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Long Summer”

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Long Summer”


中国的百姓常说的一句祝愿的话是:“风调雨顺”。按照百姓的希望是:农作物需要水时,天就下雨;它不需要时,天就停止下雨。至于那些生计和农业没直接关系的人则希望每年气候相同,或者大致是稳定的。然而,这种情况仅在局部地区,很短的时间段里才可能,在几十年或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看,这种希望是幻觉。在地质年代的尺度上讲,更是如此。在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尺度上,地球的气温的波动是非常大的,几乎是一个振荡系统。地表大气的年平均温度大约是在10℃-20℃之间左右波动。现在的气温年均值为15℃.10℃对应着冰川期。在距今一百万年的时间里,地球的大部分时间段都处于冰川期,只有在距今一万年的时间里,气温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

从地质的尺度来看,“Long Summer”是对距今已万年左右的时间段的一个描述。人类的主要文明都是在这一时期内完成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 Brian Fagan 的书“The Long Summer: How Climate Changed Civilization”勾勒了距今一万几千年间气候如何影响了人类的文明的概况。

人类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十几万年,这应是比较保险的说法。至少,最后从非洲出走的人类算起,应有近十万年的时间。这应是不易被否定的。而人类仅在一万多年前发明了农业。也就是说,人类至少在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是以打猎和采集为生的。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农业的发明对人类来说,是很难的事。愚人曾设想过,古人发明农业应是很简单的事情:采集种子,撒到地里,秋天收获。考古的发现完全否定了这种观念。农业的发明的困难之点可能是有二:一是人类的天性:只要有省力的办法得到食物,他们是不愿去“受苦”,去干“傻事”。这一观念可由下列事实而加强:现代人的大部分,只有在欲到得到学位时、或为了生计才去读书。二是当时的条件,要种地,如何清除草地里的杂草,对只有石头为工具的古人来说是太难的一件事。就算知道了用火去烧枯草,如何清除土中的草根,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人类只有被逼得走投无路时,才会肯干这样的“傻事”。

而这个逼着人类去发明农业的事件是气候的突变。

第四纪以来,地球上发生了几次冰川期。导致冰川期出现的原因,目前认定为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周期变化,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倾角的周期变化。这个变化严重地影响了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能输入的大幅度变化及大气环流,从而导致冰川期不断出现。距今最近的冰川期在一万几千年前才结束。

地球变冷通常是很缓慢的过程。生物对此的反应是:从高纬度缓慢地退向低纬度,或动物种群的个体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而气温变暖是很快的过程。随着气温升高,人类部落会向高纬度移动。人口数量以比寒冷期快一些的速度在增加。但在距今11000年至10000年之间,气温正在回升,但发生了突然变冷的一段时间。这被称为Younger Dryas 事件。这一事件的促发是来源于北美大陆中部一个巨大湖泊的突然垮塌。

任何对地理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欧洲的气温比同纬度的亚洲沿太平洋边的地区的气温在冬季要高出许多。这主要是由于大西洋的墨西哥暖流的影响。这一暖流在北大西洋给空气加温及蒸发后,变为重而高盐分的水流向下沉。与此相对应的是,下部的水流向南大西洋。近一步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自然,印度洋和太平洋也有等量的水流向大西洋。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这个循环被称为 ”The Great Ocean Conveyor Belt” 。这一传送带源源不断地将在赤道附近的热量送入北大西洋,从而使欧洲的冬天较温和。

当北美的第四纪冰川在一万几千前的温暖期融化时,在冰川的边缘积成了一个大湖,叫Lake Agassiz 。它几乎涵盖了曼尼托巴的南半部、安大略省的一部分,南至南达科他。在冰川的重压下,曼尼托巴平原比今天低许多,因而,这个湖蓄积了巨大的水量。今天的温尼伯湖及西部的一串小湖仅是它的残留物而已。随着冰川水的继续注入,总有一天,湖水溢出了东南的沙堤,涌入圣•劳伦斯河。这一溃堤过程大约是在数月、甚至是数周内完成的。突入而来的大量淡水立即冲淡了大西洋面的盐度,改变了它的温度。这一冲击,像开关一样,突然关闭了热量传送带。这一事件使得北大西洋两岸快速降温。这一降温持续了近千年。

这一事件远波及了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高原及两河上游地区的温度及降水。温度降低,干旱加剧。随着干旱持续,森林后退,坚果树离去或产量下降。当年随温度回升而增加的人口对食物感到严重不足。而当时的居民早已定居,很少迁徙。这一威胁“触发”了当地的农业的发明。

这是当地居民对当时气候变化的一种反应。不可理解为任何地方的居民都是这样反应。一分析原因,就把某一原因作为教条到处去套,这是中国学校教给学生的一种恶劣的思维方式。分析一个复杂事物,找到一个原因,进而把它作为该事物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去理解。我不知道除了数学的某些分支中才有充分必要条件外,还有什么地方还会有充分必要条件。中国的某逻辑教科书上白纸黑字写着社会科学中什么东西是什么的充分必要条件。当然,其分析及例子是强词夺理及胡言乱语。这样的“逻辑”害惨许多识几个字的人,他们几乎丧失了理解别人的理论及分析方法的能力。扯远了。

当时种植的是燕麦一类的谷物。尔后向其他地方扩散。当然,中美洲的农业和此无关。这是目前所认识的。

作者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自然熟悉考古资料,他论述了埃及和两河文明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若气候的变化而导致在某一地区无法养活许多人口,任何帝国都会崩溃。什么能人或领袖都无法挽救帝国走向死亡。

对于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厄尔尼诺现象,作者做了许多描述。这个南半球的“空气和海洋的振荡”,严格工程意义上的“振荡”,意味着人类永远生活在周期的灾难中。人类认为现代人对此可以“免疫”,那实在是梦呓。今天,人类的某些活动可能加剧它的振荡幅度。

对于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作者是一句都没提。中国的学者的文章都是用方块字写成的,识它的人实在是太少。再说,中国的考古像军事活动一样,不许外人参与,那怪不得别人略而不论了。另外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学者基本都是“专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的“理论”基本是值得所取之处太少。

作者还有一本名著是“The Little Ice Age”。后来又写过一本“Floods,Famines and Emperors: EI Nino and the Fate of Civilizations”。,依我看,后者可能因为写作太匆忙,略显粗慥。其中的许多内容在“Long Summer”中又出现过,但加了一些新东西。

某一气象学家说过,从大尺度来说,气候变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今天的人类具有某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气候的能力。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影响是否会“触发”灾难的变化?地球上的人类个体数量正逼近地球健康的承载力的极限。从非洲西海岸到亚洲东岸边,南至澳洲的北部,都处于季风气候的控制之下。在这个地区里,生活了全世界百分六、七十的人口。任何大气环流的大波动,在数学上讲,仅是大气动力学方程的参数略微一变,其结果是,会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样,在这个星球上留下累累白骨。而今天所不同的可能一点是,白骨旁是一堆核弹。因为他们正在为了什么“主义”,什么控制地盘大小而准备厮杀。

这种事会在十年、二十年内或更长的时间内出现吗?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具有今天的破坏能力,但大脑是几千年前的,至少是一百年前的,这样的一群人是最可怕的。

人类还能平稳地活过一百年吗?很难!

人类常想去干他自己办不到的事,但对于他能办到的,并且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却不想去做。例如,人类有能力在某一地区的一定面积上将沙漠改造成绿洲,在某些地区恢复森林植被。但有人去干吗?很少。

有什么“主义”能救人类吗?恐怕没有!

那就是没有主意了。

kongdejian 发表评论于
how about we heibernate together?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