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你們大陸人的文章:南北分治是未来中国理想的政治模式

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南北双方在分裂与统一的两端挣扎的历史。观察历史上大的分裂情况,就会发现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地区的分裂大致上就是以秦淮为界的南北分裂,从三国时期第一次南北大分裂起,到东晋南北朝第二次南北大分裂,到五代时期第三次南北大分裂,及宋金对峙时期第四次南北大分裂,都呈现出这种规律。

这种情况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南北两方有着由于在各方面都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分裂动力。这种导致分裂的差异有种族上的,文化上的,政治,经济上的。

再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即使是在分裂了的南北各方,如果再进一步出现更小范围的分裂,或者分裂后的统一,也是以南北两方各自自成体系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面对南北的大分裂及南北方各自内部的小分裂,南北方基本上都是“攘外必先安内”,借用一个数学术语来说就是,这两者(大分裂和小分裂)不是一个数量级。南北方都是把各自看作是一个与自身徊然不同的独立体系。

在历史上,南北方可以说一直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国家政治体系。即使是在北方暂时地兼并了南方的时期,如元,清时代,南方也是一直固执地要从这个自身被兼并了的北方体系中脱离出去。如南宋的反抗元的兼并,元末的驱逐鞑虏,清朝的反清复明,发自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如果上朔到三国时代的吴蜀联合抗曹魏,再联系近代由南方(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及一系列针对北洋军阀的北伐行动,还有袁世凯称帝后南方各省的通电独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历史轨迹都是一脉相承的,内在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南方要摆脱北方兼并的欲望。而不应该简单地孤立地把这些事情仅仅只是看作不相关的什么“内战”“反抗少数民族侵略”“农民起义”“民族革命”。

而由于历史上北方相对于南方的军事优势,北方显然比南方具有强烈得多的兼并对方的欲望,而南方在经济上通常较北方富裕,生活环境上以及气候各方面优越性的诱惑,更进而加强了北方的这种兼并欲望。事实上,历史也已经表明了,北方一再地彻底兼并南方,而南方总是一再努力地抗拒这种兼并,但是南方由于缺乏兼并北方的内在动力(北方对富裕的南方没有诱惑力,且南方军事实力较弱),所以南方从来不能彻底地兼并北方。所以,历史上的政治中心通常都在北方,而经济中心通常在南方,到了近代尤其如此,进而导致加强了北方与南方的这种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欲望。

实现南北分治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政治理念:南北方从历史上和现实中来看都应该是两个自成体系的独立政治经济实体,都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中心,而由于北方兼并南方之后,在南北两方之间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平衡,造成这种分裂的动力始终存在。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中国人的管理能力太差(虽然这话大家不爱听,但是却是事实,至少最近这一百多年确实如此),一个南北大一统的中国更加导致了管理效率的低下,为了弥补这种管理效率的低下,中央政权不得不加强专制,加强专制导致官僚系统更庞大,官僚系统的庞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导致了管理效率的降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实现南北分治,南北方各自拥有自己的政治中心,各自建立两套精简而灵活的政府管理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有人认为,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统一市场被破坏了。我认为政治上分裂并不导致经济分裂,南北方仍然可以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且就南北方自身来说,各自的市场也已经相当庞大了,并且在煤铁矿石油等资源上分布也比较均衡(南方有南海油田等待开发石油资源),工农业经济上也自成体系。南北分治显然与分裂成七八块在本质上有所不同,能够大大地促进南北各方的发展。

南北分裂通常被简略地称之为“划江而治”,不过这只是一个习惯性的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南北分界线通常以秦淮为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秦淮一线不管是从气候上来说,还是从地理上来说,还是从经济上来说,正是南北方的一个明显的界线。

这不是巧合。从气候上来说,秦淮以北的地区正属于温带气候,秦淮以南的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从地理上来说,秦淮以北的地区多是高原平原等平旷开阔地域,而秦淮以南的地区多是山地丘陵。从经济上来说,秦淮以北的地区种植旱地小麦,秦淮以南的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种分野简直可以说是黑白分明的。

而这种地理气候及食物构成的差异,造成了南北方人民在民族性上的巨大差异,北方人的粗率憨直,与南方人的精细阴鸷,这两种气质的难以融合,是造成南北方分裂的内在原始动力。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人种都起源于非洲,而不同种族间的生理心理差距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热带与寒温带等气候地理及食物构成不同的地区所逐渐形成的。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了。

而我认为,南方人与北方人不管是在种族特征还是文化特征上,可以笼统地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南方民族与北方民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用行政手段来划分。

说到民族的问题就不能不说到汉族的问题。实际上,我一直都认为,“汉族”这个提法是个很不科学的说法,我认为“汉族”这个概念是个伪概念。

首先,如果纯粹从种族角度来说的话,我相信只要是在南方和北方地区都生活过的人,都会很清楚这一点: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除了在语言发音上,风俗习惯上,性格特征上存在着巨大而明显的差别外,而且在体貌特征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把最北端的东北人和最南端的广东人相比较的话,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而且科学家也已经证明了,现代中国人中北方人和南方人是有着种族上的差异的。

比如说我本人的户口登记上就是写的“汉族”,而我又有一些少数民族亲戚,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我肯定是跟我的那些少数民族亲戚血缘关系更近,而不是跟其他省份那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汉族同胞”血缘关系更近。

而且,大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管是从风俗习惯上,语言发音上,还是从体型相貌等种族特征上来说,所谓的北方“汉人”肯定是跟北方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更相近;而所谓的南方“汉人”,也肯定是跟南方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更相近。北方汉人跟南方汉人彼此之间的差距要远远大于它们跟各自地区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差距。

不过,“汉族”这个概念一般都被认为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基于血缘种族特性上的,一般都认为汉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这种说法我觉得也是有点牵强附会的。

如果说文化,从风俗习惯,心理性格特征等等方面,从整体上来说,南方汉人与北方汉人都是明显不同的。而说到文化的最基本方面,语言,从整体上来说,可以说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不仅差别巨大,某些地区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从发音上来说,同样使用汉字的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发音上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很多情况下彼此根本听不懂。不仅北方和南方之间,就是南方汉人地区各省之间,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是彼此听不懂的。

那么,说到都使用汉字这一点,似乎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可以凭这一点认为大家使用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但是,大家知道,广东地区的汉人,他们虽然也使用汉字,但是他们使用的广东话,不仅在发音上跟其他汉人地区完全不同,就是在书写方式上都是大大不同的,某些词汇跟内陆汉人地区相同,很多字词的用法就完全不同,语法结构也差异巨大。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港澳的电视节目里面用广东话做的配音字幕,内陆去的汉人就根本很难看懂,也就是说,从发音上来说既听不懂,从书写上来说又看不懂,这可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汉语的语言了。

例如,日语也使用汉字,虽然他们也创造了一些片假名与汉字夹杂使用,但是很多句子即使是不使用片假名而完全用汉字书写的时候,有跟汉语完全一致的,也有意思完全不同的。而我们都不会认为用汉字书写的日语跟汉语是一种语言。日语跟广东话虽然与汉语的相近程度不同,但是我看不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在与汉语相区别上这两者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另外,福建很多地方的方言跟日语很相近,很多字词的发音完全相同。似乎他们跟日本人在文化上的联系比跟中原“汉人”的联系要更紧密一些)

其实这个道理我想很简单,英语法语德语,作为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的都是同样的拉丁字母,很多词的拚法都完全相同,语法结构也相似,但是不会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同一种语言。而汉语和广东话虽然都使用汉字,虽然单个的汉字有些时候也能独立成词表意,但是由单个汉字组成的很多词汇和句子意思都完全不同,语法结构也有差异,更不用说的是发音也完全不同了。所以我认为广东语跟我们的普通汉语是两个民族的不同语言。

综上所述,我认为不论是从语言文化,还是种族特征,还是风俗习惯等等方面来说,至少可以说广东“汉人”跟我们这些自命的中原“汉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其实,就是同为中原“汉人”的河南人,他们的地道的方言,就是邻省的河北人都很难听得懂。而使用过汉字的朝鲜越南,我们从来也不会把他们当作汉人看待。

实际上,语言学家早就证明了,只有福建的客家人,他们说的客家话才是正宗的古汉语,只有他们才是纯正的汉人。

而现在大多数所谓的“汉人”其实都只是“伪汉人”而已。都是一些在几千年来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中汉化了的胡人后代或者胡汉混血儿,今天我们说的标准汉语北方普通话,也不是什么真正的正宗汉语,而是胡化了的汉语。五四之后又再一次欧化了。已经面目全非了。

汉人这个概念是在汉朝建立以后才出现的,古时候是没有“汉族”这个概念的,只有“汉人”的说法。“汉人”这个概念当时应该更多的是强调曾经在汉王朝统治地区(主要是中原地区)居住过的人们的地理共性这一点而非强调种族特性。据考证说,“汉人”这个提法甚至晚于汉王朝之后才出现,我想可能是晋朝南渡之后,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量涌入中原而造成的威胁,所以特意强调“汉人”这一概念,以后就越来越具有民族性了。

而什么“炎黄子孙”“华夏族”之类的说法,其实都应该是当作神话故事来看待的。不相信的话,可以去随便找一本小学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来看看,上面都是说的“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历史学家都知道没这回事,没有考古依据来证明这些历史,但是又不好意思扫了大家的兴,所以就语焉不详地说什么“传说中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