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在人民子弟兵眼中不堪一击:五大系统全被我军破解

两军对阵,首重察敌。及早发现来犯的f/a-22是消灭它的前提,先看看我们有哪些手段可有效探测探测到它。 
1、 超视距雷达 (网络综合资料)
超视距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电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探测地平线以下目标的雷达,又称超地平线雷达。

超视距雷达有两种基本类型:利用电离层对短波的反射效应使电波传播到远方的雷达,称为天波超视距雷达;利用长波、中波和短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效应使电波沿曲线传播的雷达,称为地波超视距雷达。天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为1000~4000公里。地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较短,但它能监视天波超视距雷达不能覆盖的区域。 

 超视距雷达工作在p波段(米波),工作波长为10~60米,飞机等隐身武器系统主要对抗频率为0.2~29ghz的厘米波雷达,对米波几乎没有作用。当雷达波束的波长接近于飞机的构件尺寸时,这些构件就像天线一样,开始吸收并反射无线电波。当雷达波长达到“天线”尺寸的两倍时,其效果更佳。隐身飞机的尺寸与超视距雷达的波长相近,因此很容易被这种雷达发现。同时,天波雷达的雷达波是经过电离层反射后从上方照射到飞行器上的,因此它是探测隐身武器的有力工具。国外试验表明,超视距雷达可以发现2800千米外、飞行高度150~7500米、雷达反射截面为0.1~0.3平方米的目标。采用了相控阵技术的超视距雷达,能在1500公里处探测到像-2隐身轰炸机这样的目标。

超视距雷达在使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只能获得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很难获得仰角信息;测量精度低、分辨率差;电波通道不稳定,干扰因素多,气候变化、北极光和太阳黑子直接影响天波超视距雷达的性能,甚至使它不能正常工作;在中波、短波波段,频谱拥挤,带宽窄,互相干扰严重。此外,超视距雷达系统庞大,雷达站内还配建诸如电离层监测站和气象站等支援设施。为了提高超视距雷达的效能,需要进一步增强系统对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中国国防报》2001-01-17)美军已研制成功一种海军用的小型可机动战术超视距雷达,另一种舰载超视距反隐形雷达也在研制中。这两种雷达都在米波段工作。澳大利亚的“金达里”超视距雷达现已能探测到美国的隐形飞机。 

 (哈军工网站)我国于1990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站,成功地探测和跟踪了超视距舰船和飞机目标,其技术指标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海军已决定将新体制雷达列入部队装备。

863 计划15年成就展:海洋环境监测高频地波雷达,研制了两套作用距离 200km的中程高频地波雷达,可以监测海风场、浪高、流场等海表面动力要素及低速移动目标。雷达测流距离在白天超过 200 km,夜间也达到 150km。实现了角分辨率2.5°的方位超分辨率扫描。小型相控阵天线一发八收和收发共用技术、用多重信号分类和最小方差两种算法实现雷达回波到达方向的超分辨率扫描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公开展示过的jy-27全固态米波远程监视雷达,测量精度150米,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为330公里,可在10秒内处理128个目标,能够较为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并能抗反辐射导弹攻击(因为天线尺寸原因,目前现役的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很难覆盖米波波段)。有可靠性高、维护性好等特点。 

 国产ylc-4远程警戒雷达(摘自厂家官方网站),ylc-4雷达是一部p波段全固态、全相参两坐标远程警戒雷达,主要担负远程警戒任务,可以综合四部其他雷达的情报,雷达终端数据容量大,其情报和状态可入网,实现遥控和遥测。当配有测高雷达时,能兼负引导任务,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目标数据。该雷达探测距离远,可靠性高,易于维修,是防空雷达网中的一部骨干雷达。 

 中国海军舰艇上普遍装备517型“八木天线阵”对空/对海远程预警雷达。该雷达工作在米波段,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在极其复杂的电子环境下工作,搜索距离为180公里(一说350公里),能探测隐身目标。  

  综合以上的资料,可以断定,我军已装备超视距雷达和米波雷达,性能先进,能探测到300千米外的f/a-22,可提供远程预警。军舰上的米波雷达可将预警距离向外海大大延伸。我军十分重视防空雷达与c3i的联网。不足之处,一是分辨力太差(1°的视角在300km距离上的宽度约5km),难以侦知敌机的数量、类型,只能预警,不能识别;二是不能侦知目标高度,难以引导精确制导武器攻击;三是效能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四是系统庞大。  2、大型相控阵雷达 

大型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远,对隐身目标纵然打个折扣,仍有可观的探测能力。在海湾战争中,部署在沙特的法制“猎鹰”雷达曾多次发现20千米以外的f-117a,英国一艘导弹驱逐舰上的l波段t- 1022型双向对空搜索雷达在80~100千米范围内也发现过f-117a。相控阵雷达的精度较高,能为防空导弹提供制导。

我国在大型相控阵雷达方面颇有建树,部分陆基相控阵雷达出口中亚和东南亚。以下是两种公开展出过的中国陆基相控阵雷达资料: 

  lss-1高机动低空战术雷达 采用了相控阵天线,性能先进,对rcs=2平米的目标最大发现距离达到300公里,可靠性高,撤收架设时间短。

 ylc -2机动式固态三坐标相控阵雷达 用于引导和监视,采用主被动电子扫面天线阵列,数字化的信号处理系统,l波段,天线尺寸7×9米,放大系数38d,转动速度3-6rpm。对rcs=2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为300公里;能发现低空飞行的目标,有良好的跟踪功能,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可同时跟踪100 批目标,跟踪距离200公里,清晰度小于200米、水平角误差小于3.2°,俯仰角误差小于2.5°。峰值功率85kw,平均功率5.5kw。

我国建造的防空驱逐舰装备了自行研制的平板式相控阵雷达,据称对一般战斗机的搜索距离达450千米以上。

估计我国大型相控阵雷达对f/a-22的发现距离可达100~200km,但可能也存在远距离精度不够高的问题。

3、 多基地雷达

这种雷达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置在两个站址或多个站址上,包括地面上、空中平台上和卫星上。因为隐形飞行器的隐形重点在于减小鼻锥方向左右45度范围内的雷达截面积,而飞行器上顶部的隐形措施则较少,因此,将探测系统安装在空中平台上或卫星上,进行俯视探测,可提高探测低空突防目标的能力。多基地雷达还可充分利用隐形飞行器散射雷达波信号的空间特征,接收隐形飞行器的侧向或前向散射雷达波信号,达到探测隐形飞行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当目标散射角大于 130度时,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会明显增加。另外,多基地雷达系统还利用隐形目标偏转的雷达反射波束效应,使设在远离发射机的机动接收机接收到被目标偏转的雷达回波。

没有找到关于我国军用多基地雷达的报道,但在863计划15年成就展中介绍了一种海洋环境监测高频地波雷达:

研制了两套作用距离200km的中程高频地波雷达,可以监测海风场、浪高、流场等海表面动力要素及低速移动目标。雷达测流距离在白天超过200km,夜间也达到150km。实现了角分辨率2.5°的方位超分辨率扫描。小型相控阵天线一发八收和收发共用技术、用多重信号分类和最小方差两种算法实现雷达回波到达方向的超分辨率扫描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已在浙江舟山群岛试运行一年,整体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雷达90年代后期先进水平,于2000年12月中旬,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成为863计划海洋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可见我国多基地雷达的研究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令人欣喜。

  超视距雷达的探测距离远,但无法测得目标的高度,如果运用多基地雷达技术,在卫星上布置雷达接收机和天线,综合卫星站与地面站测得的目标距离数据,就可算出目标的高度。只要精度在1km内,就足以引导主动雷达或红外末制导导弹攻击。

地基雷达具有功率大、探测距离远的优势,发展多基地模式势在必行,难点是需要较大的防御纵深。在面向海洋的方向,可在海岛上,或舰船上布置雷达接收机。可将民船改装成接收基地,很多民船也装有雷达。由于接收机不辐射电磁波,接收基地不易被发现。孤悬外海的接收基地虽然难以得到防空保护,但还可以通过伪装、机动来与敌周旋,使敌防不胜防。

4、 预警机和机载相控阵雷达 

 综合媒体消息,中国正在研制的预警机有两种,一种是运八背鳍式(俗称“平衡木”),类似瑞典“百眼巨人”预警机;另一种是伊尔-76大圆盘型,外界称“空警2000”。据分析这两种预警机都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

  瑞典“百眼巨人”预警机的性能指标:对空中目标的最大搜索距离达600公里,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在6000米高度上,对大型空中目标的有效作用距离为450公里,对雷达反射截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标的探测距离为300公里。但是,“百眼巨人”雷达对目标不测定其仰角或高度,属二坐标体制。 

 估计“运八平衡木”的性能与“百眼巨人”相当,那么对f/a-22的探测距离不小于170km。估计“空警2000”应采用了三坐标相控阵雷达,性能更好。如此看来我军预警机能够在比较远的距离上精确探测到f/a-22的位置。

  通过研制预警机,我国已基本掌握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但是应用到战斗机上还有困难。专家介绍,目前还存在三大问题:(1)制造成本太高,是美国同类产品的5~8倍;(2)机载大功率直流电源没解决;(3)发热量大,冷却问题没解决。专家估计,我国要研制出apg-77级别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可能要到2010年以后。笔者认为如能在2012年以前,即f/a-22全部按计划服役的时候,达到apg-77的水平就值得庆祝了机都要依赖预警机引导才能对抗f/a-22,为此必须实现预警机与战斗机的战场信息共享,使战斗机能凭借预警机提供的目标数据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

  即便是预警机,在探测距离上对f/a-22也不占优势,至少目前是这样。在200km外,预警机可能发现不了f/a-22,但f/a-22肯定能发现预警机。好在未来5年内f/a-22都不会带远程空空导弹,无法从100km外攻击预警机。美国海军对远程空空导弹非常感兴趣,提出导弹射程至少要达到 100海里,约185km,美国“雷神”公司正试图改进eraam+导弹(采用液体冲压火箭发动机的远程空空导弹,性能与欧洲的“流星”相近)以适应美国海军的要求。如果美军装备了远程空空导弹,那将对预警机构成很大的威胁。

5、 机载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

上世纪八十年代,su-27战斗机率先装备irst,其对战斗机目标迎头最大探测距离40km,尾追最大探测距离100km。经过二十年的发展,irst的性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称,欧洲“台风”战斗机装备的irst“能够在145km远的距离上探测到极其细微的温度差别”。f-22在发动机喷口附近采取了红外隐身措施,但是对机体蒙皮与大气摩擦产生的温度升高和热辐射没有很好的抑制办法。f/a-22如果超音速巡航,机首蒙皮温度必然较高,更容易被 irst发现。更妙的是,irst完全工作在被动状态,f/a-22即使被irst跟踪也不会察觉。irst不能测距,较近距离可用激光测距机,远距离就只能估计了。好在引导空空导弹攻击不需要精确知道目标距离,只要估计目标在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就够了。irst的主要不足是受能见度的影响大。万米以上高空的能见度通常很好,非常适合irst工作。如果f-22为隐身被迫进入中低空,它很可能失去超音速巡航能力(中低空的大气密度较大,因此飞行阻力较大),且容易遭对手居高临下攻击。因此,irst实为追踪f/a-22的利器。

irst的另一大优点是目标分辨率大大优于雷达,可作为远距离敌我识别的手段,这对战斗机来说非常有用。

irst的体积较小(相对雷达来说),适合装在尾锥内,使战斗机拥有后视后射能力。 

 本人尚未见到国产irst的公开报道。已公开的国产“蓝天”前视红外吊舱的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还很大,看来还需努力。如果我国战斗机能装上先进的irst,探测距离比su-27装备的irst提高一倍,就有了与f-22对抗的本钱,预计在几年之内是有可能实现的。

  6、其它

其它常提到的反隐身技术还有无源雷达、超宽带雷达、激光雷达等。估计无源雷达的作用距离较近,比较适合陆基防空,而超宽带雷达和激光雷达只见到原理介绍,不知实用性如何,因此这几种技术暂且不提。

综上所述,我国在超视距雷达、大型相控阵雷达、多基地雷达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预警机即将或已经投入实用,在雷达信息联网、防空c4i系统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完全有能力在较远距离发现f/a-22,及时部署反击。未来需要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机载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防空信息共享,相关作战单位必须能在同一坐标系内精确定位,因此我国建设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应发展一些其它定位手段备用,以防卫星定位系统被干扰失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