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孝陵到中山陵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去年十月末,为了参加一位长辈好友的葬礼,匆匆去了上海。葬礼后,尚有两天闲暇,原本是留与宁波的老九兄弟相聚用的。不承想,他临时有个重要的会议,相聚只得改期。和太座商量,沪宁一带,去过的城市和景点不少,却没去过最具文化历史特色的南京,何不趁这次有时间,去看看呢?

说来也惭愧,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出国后回去了十来次,竟没去过文化历史名城南京,还一直把自己往“文化人”上靠呢。其实一直想去南京,想了几十年。我生在西安,长在北京,与这两个古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它的古都中,最令我心仪的,就是南京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可笑的故事:我小的时候,全家随父亲的工作调动,在南京附近的镇江,生活过四年。在那里,去过并记下了外婆故事中刘备招亲的甘露寺和白蛇娘娘的水漫金山。令我妒忌多年的是,我家影集中有一张父亲抱着哥哥,拉着姐姐在中山陵前的合影。问母亲,相片上为什么没有我?母亲说,你太小了,没带你去。哥哥姐姐不无幸灾乐祸地嘲讽,哈哈,就是不带你去!多深刻的心灵创伤啊!(好在我从小意志“坚强”,硬是挺过来了。)以后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有点象赌气地对自己说,长大了,一定要去南京。


梦里的秦淮河

上小学时看三国的连环画,才知道南京过去叫建康,是东吴的首都,有我最佩服“坐断东南战未休”的英雄孙权的大帐。再长成一点,知道了风光迤逦,画舫凌波的“十里秦淮”也在南京,更兼有那朱雀桥旁的红粉楼台和乌衣巷口的野草夕阳。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对我一直是个朦胧的梦境,象是能看到风中的香烟旌旗,能听到雨里的暮鼓晨钟。在这里,放牛娃出身的一代枭雄,在刀光剑影中,硬是把“公侯王孙,宁有种乎”的疑问变为现实。到了一百五十年的近代,眼花缭乱的造反,革命和战争,聚焦了世界的眼球:南京上空的云行,显现着中国的风向。从古至今,被九个朝代选中,先后做了近四百年首都的南京,本身就是历史,本身就是文化啊!


灯红酒绿的朱雀桥


风光旖旎的秦淮河

最吸引我去南京的是钟山脚下的那两个陵墓,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和现代中国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中山陵。先讲朱元璋,他一生就是传奇。出身贫穷农家,给人放过牛,出家当过和尚,最终成为一个朝代的的太祖,是中国历史上开国君王的异类。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异类的原因,或是以后的清王朝,有意要贬低他的历史形像,我们能听到的,多是反对,批评,挖苦他的故事和传说。记得有一段凤阳花鼓戏的传统唱词就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家乡戏都这么糟蹋他,何况别的地方呢?但凤阳十年九荒,是朱元璋的错吗?朱元璋当皇帝之前,就不是“十年倒有九年荒”?别的皇帝的家乡就是年年风调雨顺?或别人当了皇上,凤阳就会五谷封登?可见,这样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但出现这种指责的原因,是地主统治阶层对朱元璋的不承认,是清代否定明朝政治文化的一部分,真实的历史和大多数老百姓都被他们忽悠了。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而汉族在当时就代表着中华民族。他领导的推翻元朝统治的革命口号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朱元璋的民族主义特性,到清代,不许再提及了,因为满清是继蒙古后,又一个入侵汉文明的外族。尽管历史事件会被人为地篡改,但历史总是在螺旋性上升的规律,却不受任意摆布;跨越几百年的不同时期,历史事件竟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到了钟山脚下另一个陵墓的主人开始进行自己的民族革命时候,他的口号,竟和朱元璋的相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然,他也表现了对历史上升的认同,即不再建立一个以皇权为中心的新朝代;而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国家:所以孙中山的号召中,加上了两句话:“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就这样,两个不同时期的伟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几乎平行的轨迹:都从一介平民,变成了民族复兴的领袖,领导了推翻外族统治的革命;也都在南京,建立了具有自己时代特色的政权和制度。甚至在他们的身后,这种平行也继续存在着:朱的子孙,为继承这个王权,自相残杀,血流成河;胜利者在北京另立炉灶,使南京成为了短暂的历史过渡。而孙的学生们,为如何继续他的革命翻脸,同室操戈,尸骨如山;失败者落荒海岛,胜利者建都北京,把南京留给了历史。甚至在他们通向天国的路上,也不无历史性的巧合和和谐:在钟山山麓的南侧,从西向东,并列着后人为他们修建的,规格和式样几近相同的两个陵墓----孝陵和中山陵。


中山陵远眺


陵道前的大牌搂,上面有孙先生的"博爱"手迹

也就这样,带着对这个平行历史的迷惑,我们走过连接孝陵和中山陵的小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跨跃了近六百年,像是身处在时空变换的时光隧道。忽然间,仿佛忘掉了我是谁,我在哪:是在走进历史,还是游弋在历史之外。我问自己,除了物质享受的膨胀和眼界的扩展,我们身处的今天,和八十前和六百年前修建两个陵墓时,又有什么不同?世界还是满目疮痍,国家间还是兵戎相见,人类还是善恶难分,而领袖们依然是伟大崇高。几十年,或几百年后,在这里是否会有第三条陵道?平凡善良的人民为他们的领袖,用自己的生命垫起了使他成神的天梯。这个高入云端的神,是真的为他的子民带来了福祉,或是嘲笑着子民们的愚昧无知?

人们喜爱历史,多流连于历史的点点陈迹:从六千年前的金字塔,到今天的水晶棺。我在想,如果哪一天,人类再不为自己的皇帝,总统,总理,主席修建任何形式的陵墓,陵园,纪念堂和圣殿。那一天,就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更多文章在“红痴史迷”

史迷 发表评论于
回复娓娓的评论:
娓娓好!
感谢你在两篇短文后的留言。
很高兴你喜欢,很高兴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娓娓 发表评论于

好一个春去秋来的比较,从容而客观地讲史、述评。
喜欢你文章里带出来的深邃。
史迷 发表评论于
回复DUMARTINI的评论:
别累着。
DUMARTINI 发表评论于
哇,好不容易找到这儿。先坐下歇歇看看
老杨 发表评论于
感谢史迷兄,我们有同好.
史迷 发表评论于
回复老杨的评论:
老杨好!好久没见.
中山是什么时候起用的,我也不清楚.49年以前,有很多地方已经用中山命名了?柳亚子诗"卡尔中山两未忘"作于1950年,那时已用中山.
建中山陵就是把他当帝王对待的,用的词是"奉安大典".
史迷 发表评论于
回复beautyinautumn的评论:
谢谢如星如沙和Beauty.,故国故园永远是梦.
老杨 发表评论于
那么一个乱世,那么一个风雨飘摇中的临时大总统.居然,建了一个可能是历史上做宏伟的陵墓.有点不可思议.
很小的时候,一到5.1和10.1媒体都忘不了提一下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那时候不懂事,也不敢说.总觉得他和孙行者有啥关系.
他名文,字逸仙.英文往往叫孙逸仙博士.中山是他流亡日本时的化名,叫中山樵.中山是日本的一个姓.不知道解放以后为啥给他定名孙中山.他自己签字写孙文.
beautyinautumn 发表评论于
I mean: 谢谢!
beautyinautumn 发表评论于
写些照片和文章,让我想家了。。。。。。
如星如沙 发表评论于
a city and a place in a faraway dream...

Thanks for the good picture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