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客Tina1975
来源 宝宝学说话的一些大致规律
宝宝学说话----儿童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
宝 宝学说话可能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之一。成人看到的,只是孩子们是否听懂了,是否会说一些话了,其实,孩子们经历的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摘抄一些可能让 大家感兴趣的儿童语言习得部分并编排一下,不能针对某个情况有回答,但希望能增添一点对孩子语言发育过程的了解。这篇文章里,(一)主要说一些语言习得的 大概进程,只能是“大概”,因为孩子习得语言个体差异比较大。(二)主要是宝宝发音(音系习得phonological development)的一些规律.有些是纯语言习得理论的东西,可能很枯燥,没有兴趣就跳过了。这里的宝宝大概都接触到中文和英文,希望两方面的资料都选一些,但在(二)里主要涉及英文例子,如果有兴趣,下次可以找些汉语的资料。
(一)宝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很多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发育应该出于什么阶段时常有担心。每个孩子的发育过程各不相同,不过,总体上来说,大部分孩子还是有类似的发育过程。世界上所有的婴幼儿似乎在获得语言都经历了类似的几个阶段。 (注:用[ ] 符号的是国际音标,用 ‘’的是拼音。)一般来说:
1. 六个月以前
婴儿出生后几周会用哭声引起人们注意。孩子因饥饿,疼痛等而啼哭,父母亲会对他/她的啼哭作出反应,过不久父母甚至可以辨别孩子不同方式的啼哭,准确地帮孩子解决当前的问题。孩子也会因此懂得,可以用声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三个月以前婴儿的声道跟动物很相似,咽喉部位比较高,口腔通道比较短,舌头相对比较大。长到三个月以后,就跟人类的越来越像。六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听辨一些类似的音节,比如[da] 和[ga]。(语言学家通过婴儿的sucking rate来判断婴儿对不同音的反应。)这种能力,使得孩子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只要在目标语言的环境中生活)成为可能。
能简单发音,所发的音基本是元音(中文中也可笼统称‘韵母’),特别是[a]、[ai]、[ei]、[e]、[i]、[ou] 这些音,辅音(中文中可笼统称声母)在这阶段还很少。所发出的音大多是一张嘴气流从口腔中出来的,只是随着嘴巴张得大小的变化而成不同的音。当然,有的孩子也出现很多带辅音的音节,比如[gu] [agu:]等等。如果没有出现,也是正常的。
2. 大约6个月左右:Canonical babbling开始(Kent & Miolo, 1995, p.311)
Babbling时经常会用到的声音:[da],[ba], [wa], [de],[ha],[he] 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一般来说元音比辅音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这些babbling并非是胡乱的,婴儿babbling时用到的95%的辅音是世界语言中12个最常用的辅音。早期的babbling大多是两个重复的辅音+元音的组合,如mama,gaga,dada。晚期的babbling变化会增加。渐渐的,这些音会渐渐的越来越接近孩子要学习的语言里的声音。有意思的是,尽管孩子们的babbling不一定能表达什么意思,但是大人可以听出哪些是英文环境孩子的babbling,哪些是阿拉伯文环境的孩子的babbling了。
在这个babbling的时期,孩子们开始模仿大人的声调,至少孩子已经能听出不同的声调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上升的语调在大多语言里表示疑问,等等。
3.从第6个月到第9个月,婴儿也在失去一种能力,就是他们在之前所具备的能听辨不同的非母语音。(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迷惑,如果没有兴趣,可以跳过。)所谓失去听辨非母语音的能力(lose th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sounds that are not phonemic in their own language)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失去,是为婴儿要学会母语在做积极的准备。比如说,一个孩子在6个月以前有听辨 ‘yu’ (如“鱼”), ‘yi’ (如“一”)的能力,可是如果这个孩子生长在一个纯英文文的环境,而英文中是没有‘yu’这个音的,到了孩子第一年的后期,他就渐渐地不能分辨‘yu’ 和 ‘yi’ 了,因为对这个孩子来说,学英文时没有必要再分辨这两个音。在这里例子里,如果这个孩子生长在纯中文环境,这个能力就不会失去,反而变成增强,因为在中文里‘yu’ ‘yi’是有关键性的不同的(可以有不同意思)。对于不同的语言元素的习得,这个能力的‘增强’的时间很有可能不同,比如,婴儿 ‘失去’听辨中文声调的能力可能比其他的早一些的,等等,语言学家还在继续实验。
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所有的宝宝在6-9个月的时候已经在积极地为学习周围的语言(而不是所有的语言)作准备了。不过,这种‘失去’不是真正的丢掉,如果以后有需要,仍然是可以再学习这种听辨技巧的,只是如果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就不像习得母语那样快和轻松。(后面会提到这个语言习得关键期的问题)而且,这种‘失去’的现象,会因为个体不同,或者语言环境不同(如单语环境和双语环境)而产生个体差异。
4. 接近或满一岁时,会使用真正的“单词话语”。在父母鼓励下,还不断重复一些音,如“爸爸,妈妈”等。当婴儿第一次发这些音时,并不知其含义,但经反复,孩 子会逐渐懂得这个词(多数为名词)与某一人或物的对应关系。婴儿听懂的话比会说的话要多得多。婴儿很快学会“不”的意思。
一岁左右:一岁左右(很多孩子更早一些),大部分宝宝(固定地)开始用同某一串音来表示特定的意思(begin to use repeatedly the same string of sounds to mean the same thing)。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孩子已经能意识到一串声音和意义的连接关系。这是个了不起的事情。试想我们大人如果收听一个完全陌生语言的电台,你能听得出那些外语里 每个词是什么意思?一个词与一个词之间在哪里断开(一个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因为我们听到的就是一串串连续不断的音。这对孩子来说,听妈妈说话也 是一样的情况。可是在一岁左右的时候,这种听辨周围语言的能力已经具备了(包括这种语言的很多元素,比如上面提到的具体音的不同;如果是汉语,声调的不 同;重音和轻音的不同;以及一切能帮助孩子来分辨词的单位的元素。)
5.婴儿满18个月左右时,一般都已经过渡到“双词话语”或者所谓“电报语言”。孩子会试图把两个词放在一起说,比如“爸爸,饭饭”。
6.两岁半的孩子大都会使用“连接语法”,开始使用代词,叫自己是“我”。在这之前,用自己的名字代替“我”,但有时他们对“你”“我”会产生混淆现象,比如母亲对孩子说“你吃什么?” 孩子回答“你吃面面”,这个现象会随着语言掌握水平提高而得到改善。三岁的孩子,谈话已经相对自由,词汇量大增。
(这里想起一个朋友和她的外孙子的谈话,这个孩子在美国出生:
“ 姥姥:宝宝,不能爬上去,要是爬上去,姥姥就不喜欢你了。
宝宝:姥姥不喜欢你,妈妈喜欢你。
姥姥:妈妈也不喜欢你。
宝宝:妈妈不喜欢你,爸爸喜欢你。
姥姥:爸爸也不喜欢你。
宝宝:爸爸不喜欢你,姥爷喜欢你。
姥姥:姥爷也不喜欢你。
宝宝:[do waji bi: hapi] ”(大概是说Don’t worry, be happy!,幼儿园学的)
我听了以后笑得@#$%&&**(^%$!!~~~很是佩服孩子的学习能力。)
7. 孩 子到了四,五岁,可以使用“递归语法”,意识到语言有个规则体系,并且能重复使用。他们不但知道能说什么,还知道不能说什么。一个正常的学龄儿童,不管母 语如何复杂,都毫无困难地运用自如。任何一个健康的在中文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都会用“了,着,过”之类的功能性语言元素(一般先学会名词,动词等实词,再习 得代词,副词助词等虚词)会用“把/被”等字句,而这些对于说其他语言的成人来说习得起这些汉语语法来是非常非常难的。
(二)宝宝发音(音系习得phonological development)的一些规律
很多妈妈听不懂宝宝在说什么,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孩子们由于(1)生理上发音器官没有完全发育好(2)对语言的听辨还处在发展时期,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如理解能力的发展),发出的音或者说出的话,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孩子在听到并理解一些词的意思后,试图自己说出来的时候,大致会采取这样的一些策略:(有些可能很枯燥)
1.替换(Substitutions)
孩子们一般会用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发的音来代替比较难的音。比如:
(1)常用爆破音stops(如[b][p][t][d][k][g]等,很多孩子用这类音替代摩擦
音如[s][θ]等)
比如:--sea[ti:] (English)
--记得言言把circle说成“削扣” (拼音的‘x’比摩擦音更接
近于爆破音)
--mouth 说成mouse ([θ]比[s]更难一些)
(2)常用前音(比如用齿龈音[t][d][z]代替腭音如[k][tš])
比如 -- shop [zap] (English)
-- cassé ‘broken’ [tase] (French)
(3) 常用半元音 (如:用半元音[j] [w]代替边音[r][l])
比如 -- lap [jap] (English)
-- 来 [jai] (chinese)
--light 发成 “yight”
--rabbit 说成 wabbit
(4)常用元音 (相对于辅音,元音容易一些,所以孩子们会自动地把声音元
音化)
比如:--apple [apo] (English,把[l] 用元音[o]代替)
--bottle [babu] (English)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对孩子来说鼻音的爆破音[m][n]等比边音容易,如把月亮发成‘月娘’等等。每个孩子出现的替代情况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对某个孩子来说,他/她个人的内部替代的规律一般更固定,父母也可以自己总结出自己孩子的一些发音规律。
2.同化(Assimilations)
孩子们常会把一个词里的两个不同的音发成在某方面比较类似的两个音。
(1) 声音的浊化和清化(一般情况,把元音前面的辅音浊化,把音节最后的辅音清化。这个有点难懂,一般来说元音都是浊音,就是人发音的时候声带在振动的音,辅音有清有浊,[p][t][k]等是轻音,[b][d][g][v]等就是浊音)
比如:--paper [be:bə] (第二个[p]由于受到后面元音的影响变成了浊音[b])
--pig [bik]
(2) 辅音和谐化(consonant harmony孩子们喜欢把不同的辅音发成两个类似的辅音)
比如:--duck [gak] ([g][k]都是腭音/后音,而[d]是个前音)
-- tongue [gaη] (同理,[g][ η]都是后音,[t]是个舌尖/前音)
-- tub [bab]
-- 如果没有记错,草莓的儿子旺旺常把德语的Danky说成gaki,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3) 元音同化 (vowel assimilation孩子喜欢把两个不同的元音发成两个类似的元音)
比如:--flower [fa:wa]
3.对音节进行改造
一般对孩子来说,最容易的音节结构是一个单独的元音{V},其次是一个辅音+一个元音{C+V}。因此他们对音节的改造时,会把复杂的音节向这个方向变。 (世界所有语言应该都具有这两种音节结构,英语的音节结构比中文的复杂得多。)
(1) 如果碰到一个音节里有连续的两个以上辅音,孩子们会自动去掉一个或
几个(Consonant cluster reduction,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辅音本身就比元音
难,再加上如果有连续的辅音出现,就太难了。)
比如:--clown [kaun] ([kl]是个辅音丛,很难)
--CC把spider说成pider。([sp]是辅音丛)
(2) 末尾辅音消失(final consonant deletion)
比如:Bike[bai]
(3)非重音节消失 (deletion of unstressed syllables. 这个现象与孩子们的听力
发育密切相关,即对轻重音节的辨别.)
比如:---banana [nana] (因为前面的ba不是重音,重音在第一个na)
---Potato [dedo]
(4) 喜欢重复音节(reduplication)
比如:-- water [wawa]
--记得CC把yellow说成“也也”(也很可能是不能发边音[l],并
且元音同化)
语音发面先理到这里(大概语音是最枯燥的部分)。以后有机会把中国儿童学习汉语(比如声调习得)的一些资料补充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儿童习得语言不仅仅只是语音方面,他们在语义,词法,句法等等习得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儿童的语言发育其实就是他们的大脑发育的一个部分,很复杂也很有趣。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