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错过了申请NIW的好机会,但也从中了解到一些粗浅的知识,知道该收集一些什么材料。比如说平常有一些人寄来明信片索取我发的文章(后来多是email,不过现在文章都可以在网上读到,无形中减少了别人来信索取的机会),出去开会的会议文章的摘要等等,都是很好的材料,不要随手丢掉,否则将来要用的时候就抓瞎了。
到毕业前我已经准备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推荐信的人选也找好了,在离开学校之前大部分都要到手了。反倒是我自己的老板把我拖得无可奈何,竟然没在离开前拿到,后来费了N通电话+Email都没搞定,无奈和还是借了个机会跑回去一趟,好家伙,直到我到了后我老板才开始动手,我离开前总算给了我。推荐人中有两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一个工程院院士,本来听人说找政府部门的人写比较管用,但是毕竟不是那么容易拿到,我问过一个有一面之交的前NIH的一个Director,但人家答复我说他的policy是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只好作罢。所以,如果你还在准备NIW过程中,如果有机会能与政府部门的人套上关系的话,一定不要放过。大多数推荐人都会要你给打个草稿,他们再修改一下(其实就是看一下头几句),只有我后来的postdoc的老板很认真地改了,竟然把我的工作和美国的反恐怖活动联系到一起了,这下真是抓到NIW的要害了,估计他写过一个经费申请是这样的。
另外我在一些网站上看到有一些申请NIW的package卖,我先后买过好几套。我因为一开始就打算自己办,既然能省下一大笔律师费(唉,后来还是没省成),那就不用在这些小钱上计较了。这些package还是挺管用的,尤其是对写推荐信和cover letter很有用,看过后心里就有数自己该怎么写了。就这样,我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I140的准备,看着厚厚的一打材料,比我的博士论文还厚,心里很有成就感。在2003年愚人节那天,我用快件寄到了加州移民中心,然后就开始了等待。
关于我为什么一定要申请NIW,我也说不清楚,大概是因为周围的人大多是申请的这一类,其实后来的经验证明,申请EB1A可能更好一点。因为对NIW的要求,等于是EB1A再加上NIW自己,如果你qualify了NIW,那么十有八九EB1A也能过。当时concurrent filing只刚刚开始,但我考虑到如果140被拒,485也就白交了。 也许我当时并不是特别有信心,或者说有些预感自己的140不会顺利,所以我没有一起交I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