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口控制与家庭经济的一点看法

对人口控制与家庭经济的一点看法

 

                  “子孙满堂”与“断子绝孙”(一)

                         ----------人口与经济

从今天开始,我打算写一个系列小文章,谈谈对人口问题的浅薄看法,仅是一点感想,一点杂谈。

人口经济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要想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很麻烦,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只能谈点感想。今天就来谈谈搞人口控制到底是对还是不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人谈起,一个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另一个是中国的经济学家马寅初。马尔萨斯写了一本书叫《人口理论》,其基本观点就是:人口以几何比率(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比率(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有经常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 , 抑制人口增长有积极抑制 ( 自然灾害,如饥饿、战争、贫困)和预防抑制(道德限制,如晚婚、节育)。马寅初(原北大校长)写了一本书叫《新人口论》,其基本观点就是:实行人口控制。马尔萨斯的观点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批判,认为人口的发展是受自然规律约束的。马寅初的观点受到了毛 泽 东的批判,并将《新人口论》打入冷宫。直到改革开放,1979年9月, 平反后的马寅初担任北大名誉校长, 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 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 1981年3 月29日, 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100岁。马寅初一生两次婚姻,子女7个。从1979开始,国家提倡“只生一个好”,1982年正式实行人口按计划生育,并纳入《宪法》,成为基本国策。

那么,人口控制到底应该不应该呢?按照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来看,人口控制基于经济发展的原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发展按照几何级数来进行,必然超过按照算术级数发展的经济,所以,自然灾害与道德限制是必要的;马寅初则认为中国的环境承受不了人口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控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马尔萨斯的理论被很多人反对,也没有被西方国家使用,也没有出现他讲的结果。人类自身很快就把吃饭问题解决了。马寅初的观点又怎么样呢?实际上,看看中国的历史,人口问题并非是今天才有的,中国一直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而小农耕作式的经济虽然不能发家致富起来,但解决吃饭的问题还是有办法的。中国有句俗话“一只羊是养,两只羊也是放”,“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双筷子”。当然,家穷孩子多就有可能更穷,但是反过来看,孩子少了就会使家富起来吗?人口数量与经济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这里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社会的承受能力与人口对社会的贡献之间的比较问题。人口控制理论无非是认为社会的承受能力有限,人口的过度发展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压力,从而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承受能力包括自然消耗与社会供给两个方面,而自然消耗其实是就时间问题,即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缩短自然消耗的时间,但实际上,人类也许会发现新的自然资源。社会供给就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其中就包含着人口在消费的同时还有一个对社会贡献问题。而人口控制把人口增长按几何级数发展,经济增长按算术级数发展,其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人口减少的结果是什么?减轻了社会的压力,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这应该是理论上的设想。但实际上会怎么样呢?从我们国家执行人口控制的结果来看,人口基数大大降低,出生率急速下降,人口增长的势头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在经济上表现为人均指数大大上升。但问题是:人均指数是否真的体现了实际生活状况呢?从数学的角度上来看,人均指数仅是一个概念指标,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统计学角度上来看,人均指数是否体现着一种均匀分布呢?换句话说,假如贫富之间的差距不大,人均的概念意义就会很大,假如贫富之间差距很大,人均的概念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它的意义就只能体现在整体之间的比较,即国际间的比较上。

再来看人口对社会的作用关系,即社会承受能力或抚养能力与人口对社会贡献的关系。这里应该存在一个平衡关系,即人口对社会贡献减去社会抚养能力等于社会积累(注:这是我个人建立的平衡关系,不见得正确,待于讨论)。显然,如果社会积累为负值,不利于社会发展,如果社会积累为正值,反而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口对社会的贡献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到底人口数量大对社会贡献大呢?还是人口数量小对社会的贡献大呢?当然这个贡献准确地讲还应该除以人口总量,即人均社会贡献指数。但对于家庭单元来说,还要区分贫富来比较才有意义。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转化为家庭计划的问题上了。

那么,作为一个家庭单元如何来把握计划生育与经济创收的关系呢?我下次再接着谈。

(写于2007年6月9日)

 

                    “子孙满堂”与“断子绝孙”(二)

                        --------家庭人口计划

上篇文章谈到了一个基本的平衡关系,即社会抚养能力(或承受能力)与人口对社会的贡献之间的平衡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平均人口的社会贡献减去平均人口的社会抚养能力等于平均人口的社会积累。这个问题直接转化为家庭计划问题,作为一个单一的家庭,平均人口的家庭积累是如何形成的呢?具体公式应该是:平均人口的家庭贡献——平均人口的家庭抚养能力=平均人口的家庭积累。家庭总积累等于家庭总人口的贡献减去家庭总抚养能力。如果结果为正,有利;如果结果为负,不利。现在来具体分析人口数量与家庭积累的关系。如果家庭只抚养一个孩子,成本应该是来自夫妻双方两个人的社会贡献,其结果是一个孩子将来回报社会,贡献也是一个人的贡献。一个孩子的贡献减去夫妻两个人的抚养,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负值。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者说从平均人口贡献与抚养的角度看,其结果一定是负值。所以,只养一个孩子家庭积累应该是负值,显然是不利的。如果养两个孩子以上,其结果就会大于零,因此,结论是孩子越多,家庭积累的值就会越大,显然是有利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家庭的抚养能力不同,因此,抚养孩子的个数就不一样。有些家庭只具备抚养一个孩子的能力,那只能抚养一个孩子,有些家庭可以抚养两个孩子,那只能抚养两个孩子,有些家庭可以抚养两个以上的孩子,那就可以多抚养。孩子将来的贡献大小也不一样,有些孩子的贡献大于抚养者,有些孩子的贡献小于或者等于抚养着,显然,这样的孩子对于家庭贡献是不利的。大于抚养者看为有利,小于或等于抚养者看为不利。如果家庭想得到有利的孩子,只抚养一个,或者两个,概率很小,反而,抚养的越多得到有利的孩子概率就越大。从平均人口的角度看,一个孩子的平均贡献显然小于一对夫妻的平均抚养。所以,得到的结果是:只养一个孩子是不利的。

现在来分析具体的家庭情况。我把家庭分为贫富两种情况,按照中国的特点,再把家庭分为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两种情况。按照现有的政策,农村家庭在生育政策上享有优惠,即所谓的农村独女户。这个政策的本意是考虑到农民的负担太大,生活压力过重,在只有一个女孩的条件下,家庭将无法维持生存。因此,照顾农民在第一胎生育是女孩的情况下,可以生育第二胎,期望两个女孩子顶替一个男孩子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其实,这个政策是在人口按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大前提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实际上,两个女孩也很难顶替一个男孩子,这是生理上的差异,是上天决定的。况且,女孩子将来还要嫁人,离家远去,谁来继续维护这个家庭呢?因此,国家提倡“倒插门”,即欢迎男方嫁到女方家里去,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家庭劳动力问题。这是一个后天的补救方法。从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的步伐依旧很缓慢,农村的经济条件还没有得到极大的改善,仍然处于解决温饱问题上。同时,地区发展也极端不平衡。有些落后地区,连温饱的问题还无法得到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农业太落后了。首先,耕地面积贫瘠,天公不作美,生活在偏僻山村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只靠“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其次,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向越来越大,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们的一条新的生存途径了。这就对原有的农村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子,在家里务农的越来越少了,纷纷外出打工,由原来耕种为手段的生存方式转变为城市里的打工仔。因此,我们看到,农村家庭的孩子数目多少与对家庭的贡献是成正比的。无论是留守在村里务农的孩子,还是外出打工的孩子,他们都在努力为家庭创收,而一般情况下,外出者所创造的收入远远大于留守在村里的孩子。农村家庭多生孩子反而是对家庭的极大贡献。反过来看,只生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孩子的贡献却很小,而家庭抚养却很大。

现在我来谈一个以前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即人越穷越愿意生,俗话讲,农村人没有文化,最大的乐趣就是和老婆睡觉,结果就会多生孩子。我们过去也经常宣传,农民很穷,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但是,总是愿意多生孩子,孩子一大群,吃饭问题更严重了。所以,要节育,要抓好节育措施,防止多生。仔细想来,这个问题很复杂,农民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今天才穷,祖祖辈辈都很穷,为什么?是因为孩子生多的原因吗?节育了就可以不穷了吗?都不是,穷的原因是因为经济不发达。目前国家把农业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着手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村生活,是很正确的举措,但是,要想有一个大的变化,还需要进行一次大的手术,还需要时间。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艰难的问题。我觉得农民愿意生孩子是基于三个原因:第一,不注意节育措施的使用,没有控制节育的思想,文化不高吗,结果,意外生育变成经常性生育;第二,希望改变家庭的生存条件,多生一个就多一份希望,期盼子女中能出现有出息的孩子,将来为家庭带来好的收益。比如,希望子女读书、上大学、成才就是例证。第三,出于传统的生育观。传统的生育观就是“养儿防老,传种接代”。我们一度批判这种思想,认为是严重的地方主义和守旧思想。提倡“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生男生女都一样”“不要歧视女婴”等。那么,这种旧时的思想就迫使农民(其实,城市人也一样,不过是经过多年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定要生一个男孩来“传种接代”。其结果,就会在生养男孩之前多生了一批女孩子。其实,农民们现在也没有彻底转变这个古旧的思维,因为,违法生育者,性别选择者,大有人在,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继续来谈这个问题。那么,问题是:这种生育观是否正确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争论的问题,我将留在后面来讨论。在当时(8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农民没有文化,盲目生育现象非常严重,当然,这也受到了歌颂苏联伟大母亲而提倡多生孩子的影响。所以,国家做出人口控制的决定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对策”(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并非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暂且不去讨论政策问题。综上分析,我觉得,人口控制只是限制了那些盲目生育的人,在经济问题上,对于家庭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大的效益,反而却降低了家庭的收益。

在从城市情况来看,没有什么说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很严格,人口生育被死死地控制在单个“一”上。从纯人口理论上看,这样的生育政策将导致生育水平低于稳定人口系 统的更替水平之下,其结果会产生人口衰竭走势。因此,国家有相应的补救政策,就是独生子(夫妻双方皆为)家庭可生育两个孩子,以期待维护稳定人口模型,而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空想理论,我会在后面接着谈这个问题。从人口贡献与抚养平衡公式来看,平均家庭积累小于或者等于零,为负值,不利。因此,一个孩子的政策是一个失误。城市与农村的最大不同是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而现今社会就业问题是一个难题,孩子要在城市就业,就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具备一定的技能才可以,这就需要家庭投入巨大的教育经费。将来孩子结婚成家立业又需要购置新房子,而房子成本高的恐怖,这个成本还需要父母把毕生的积蓄压上。一个孩子的抚养费用高的恐惧。夫妻双方使足全身解数就是为了一个宝贝孩子,可孩子将来又如何呢?能指望其回报甚至至少平衡这个成本呢?不可能的,一个孩子的贡献几乎寥寥无几,对家庭的贡献几乎是零,甚至是负数,家庭积累更不用说了,一定是很大的负值。显然,极其不利。(有人会说我的分析不对,因为平均GDP在大大增加,其实,这有两个问题,一是,贫富差距巨大,二是人口机构中被抚养、抚养者,贡献者各占一定比例,显然目前被抚养者与贡献者比例还不高)而实际上,现在即使放开生育政策,城市家庭也不会盲目生育,按照家庭计划,他们根本就生不起更多的孩子。然而,如果这样的政策继续发展下去,也许城市家庭在贫困的压力下会选择多生孩子来企图改变生活条件的道路。这就如农村家庭一样,他们会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会选择以温饱为准,以生育为主的生存方式。“一只羊是养,两只羊也是放”,“多口人不就是多放一双筷子吗?”,小农耕种经济更有条件解决这个问题,而城市相对就难些。

那么,到底哪些人更有条件生育呢?富人,毫无疑问的事情。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可以具有四个老婆,因此,也可以有一大群子女,其基本的条件是有足够的财富来养活孩子和老婆,同时也要有健康的身体来保证妻子们的生活幸福,否则,是不可以的,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富人,自然就有能力去养活更大的家庭,这是正常的。而现有的生育政策也限制了富人们的生育,使他们不能达到家庭积累的增值。从孩子的抚养与贡献来看,永远都是负值。

上述的人口贡献与抚养平衡公式的使用是针对一个孩子的情况,在两个孩子以上的条件下,可考虑单一孩子的贡献与抚养问题,假如这个单一孩子的贡献与抚养之差大于零,那么,其相加之和应该是家庭的总积累,显然,孩子数量越多其总合之值越大。因此,这个平衡公式,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上下两代的“传递”和单一的“输入产出”。

不合理的人口结构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问题,那么,现在的生育政策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问题呢?下篇我再接着谈。

(写于2007年6月15日)

 

                  “子孙满堂”与“断子绝孙”(三)

                   -------未来人口预测与社会抚养的危机

本篇来谈一下现有的人口政策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是人口结构不合理与社会保障危机。为什么说人口结构不合理呢?显然,人口控制的结果造成人口结构人为化,是一种非自然形成结构,必然违背自然规律。现有的人口控制政策严格地限制了人们的生育,城市控制在一胎,农村控制在二胎,当然这里我没有去考虑特批三胎和多胎生育问题,因为数量很小,影响不大。20多年来,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育率逐年呈下降趋势,由过去的两位千分数降至一位千分数,而死亡率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死亡人口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比如,上海,北京,大连等。换句话说,在一些发达地区,人口将出现减少的趋势了。如果按照这个政策继续进行下去,全国人口发展进入减少的状态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人口减少,显然是不正常的。这是矫正过度的表现。当然,政策的本意还是不希望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按照稳定人口的理论,国家是希望人口保持更替水平为2的发展模式。所谓的更替水平,简单解释就是妇女生育女婴的个数应该等于这些女婴达到母亲生育自己的年龄时生育的女婴的个数。而一般来讲,我们国家的替代年龄应该在20岁左右,因此,可以说20年为一个替代年。按照这个思维,城市的独生子女将允许生育二胎。而实际上,城市独生子女能否可以实现生育二胎呢?现在来看还是一个未知数,我将在下篇文章中继续谈这个问题。因此,按照这个政策进行下去,理论上就会出现城市可以生二胎,农村也可以生二胎的结果(一胎的家庭雷同与城市,独女户的后代还是没有权利生二胎,因为政策要求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即使是进入二胎生育年代,也是很严格的控制过渡。其结果,会出现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控制出现结构上的差异,即新生年代一代比一代数量少,而进入老龄年龄反而是远远大于新生代,随着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将大大提高,社会必将积累大量的老龄人口,使其占人口的比例高升不下。其结果必将给社会抚养以及社会和家庭保障带来极大的压力,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拿城市来看,问题最严重,在不久未来,城市将全部出现独生子女家庭,一对年轻夫妇将负担起四位老人和两个孩子的责任,即4-2-2结构。想想看,这一对年轻夫妇能承受得起吗?因此,必然会打消生二胎的欲望,因为根本就没有经济能力来抚养这么大的家庭。好在现在的中国老人都要存钱养老,再说,他们也会得到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储蓄额大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老人数量的增大也必然给社会保险带来巨大的问题,世界上其它国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进入老龄化社会,就会有很多老年人的问题,如,医疗、生活、甚至工作等。比如,当老人生病的时候,问题就会很严重,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我们是要遵循“尊老爱幼”传统道德的,一对夫妇仅仅是两个人,怎么来照顾四位老人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也在变化,特别是城市里的人,在文化和观念上要比农村进步的快,而经济问题又是极为现实的问题,家庭生育必须与经济收入相结合。因此,许多人将会选择不生育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人将不再选择生育二胎。这无疑都会加剧人口控制带来的副作用。而作为人口问题来说,这是一个系 统问题,并存在着一个20年一代人的问题,这就是说,要想调整人口结构,其结果不可能像生产一样,今天设计,明天投产,而是需要20年的时间才可以体现出来。这就是人口的迟钝性(滞后性)和惯性。所谓的滞后,就是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以体现出政策的效果来,所谓的惯性,就是一旦一个政策实施了,其结果会影响到下一个20年甚至更多,惯性极大。这是一个庞然大物,动一发牵制全身,且行动缓慢。因此,要想调整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而要想修改也需要时间。所以,轻易是动不得的,还是按照自然规律来自我完善比较理想。

银发将预示着“衰竭”,青发才是“生机”。本来就是一群活活的生灵,难道“旺盛”不好吗?究竟人口多好不好,旺盛的生命该不该有,我将在下篇谈这个问题。

(写于2007年6月16日)

 

                    “子孙满堂”与“断子绝孙”(四)

                           -------生育观念与人权保障

《圣经》上记载,上帝创造了人类,每当人类在进行自身繁衍遇到苦难的时候,上帝都会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会告诉早期的以色列先知们,上帝答应赐予他们土地和足够的牛羊,并会让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后代,代代繁衍壮大。直到今日,信仰宗教的人们还是按照《圣经》里的旨意在繁衍后代。这个生育观念从来就没有人反对过,也是受保护的。中国人的生育观就是“养儿防老”,“传种接代”,这个观念到地对不对呢?曾经一度被批判,即使是现在也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是陈旧的、愚昧的生育观念,而这种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成了政府部门工作中的大问题,甚至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工作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人口控制、按计划生育的问题就不好落实。从而,政府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不允许歧视女婴”的说话。由于政策的强制性,在城市里,人们的生育观念实际上已经被强制性的改变了,人们早已经忘记了“养儿防老”和“传种接代”的说法。在农村,即使是人们的观念仍旧很保守,但是,也不得不接受现实,想多生,政策不允许。其结果必然产生如下的问题:第一,超 生,逃 生。所谓超 生,就是在不符合政策条件下生育,所谓逃 生,就是采取躲藏的方式生育。显然,这是违抗政策的行为,给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难度。为此,政府工作必须要做到细致,提前防御,事后按照政策处罚。而在那些偏远的贫穷山村里,人们的文化素质非常低下,政策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力,政府的工作实在是太难做了。而为了执行国家的政策,基层工作人员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可面对的对手又是非常棘手,有时候不得不采取极端的做法来完成工作。比如,在对于计划外罚款的问题上,处理起来就很难,扒房子,拉彩电的做法也都存在。这就会激化地方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甚至会上升到人身伤害。第二,做性别选择。为了生育男孩子,人们采取了生育前通过医学手段作性别选择。过去,没有这项技术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弃婴”现象。性别选择,必然引起大量流产问题,同时,也会出现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还会直接影响到婚姻问题。人口控制给社会来到了很多问题。从而会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研究,出生问题研究,人口结构研究,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妇女健康问题研究,婚姻问题研究,性别问题研究,死亡与寿命问题研究,人口与经济研究,等等。问题是越研究越多。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执行国家的政策,按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并且具有政府部门政绩考核时“一票否决权”。我们知道现行的政府极其注重自己的政绩考核,如果政绩考核不合格或者说分数不高,甚至是一些计划指标没有完成,那就是很大的问题,对自己以后的“前途”极为不利,甚至连乌纱帽都很难保。大家还都要相互攀比,谁都不愿意去丢这个脸。因此,即使是自己的经济搞得很好,但是,一不小心,被计划生育问题“一票否决”了,那就太不值得了。在这个大背景下,没有人会轻视人口控制问题的。所以,我可以说,中国的人口控制工作的确是很成功的。然而,违反政策的情况也是很严重的,特别是某些南方地区,问题很大。经济发展了,生活好了,一些人有钱了,就去养二奶,明目张胆地开始生育了,违反政策又如何,罚款就是了。政策威力有减弱的趋势。记得早年做学生的时候,问过老师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不可以允许那些对国家有贡献的科学家们生育二胎或者多胎呢?”我当时就想不通这个问题,而苦于找不到答案,也不相信别人能给我答案。没有想到,老师的答案令我深思不已。他说,“这个口子不能开,开了就守不住了。”这使我深深地感觉到我问了一个不是人口学,也不是经济学的问题。从此,我再也不问问题了。事实上,老师的回答是很完美的,很现实的,我很佩服他的学识(他是一位人口经济学家)。在中国,很多问题只能“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弄虚作假遍地皆是。即使是今天,在二胎照顾,多胎特批的问题上,弄虚作假的也很多,超生瞒报的比例也不小。所以,在这样的政策下,会出现如下的问题来:政府工作难度极大,违反政策问题严重,政府与群众矛盾激化,人们对政策不满,在工作的执行中,有侵犯人权的严重问题。

侵犯人权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在许多落后地区,执行国家的政策的时候,时常会出现侵犯人权问题,在人口控制问题上,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的明显。因为政策的本身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实际上的问题就太多了。因为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我就不想在这里细说,或举例。

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这是基本国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控制人口,这是一直的理由和原因。但是,到底应该不应该呢?依旧值得思考。

“子孙满堂”,“红红火火”,一直就是一种家庭大快乐,是一种美满,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旺盛。按照现有的政策,家庭只可以生养一个孩子,如果是女孩,按照传统的说话,就会“断子绝孙”,连姓氏都不存在了。也许以后就不会有姓“王”的,姓“张”的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不会有兄弟姐妹了,“亲属”这个词汇也会变成毫无价值的词汇了。这是一种“灭绝”的信号。当然,实际上,中国人是不可能“灭绝”的。

人类人口也许真的会出现过剩的现象,但是,我相信,这个问题会按照自然规律来调整的,人口众多并非会给经济带来过大的压力。世界上,城市人口密集地区也很多,但经济却往往都是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用“旺盛”两个字来形容还是比较恰当的。当年毛 泽 东的论点不无一定的道理,“人多力量大”,不怕人多。而中国的历史上,就一直是一个人多的国家。500年前,不照样是世界最繁荣的国度吗?

(写于2007年6月19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