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汇总(组图) (图)



http://www.jgsol.com/article/2006-11-29/3431-1.htm

首页 -> 红色文化 -> 人物轶事 ->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汇总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汇总
作者:站长
来源:井冈山旅游在线
日期:2006-11-29
阅读量:22436

张戎和她的丈夫乔-哈利戴花了12年功夫,去追踪,访问很多人,收集资料,得到很多第一手、鲜为人知的珍贵材料,在香港出版的中文版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书有700多页,比李志绥那本《毛泽东的私人医生》还厚。

张戎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毛泽东是主宰了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统治者,在他统治之下的和平时期,有7,000万以上的人死掉”,这话已经确定了这本书的内容。

开放杂志在9月刊选登了毛泽东33岁到36岁的年龄段(第7章)和59到60岁年龄段(第36章)的两章全文刊出。里面有很多生活中的小故事,很能说明毛泽东的为人。

例如在第36章里有一段非常精采的描述:

一天爬到山腰亭子里,毛看见远处一座草房着了火,房子里的人只来得及抱出几件行李?无能为力地看着火焰把家烧光。侯波回忆道:「哎呀,并火了!」我惊叫着。毛泽东回过身来,看了一眼,不慌不忙地就:「着火好。烧了好,烧了好。」咦,着火还好,他怎么说这样的话?「不烧了,他就老住茅草房。」「那烧了,他住哪里呀?人家盖不起瓦房才住草房呀!」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好像没听见似的……自言自语地说:「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净!」这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毛不光是在念诗句,他也在抒发喜欢毁灭的一面,年轻时他就对毁灭心向往之。看着草房被烧掉,毛说:「这叫不破不立」。可毛是管「破」不管「立」的。

解放已经57年了,历来是管「破」不管「立」的,文革破四旧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杨开慧之死」这章里,谈的是1927年到1930年间发生的事情,此时毛泽东33-36岁。文章开始就说到了悲剧人物彭德怀的身世。

文章写道:一九二八年,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之后,着手让各地军阀交出军权,以建立统一的国家军队。一批军阀顽强抵抗,一九三O年初,有几十万大军参加的「中原大战」一触即发。莫斯科决定利用这场大战帮中共建立全国性政权。周恩来三月离开上海去苏联讨论此事,带去红军的详细材料。当时红军共有六万二千七百余人,分散在八个省,编为十三个军,朱毛红军是最重要的一个军,近一万五千人。

周走后,中共负责人是李立三,毛泽东的湖南同乡、从前的下属。李立三的晋升得益于他善于组织劳工。他与莫斯科驻上海代表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画,要夺取一大片中国腹心地带,包括像南昌、武汉这样的省会,要把红色政权的首都建在武汉。给毛的命令是攻打南昌。讲究实际的毛泽东很清楚,不管国民党之间怎样内战,共产党也没有办法长期控制那些大城市。刚开始,毛对命令表示踌躇。但几天工夫,他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特别积极起来。原因是他意识到,李立三的幻想给了他机会,使他能够兼并彭德怀统领的当时中国第二大红军。


●毛泽东与彭德怀

彭德怀的夫人被迫与他离婚。

彭德怀在大陆人心目中是个有人性的领导人。在此书中有对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详细描写。

文章写道:彭德怀比毛小五岁,出生在离毛家不远的村子里。在未来的红色中国,他是第一任国防部部长,也是领导阶层中对毛最直率的批评者──为此他付出的代价是在毛泽东手里痛苦地死去。

彭的眼神里、嘴唇上有着很多磨难的痕迹。与大多数中共领导人不一样,彭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多少年后,彭这样写道:「八岁时母死、父病,家贫如洗……四弟半岁,母死后不到一月即饿死。」「我满十岁时,一切生计全所。正月初一,邻近富豪家喜炮连天,我家无粒米下锅,带着二弟,第一次去当叫化子…:我兄弟俩至黄昏才同家,还没有讨到两升米,我已饿昏了,进门就倒在地下。」

彭自尊心很强,再也不愿去讨饭。他年过七十的祖母于是自己去讨。那天寒风凛冽,雪花横飞,彭的祖母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彭的三弟还不到四岁),拄着棒子,一步一扭地走出去。彭看了,「真如利刀剌心那样难过」。那天晚上,他不肯吃讨来的米,一家人都哭起来。彭写到此时说:「每一回亿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在我的生活中,这样的伤心遭遇,何止几百次!」

十五岁那年,彭家乡大旱,饥民成群。他参与了强迫一家地主捐米的行动,地主说没有米,彭爬上屋项,将瓦推下,露出米仓。彭被告聚众闹事,团防局前来拿办,他只得逃离家乡。1916年,他参加湘军,当上了军官,军官生活内容之一是赴宴,每次总有年轻姑娘陪酒。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认识彭后,告诉他:她是家里遭了水灾被抵押到酒楼来卖唱的,不跟军官睡觉就要挨打。彭德怀凑了些钱,赎出这个女孩,从此拒绝参加酒宴。他逐渐为共产主义吸引,认为共产主义是为穷人找出路。

从这一段描写,我们看到彭德怀的恻隐之心,他错就错在进入了一个他不应该进入的圈子里,直到淹没。

文章写道:一九二八年初,彭德怀加入共产党。同年七月,他发动兵变,带着八百来人脱离了国民党军队。党要他跟井冈山的毛取得联系,十二月,他上了井冈山。他到来时毛正打算离开。大批国民党军队正往井冈山开来,毛需要有人守山,以显示他的根据地巍然屹立。

毛要彭留下,承担这个危险的任务。彭手下的人不情愿,说他们是来建立联系的,联系上了应该回去。彭说服了他们。他不愿意和毛对抗。国民党军队进攻后,彭和他的人在大雪中突围。彭事先已探明撤退的路,都是在悬崖峭壁上猎人出没的小径。

毛那时在闽西。一九二九年四月,彭前来会师。毛把彭当作下属发号施令,不让彭留在富庶的闽西,派彭返回满是断壁残垣的井冈山一带,「恢复湘赣边苏区」。彭默然接受。但是,中央从来没有明确地把彭划归毛指挥。一九三O年初,莫斯科和上海统一组编红军。彭的部队此时已发展到一万五千人,与朱毛红军相等,彭被编为与朱毛平行的一个军。彭深受部下爱戴,巡视员报告中央说:彭的部下听从命令,遵守纪律,互相亲爱,作战勇敢,阶级的认识…:信仰彭德怀个人也浓厚,如后方医院的伤兵病好后一定要回到五军(彭军)工作,如果地方党部政权分配他的工作终不愿意接受,就接受了也要怠工而且经常的要求到五军去,在五军开小差的还少」。

毛泽东一心要把彭的部队重新抓过来,但彭军还在几百公里之外,他鞭长莫及。中央命令毛打南昌,给他创造了兼并彭德怀的机会,因为彭离南昌不远。毛一路北上,直到南昌城外。他没有去攻城,虚晃一招后下令向长沙挺进。彭德怀刚于七月二十五日奇袭打下长沙,正在整休。

长沙是唯一被红军打下的省会,彭占了它十一天,司令部设在美国圣经学校。在那里他成立了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宣布主席是中央的李立三,自己只做委员。彭的成功震惊了西方,尤其是华盛顿。七月四日,在向长沙进军的途中,彭的士兵在湘江上向美国军舰「关岛」号开火,打死一名美军水手,这是美国军队第一次跟中共交锋。八月六日,四个国家的军舰掩护国民党军队,把彭德怀赶出了长沙。

八月十九日,毛给上海写信说,彭的形势十分危险,「颇有牺牲与损失」,说他决定放弃打南昌到长沙去「援助」彭。彭接到消息说毛朝着他来了,派人告诉毛,他不需要援助。但毛是推不掉的,反过来要彭去配合他打介于南昌、长沙之间的永和市。

●杨开慧之死

杨开慧带着二个儿子。

毛的二打长沙是为了吞并彭德怀的部队,但给他的家庭带来巨大灾难。这年,他的第二任妻子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就住在长沙市郊杨家老屋。毛离开他们整整三年了。

守长沙的国民党长官是坚决反共的何健。三年来他没有骚扰开慧,困为开慧没有进行任何共产党活动。甚至彭德怀一打长沙,差点打死何健,何也没有在开慧身上泄愤。但毛泽东又来二打长沙,何健极为恼怒,决心报复,在十月二十四日逮捕了开慧和长子岸英。那天正好是岸英八岁的生日。何健给开慧留了条活路:只要公开宣布跟毛脱离关系。开慧拒绝了。她死在十一月十四日这天。

行刑人后来在中共牢里的口供,揭示出开慧生命的最后时刻。赴死前,她穿着青裤青鞋,青长旗袍,被带进军队司令部的「法庭」。法官桌上放着一支毛笔、一瓶红墨水、一张写着地的名字的柙签。法官草草问了几个问题,便拿起毛笔,熊着墨水,在柙签上画了个勾,把押签掷在地上。这是传统的签署死刑判决书的方式。两个行刑人把她的长旗袍剥了下来,算作他们的额外收入,外加衣袋,一张手绢包着的两块五毛钱。

在冬天的寒风里,没穿外套,年仅二十九岁的开慧,被绑着押过长沙的街道。路上,一个军官下令给她叫了辆人力车,士兵们在两边小跑。刑场在城门外,四下是一片荒坟。行刑人开枪后,把她的鞋脱下来扔得远远的,怕死者的魂魄追着他们索命。

行刑人回去吃午饭。饭后听说开慧没被打死,他们中的七个人又回去补枪。他们看见她脸朝上躺着,在极度痛苦中,手指深深地戳进了冻硬的土地。

亲戚们把开慧的尸体运回故乡,葬在老屋的后坡上。岸英被释放了,一九三一年初,毛的大弟泽民帮助三个孩子去了上海,由中共地下党照顾。

……

杨开慧摈弃毛主义。

毛泽东围攻长沙时,没有做任何努力把她跟孩子送走,或者提醒提醒她。这其实很容易办到:开慧的家就在毛去长沙的路上,而且毛在长沙城外待了整整二个星期。但即使是这样的举手之劳他也没有去做。

文章写道,杨开慧是个生性善良的人,她对暴力与残酷很厌恶。在她给毛的一封信中这些回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是同情牲畜类……每当晚上上床睡觉,这些惨影,如杀鸡、杀猪、人死,在我的脑际翻腾起来,那真痛苦!我现在还完全记得那个滋味。我的哥哥;不但哥哥,许多小孩都是一样,我完全不能了解他们。为什么?他们能够下手去提小老鼠玩,靖蜓玩,完全把它做一个不知痛痒的东西待遇。

开慧在十七、八岁时爱上了毛泽东,毛把她带进共产党,但后来在实践中她怀疑自己的信仰,并且摈弃它。这是毛至死也没想到,也不知道的。

毛泽东在庐山的故事

http://www.jgsol.com/edit/UploadFile/2006112912398198.jpg

毛泽东在含鄱口小憩(1961年)



毛泽东在180号别墅看《庐山志》(1961年)



毛泽东、江青在含鄱口眺望山景(1959年)



毛泽东在牯岭散步(1959年)
  
文/兆 言

  1959年、1961年两次庐山会议,我协助方志纯副省长负责会议警卫工作,几乎每天都与毛泽东主席见面。当时正值盛年的我,于今已是耄耋老人了。翻阅会议期间的老照片,毛泽东在庐山的故事,又浮上心头。


  先看《庐山志》

  1959年6月30日晨,我随方副省长站在180号别墅(即美庐)门前迎候毛泽东主席,心情十分激动,虽说担任警卫工作多年,现又在省公安厅警卫处处长岗位上,但毕竟是第一次接待毛主席。公路上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一辆黑色的吉姆车开进了庭院,魁伟的毛泽东走下车,与迎候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他环视了一下花木扶疏的庭院,晨光中并未在意岩石上镌刻的“美庐 蒋中正”字样。当我介绍该别墅的历史背景时,他才饶有兴味地再下楼观看美庐石,并戏谑地喊了一句:“委员长,我来了!”逗得大家都笑了。

  也许是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庐山,加之又有每到一地先看志书的嗜好,毛泽东坐在沙发上,看起了庐山图书馆送来的一套馆藏吴氏《庐山志》,不时在志书颇宽的天头上作详尽的眉批。

  看完《庐山志》,毛泽东临窗铺纸研墨。有顷,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完了《七律·登庐山》。只是原稿的颔联与正式发表的有一句不同:正式发表的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原稿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肤挥汗洒江天”。此诗发表后有一种传说,即首联末句“跃上葱茏四百旋”中的四百旋不是约数,而是确数。据传一路登山所历的399个弯道,是他老人家亲自用火柴棒记数确定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实际情况是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周围景物的能见度非常高。颇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摇下驾驶室的窗玻璃,探首在登山公路上环视,不时向车上惟一的知情人——司机小高询问这路转景移的登山公路到底有多少弯道?小高多次登山,曾经数过,告知四百有余,四百旋由此得来。

  含鄱口与黄洋界

  毛泽东在庐山所摄的照片,最多也最令人神往的是姿态各异的含鄱口照。其中有站姿、坐姿、正面、侧影;有席石凳而坐的,有端坐藤椅上的;有以汉阳峰为前景的,也有借鄱阳湖作衬托的;还有一张与夫人江青坐在一条石凳上的合影。

  毛泽东十分喜爱含鄱口,每每紧张工作之余,就轻车简行奔赴含鄱口极目湖天,寄情广袤,遥望湖间状若绣鞋的湖心岛兴趣盎然。他曾向我问过这只“巨鞋”有多大?绕鞋湖水有多深?

  毛泽东喜爱庐山含鄱口,与他喜爱井冈山黄洋界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以视野开阔著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也是我随同警卫,乘车从茅坪到茨坪他一路都未下车,即使车过八角楼,也只隔窗眺望一番。独有车临黄洋界才招手停车,健步奔壑口驻足环视,回宾馆就写下了《西江月·重上井冈山》。词中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与《七律·登庐山》诗中句“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推 车

  我记得毛泽东亲自在庐山上推过车。

  那是一天傍晚,登山公路上,一辆专给大会拉生活物资的中型卡车,全速行驶在薄暮中。司机开足了马力往前冲,就在车即将冲上高坡时,只听“咔嚓”一声,车轮在原地打了几个转,倒退着溜了一段,就熄火不动了。

  正在他焦急顾盼的时候,我担任警卫的主席车队开来了。前面的开道车刚过去,毛泽东乘的那辆车的司机老顾和我都认出了抛锚的是会议生活车,正欲张口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车窗里传出:“停车!”车停后我赶快下车给毛泽东打开车门,他下车一面招呼随行人员帮助推车,一面径直往中型卡车走去,加入推车的行列。

  中型卡车缓缓向坡上移动,热泪盈眶的中型卡车司机从驾驶室伸出头来,只见毛泽东正一边上车,一边向自己挥手告别。

  游 泳

  青年时代就立志“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毛泽东,两次庐山会议期间,游泳自然成了常习的必修课。

  毛泽东一惯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泳,不愿意在游泳池中划水。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在庐山电站大坝的上源水库嬉水。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芦林大峡谷中垒起了面积比电站水库大的人工湖——芦林湖,毛泽东在山上游泳的天地就更加广阔了。

  每天午后,只要不下倾盆大雨,他是定要下水游泳的。毛泽东游泳非常放松,尽管周围有许多人伴游,他依然自由自在的憩游在湖光山色之中。一会儿侧泳,一会儿仰泳,一会儿踩水前进,一会儿将身子浮在湖上漂流,任潋滟的波光轻漾、抚摸,似乎进入了一种忘我之境。他还有一手绝技,可半躺在水上抽烟,边抽烟边无拘无束地与人交谈。

  提倡到大江大海中搏击的毛泽东,免不了要忙中偷闲驱车下山去长江畅游。一次去长江游泳,安排迎接毛泽东上山的司机小高开吉姆车送他下山,我随车警卫。眼看还有1/3的下山路,怎么小高老是空挡滑行,车速却又挺快,好在是单线行车,不会车我也没说什么。吉姆车将毛泽东送到长江边,小高才舒了一口长气,悄悄地告诉我车煞在半山上失灵,开始有点慌乱,偷眼看主席那么沉稳地端坐着,心也就定下来了。但这事我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在芦林一号合影(后排左起第一人是作者)(1961年)



毛泽东在芦林湖游泳(1961年)

  望着在江心甩开膀子劈波斩浪的毛泽东,想想半山上演绎的那场有惊无险,我似乎若有所悟。毛泽东一生多次历险,无不化险为夷,这与他柔时湖上漾波,刚时江中劈浪的性格魅力有无必然联系呢?

  (兆言:1959年、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以江西省公安厅警卫处处长身份负责会议警卫工作,江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任上离休)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汇总的读者评论并不代表井冈山旅游在线赞同或者支持读者的观点。井冈山旅游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旅游热门信息 我的性启蒙老师 刺激的3P游戏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汇总 木子美的性日记全文下载 木.. 情色文学的总结 《井冈山》第二十三集 电视.. 井岗山地图 井岗山市地图 ..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介绍 毛泽东主席简介 毛泽东生日..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入区门票..井冈山旅游推荐 电视剧《井冈山》剧情简介.. 井冈山火车站列车时刻表 井冈山机场2007年航班时刻.. 井冈山铁路18日开通迎客 4.18革命圣地井冈山火车正.. 黄洋界宾馆 四星级 宁冈宾馆 二星级 映山红宾馆介绍 四星级 周恩来珍贵相片 黄洋界雾凇迷人

JGSol.com © 2006 井冈山旅游在线 赣ICP备07003542号 合作网站:ChineseOO QQ:851401 网站统计

首 页新闻资讯旅游景点红色文化经济生活图画井冈旅游路线旅游常识美 食酒 店导游博客旅游论坛 【旅游景点】 | 红色旅游 | 绿色旅游 | 特色旅游 | 景点风光 | 旅游路线 | 井冈自助游 | 旅游常识 | 旅行社 | 宾馆酒店 | 井冈美食【红色文化】 | 革命传奇 | 人物轶事 | 革命诗歌 | 革命歌曲 | 井冈山精神 | 风俗民情 | 游记心得 | 教育文摘 | 大话井冈 | 将军榜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