人口净减439万,加上出生人口141万,实际减少人口580万.
考虑到当年国家对人口流动控制很严,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迁出省外,则这减少的580万基本上是死亡造成的,除去“正常”死亡人数101万,三年间因饥荒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达479万。
同时,因饥荒造成的少出生人口141万,两者合计则达620万。这数字是根据不完全资料所得,实际数字肯定要超过它,但在和平年代里它已经够触目惊心了。
那么,造成这种惨剧的原因是不是天灾?或者说,1959—1961年中国是不是发生了历史上前无后绝的“三年自然灾害”?
《安徽省志.气象志》也许能为我们解惑。
据《安徽省志.气象志》第二篇第五章“建国后的气象灾害”记载,1959年6月上、中旬安徽“沿江、江南连降暴雨”,“6月下旬到10月全省少雨干旱”,1960年则除了局部地区短时间发生寒潮和大风以外,基本上可称风调雨顺,1961年“1月至7月全省少雨干旱”,可见那三年中的确有“天灾”。
不过,之前的1958年也发生过“5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大旱,之后的1966年“4月至11月江淮北部、淮北出现春、夏、秋三季连旱,江淮南部、江南7月中旬到10月夏秋连旱”,1978年3月至1979年3月更发生过“近200年来未遇之奇旱”,但都没有出现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的状况。
由此不能不说,安徽省1959—1961年发生的大饥荒不能说是“三年自然灾害”,甚至也不能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只能说是“人祸”。
安徽省的1959—1961年如此,全国呢?
————————————
《安徽省志.人口志》图2—1—2 建国后历年人口死亡率变动曲线图
《安徽省志》见“安徽地方志”网站(http://www.ahdfz.gov.cn/index.asp)
标签: 历史
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