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 嫦娥飞月的捉刀人,又曝光一个脊梁!

叶培建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总师兼总指挥叶培建是我国航天器研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E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叶培建的父亲是一位抗日老战士,母亲也是一位老军人,因此他说话办事有一股兵家

之气。他1945年出生在江苏泰兴。1968年在浙江大学毕业,1980年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留学,198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1987年在五院502所任研究室主任。1989年他开始协助杨嘉墀先生和已故五院副院长张国富同志工作,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为院科技委中最年轻的常委,并任五院计算机技术副总师,后任总师。1991年到1996年,历任五院院长助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副总设计师、资源二号卫星总师兼总指挥。2000年被评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近年来,叶培建还担任哈工大、北航、南航、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命中注定的航天专家

50年代的西子湖畔一所部队小学校里,有一个不起眼儿的小男孩,叫叶培建,40年过去以后,这个不起眼的小男孩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卫星专家。

用叶培建自己的话说,他孩提时代,跑不快,跳不高。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时,总是排不上大王二王,甚至三王都排不上,只配当小兵。上中学时就大不一样了,学习成绩跑在最前面,仅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被学校保送到浙江省湖州中学,这是全省、乃至在全国都算一流的中学。上中学时他当过的最大官儿就是学习委员。年轻人本来就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那是风起云涌的日子,正是孕育年轻人美好理想的年代,叶培建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外交家。

高中毕业时他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在填写大学志愿时,接受了军人父亲的教诲,父亲说:国家正处于建设时期,很需要理工科人才。而他想搞飞机专业,因此他填报了北航、南航等大学,然而却意外地被浙江大学录取了,直到文革才知道,这是因为当年浙江省把省内很多优秀的学生留了下来。

但他毕业的时候,还是分配搞航天。他说:这是缘份!心贴祖国的科学博士

1978年,国门刚刚打开,就撩拨起他继续深造的欲望,他太渴望再读一次书。就在这一年,他考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502所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

瑞士的景致很美,瑞士的山高雪白,但这些都不能分散他读书的兴趣,他是一个要做学问的人。当时国外还不承认我国的大学文凭,他用很短的时间就通过了同等资格考试,获得了博士生资格。1982年《人民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绍过他是如何通过语言关、资格关的。瑞士国土不大,教育却很发达,制度严格。当时邻国法国有国家博士、工学博士或科学博士、大学博士几项学位,而瑞士仅有一项:科学博士。1983年,他以一篇论文,获得了瑞士纳沙太尔大学颁发的等同法国科学博士的证书。但是他不满足,他要获得一个瑞士的科学博士。又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1985年,他获得了纳沙太尔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在线自动识别》。

在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所每半天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因为大家都在这个时间喝咖啡而被称为咖啡时间,这个时间也成了叶培建对各国同事宣传中国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可是一提起中国,在西方人的概念里还是男人留着长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的样子。叶培建庆幸自己有着博览群书的优势,他教同事们讲中文;向他们讲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讲斑斓多彩的中国文化;讲美丽神秘的西藏,字字句句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并渐渐地有了一些影响。有一次还被邀请到瑞士一个协会为公众专题讲中国的西藏,那次演讲纠正了不少人原先对中国的错误概念。

他出国后有人议论:小叶出身干部家庭,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夫人也已出国,他不会回来了。但五年后的19858月,他刚刚完成学业,就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地。他说他要把自己所学尽快用在中国的建设事业上。

他出国后所想的就是为祖国的强盛做贡献。异国的环境、异样的风情成为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中华情结的最好背景。瑞士一家报纸曾写过他的专访。报道中说:他从不去酒吧,偶尔打打乒乓球。他说他不喜欢酒吧的气氛,也不大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于看书和工作。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下工夫?他说:中国那么多人,而派我出来学习,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为国家做些事情。他的努力刻苦是出了名的。多年以后,当五院教育处长冯合献访问纳沙太尔大学时,学校的人还向他介绍叶培建努力学习的事情。敢吃螃蟹的知本富翁

回国后他先是在502所工作,马上参加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为铁路运输提供现代化的设备。当时的条件很差,他和技术人员一起背着仪器乘火车,在晋煤外运的线路上,一站一站地采集数据,修正模型。没有信息网络就利用铁路电话线传输数据构成系统。后来这个项目成为502所的拳头产品,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1995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深圳股票VSAT网的设计,这是卫星应用技术的一个开拓性项目,因此他成了我国卫星应用领域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利用卫星做股票交易,这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圳证券卫星通信双向网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深交所曾以年薪40万元的高价聘请他,却被他谢绝了。为了这件事,五院原副院长李祖洪经常对年轻人说:你们这个叶总啊,要不是为了卫星上天,早就是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了。每当听到这话,他总是接上一句:我们家三个兄妹中,我虽然收入最低,但学历最高。当时,面对月收入2000多元和年薪40万的数字之差,他平静如水。

他任院计算机工程总师十多年来,五院计算机应用从设计、制造、生产到管理全面开展。他成为五院CAE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科技集团公司CAE总师梁思礼院士曾经评价说:五院计算机工作开展得很好,真正在型号中发挥作用了,是几个院里首先上INTERNET网的单位。

看书多是他最突出的特长,而记忆力好可以算是由此而引申出的一个特点了。他的家中藏书近千册,尤爱读史书和人物传记。《二十五史》、《百科全书》这样大部头的书他存有上百部。读史令人明鉴,也许正是史书客观写实的一面,培养了他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以至影响到他的为人处事。

超凡的记忆和流利的口才使他具有一副学者风范。作为中国科协高技术报告团成员,他经常把航天知识、卫星应用以及计算机知识向大众传播。他曾在北京市科委干部进修学院演讲6次。他给部队指战员讲;给贫困山区的干部和孩子们讲;给中学生讲;配合国际和平周,给北大、人大、理工大的学子们讲;给安徽蚌埠市全体干部讲;在中央电视台讲;1999年,他在中央党校给全体学员讲《航天与人类》,受到了高度赞扬。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安排在周日,因为他太忙,只能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爱上第一的卫星总师

1993年,叶培建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副总师,开始了他领导卫星研制工程的历史。1996年,他担任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总师兼总指挥。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属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中有其广泛的作用。这颗卫星的技术起点高、研制难度大。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马兴瑞副总经理的话说,在我国已有的卫星中,这颗星是最大最重的星,具有最高的分辨率,最快的传输速率,最高的姿态精度,最大的存储量。他凭着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耻下问的精神,很短时间就进入了状态。从此以后,在两院院士闵桂荣的带领下,他们开创了好几个第一。

这颗星第一个实现了星地一体化设计,这意味着在卫星研制中不仅要对星体本身的技术负责,还要对地面应用系统的集成技术负责;这颗卫星还第一个进驻北京唐家岭航天城,因此研制队伍成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实体化改革以及AIT一体化的第一批实践者。

在卫星型号研制管理过程中,他是第一个实践把电测与总体分开的总师,为测试队伍专业化打下了基础。他又第一个提出在卫星进入发射场前要进行整星可靠性增长试验,把问题彻底解决在地面。

这诸多的第一实践充满艰辛,这些难度的跨越无疑是对他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20009月,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并按时在轨移交,至今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用户和上级的好评,2000年,这颗卫星被授予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成功了。

作为总师,他对卫星研制技术工作要求精益求精,抓大也抓小,甚至细化到卫星的各级技术状态。他常说:对质量问题就是要捕风捉影,才能亡羊补牢。集团公司质量部的人员说: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质量透明度是最高的。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家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人家能干成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作为两总的叶培建,对队伍的管理以严格著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说话办事从来都是直来直去。每天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把一天的工作按顺序列出;每逢节假日,他总是要到试验现场转一转,2000年的五一节,七天假,他和试验队一起加了五天班。他注重队伍的精神状态,在试验队里开展了温暖工程。队员的个人需求,他都要尽力而为,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靶场,他创造性地执行五院徐福祥院长关于型号研制的两个令,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为了强化电测这一关键工序,他编成十好歌在队员中广为传诵:

思想状态精神好,

岗位责任落实好,

口令应答准确好,

操作执行无误好,

判读数据及时好,

表格填写规范好,

班前班后会开好,

计划调度有力好,

问题归零认真好,

政策兑现大家好。

这一个字了得!电测工作既是主线,又是要求,贯穿和浓缩了工作的全部内容,朗朗上口。

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他的苦恼与悲伤,近来大家都在为他夫人的不幸去世深感震惊和惋惜,但我们祝愿他能早日走出生活的阴影,抖擞精神,以更辉煌的成绩报效祖国,告慰夫人在天之灵!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忧。中国入世后,叶培建作为中青年航天技术专家,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已经把身心融入到祖国的命脉之中,他要以自己的忠诚为泱泱中华的神采着色!

岁月火花

一句话里见高下

叶培建留学时,在一次用餐的时候,一位在瑞士留学的外国学生边吃冰淇淋边问:叶,你们中国有冰淇淋吃吗?他觉得这话很刺耳,就回敬了他: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知道用冰保存食物的时候,你们的祖先可能还没有穿衣服呢!话也刺耳,却充满对祖国母亲的爱戴。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后,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东方。一次次的成功,把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人从幕后推到了公众的面前。中国航天的下一步——探月工程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带领的航天人已经完成月球探测卫星的方案设计,关建技术攻关已经有了突破,初样工作也已结束。在可以预测的最近几年,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必将成为现实。

良缘巧遇航天路

19451月,叶培建出生于长江之滨的著名银杏之乡——江苏省泰兴县(现为泰兴节)。高中毕业时,叶培建的各种成绩都很优秀。在填写大学志愿的时候,父亲对他说:我们国家正处于建设时期,正需要大量优秀的理工科人才,你应该立志报效祖国。当时他自己也向往飞机研制这样的专业,因此、他接受了军人出身的父亲的建议,分别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然而,到最后,却意外地按到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1968年,叶培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当时的航天部529(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因为早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叶培建一年三考。全部中榜。一考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但由于当时航天部不主张本系统人员出系统学习而放弃。二考航天部502所鲍百容先生的研究生,也顺利过关。

天资聪颖的叶培建同时考中的还有出国留学研究生。他当时考的是英语,杨家墀先生等老前辈考虑到当时中美之间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差距较大,建议他去欧洲学习。19807月,叶培建便远赴瑞士纳沙太尔(Neuchatel)大学理学院微技术研究所留学深造,师从彼兰德尼(F.Pellandfni)教授。

叶培建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认真与执着。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瑞士一家报纸曾做过叶培建的专访,报道中说:他从不去酒吧。偶尔打打乒乓球。他说他不喜欢酒吧的气氛。也不太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于看书和工作。当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下工夫努力地学习呢?”叶培建说:中国从那么多人中选派我出来学习、我们的祖国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以后要为国家做些串情。

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祖国的面貌

19858月,叶培建获得了纳沙太尔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刚刚完成学业的他,毅然回国。回想在海外留学的情形,叶培遥感慨万千,他说:那五年的学习,让我充分体会到了瑞士人严谨的治学、工作态度;高尚的敬业精神;做事只有不行,没有差不多的信条。

回国后,叶培建马上参与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工作,为铁路运输系统提供现代化的设备,这在当时是一个开创性的科技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确定了轴承滚动和滑动的模式区别方法,并且编写出软件,当时的研究条件很差,他和技术人员一起背着各种仪器搭乘火车。在晋煤外运的线路上,一站一站地采集数据,修正模型。没有信息网络,就利用铁路电话线传输数据构成系统。后来这个项目为我国铁路运输业的长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502所的拳头产品,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1989年,HBDS-1型第二代车辆热轴探测系统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叶培建还是我国卫星应用领域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利用卫星做股票交易,也取得了显著的市场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深圳证券交易所曾以40万元的年薪聘请叶培建:却被他婉言谢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李祖洪经常对年轻人说:你们这叶总啊,如果不是为了让卫星上天,早就是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了。当时,面对才2000多元的月收入和年薪40多万的巨大差距,他真的做到了心如止水,平静如常。

三星齐辉映苍穹

1992年,叶培建在闵桂荣院士和有关领导的关心下,从主管计算机的工作转移到参与卫星型号研制。从那时起,他便转移到空间技术研究的主战场。

1992年后,叶培建担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副总设计师,1996年担纲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一职。

叶培建面临的是一颗全新的、高水平的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这颗卫星的技术起点高,研制难度大,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马兴瑞副总经理的话说,在我国已有的卫星中,这颗星是:最大最重的星,具有最高的分辨率.最大的存储量,最大的传输速率,最高的姿态精度,长久的寿命。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对国土普查,资源探测、环境调查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是一颗应用范围很广的智多星。在我国的卫星研制生产史上,它是第一个与用户签定研制生产合同的卫星,这意味着我国的卫星制造业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轨。这颗星还第一次实现了星地一体化设计,这意味着,在卫星研制中不仅要对星体本身的技术负责,还要对地面应用系统的集成技术负责。

重担在肩,诸多挑战似乎压得叶培建有点喘不过气来。研制过程中的失败和其他问题接连不断,常常弄得他心力交瘁,他甚至想到了要打退堂鼓。每当这个时候,他就自己鼓励自己:一百里的路走了九十九里了,成功就在眼前,一定要坚持下去,我能做得很好的!

20009月,中国资源二号01卫星发射圆满成功,很好地完成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系列的研制、发射和运行任务。2003年,该星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叶培建眼里,荣誉永远属于过去,每一次发射都是从零开始。

2004年发射03星。由于当年的航天发射任务繁重,资源二号卫星发射队将发射准备流程从63天压缩到了49天。为了不留任何隐患,发射队开展了严格的质量复查工作,共查出两个技术问题和四个管理问题。

在卫星第二阶段测试中,卫星发射队发现数传信道一路中的一个设备输出杂波增大,指标比在北京测试时有所下降。

叶培建不放过这个问题,要求承制单位抓紧时间将问题归零。

很快,承制单位查清了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设备中一块电源板的接地不好而造成的。为了不耽误进度,确保卫星按期发射,北京的专家和远在西安的承制单位通过视频会议共商对策,最后确定从卫星总装厂急调技术能手,前往发射场抢修,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安装测试完毕。

03星于200412月发射成功。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由01星、02星、03星三颗卫星构成,成共轨、同面、相差120度组网,实现了三星高照01星在200091日发射,在轨运行状况一直良好,02星在20021027日成功发射。三星组网在大大缩短卫星对地观测重复周期,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率和系统可靠运行的同时,创下了我国不同时间,发射同一型号的三颗卫星辉映太空的记录。三星成功组网,标志着我国太

阳同步轨道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卫星长寿命、高可靠性研制上积累了经验。三星组网的轨道控制相位漂移与位置保持控制措施,也为后续型号卫星组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众多的宇航产品中,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被称为精品卫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958817日,美国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先驱者0号,迈出了人类探测月球的步伐。48年后的今天,我国首次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之后第五个月球探测计划。

月球探测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加深对月球及宇宙的了解;第二,实现这个工程后可获得很多科学成果、工程成果,为将来的深空探测奠定基础;第三,培养和积累人才,我国目前的航天还处在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阶段,对深空探测还没有实践,通过这个工程可以造就一批青年人才,他们是将来我国深空探测的骨干队伍;第四,在这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积累很多新东西,研究新型火箭、新建发射场、新建测控系统等;第五,继应用卫星、载人航天两大领域之后,深空探测成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深空探测第一步将从探月开始。适时开展月球探测.有利于在外空事务和开发月球中维护国家权益,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基础前沿学科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将月球探测作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道理很简单,因为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体,从月球上可以得到许多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从月球上走得更远。美国空间新政策的重点就是重返月球,再从月球走向火星和更遥远的地方。所以,首先要将家门口的事情搞清楚。

叶培建说,我国的月球探测起步晚,但起点不低,中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研制和发射我国目前的绕月卫星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但迈出这第一步对国家来说相当重要。

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的竞争,实质就是对太空资源的争夺,我国要想在世界大家庭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就必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叶培建说:太空,具有独特的高位置资源、空间环境资源。空间物质资源,空间信息资源,因此,当今世界对航天事业都非常重视。谈起航天领域的发展,叶培建坦言,目前,美国和俄罗斯是第一集团,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我国处在第二集团,第二集团各国各有所长,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个领域竞争非常激烈,技术发展很快,稍有不慎就会被其他国家抛在后面!而且绕月卫星与过去所做的地球卫星有很大的不同。

叶培建说,我国过去的卫星都是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现在这个卫星要到月球轨道上运行,过去是对地,现在是对月,这就是根本的不同,因此就会带来以下问题:首先,过去的卫星与地面的距离最远没有超过8万公里,而绕月卫星离地面的距离是38万公里,这38万公里怎么走?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因此轨道设计和控制是一个新问题;第二,卫星对地球观察是两体定向,即太阳帆板对太阳定向,观察设备和测控通讯设备定向地球观察和传输信息,但绕月卫星是三体定向,太阳帆板对太阳,观察设备对月球,测控和通讯设备对地球,三体定向问题就复杂多了;第三是测控问题,38万公里的探测带来卫星天线怎么设计、地面站怎么设计等问题;第四个问题更为复杂,由于卫星绕着月球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带着月球和月球旁的卫星绕着太阳转,相对关系比较复杂,从而导致绕月卫星的外热流变化巨大,而我们只能给绕月卫星穿一件衣服,不能换,这件衣服要做到热的时候不热,冷的时候不冷,这也是个难题。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月球探测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并确定了月球探测的三个阶段:绕月探测、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月面勘察与取样返回。

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

叶培建介绍说,嫦娥工程有自己的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我们的科学目标有两大特点,一是科学目标中的不少项目别人已经做过,我们做就要有新的发现,能够对原来的结果加以补充和完善;二是还有的项目是别人没有做过的,这是我们的创新之处。从工程目标上讲。我国起步晚,但起点较高,事隔几十年后我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但我们的水平绝不是国外几十年前的水平。

叶建培强调说:作为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和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月球探测中我们只探月,不登月;第二,月球探测的所有科学目标我们只能说尽可能实现,话不能说得太满。

作为绕月卫星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对目前在栾恩杰总指挥、孙家栋总设计师的领导下的工程进展、研究队伍等都很满意。他所担心的是,公众对航天的风险性和艰苦性认识不足,对工程的期望值太高。

叶培建说,我们国家深空探测还有许多艰苦的路要走,要有成功的决心,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但也要有受挫折的准备,不能成功了就一片赞扬,受挫折了就一片责怪,失败时更需要得到公众的体谅,并且支持这支队伍继续走下去,这样的一个民族才是比较成熟的民族。

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博士学位后当年回国,就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1989年以来,他先后担任研究院计算机总师、院长助理、科技委常委、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学科组专家。

曾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总师兼总指挥,是我国航天器研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的开创人之一。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建作为我国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中国资源二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和第一完成人,为该卫星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国内卫星最高姿控精度、CCD相机分辨率及数码传输速率的成就,该星整体水平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