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曾经期盼着有个机会在图书馆谋份打零工的差事,既能挣点儿钱,又能多看些书。可是,在图书馆登过几次记,排着排着队,就没了下文,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虽然没有在图书馆正式打工的经历,但整理自己的书,也和在图书馆打工的劲头儿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没人给你发工资。
整理自己的书,尽管也累,但还是有很多的乐趣。尤其是那些带着故事的书,翻翻看看,就像品着陈年的美酒,香飘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家里的两套线装书,一是《仇注杜诗》,一是《昭明文选》,跟了我好多年。每次搬家,我都对它们实行重点保护,优先放在妥善的位置。并不是因为这两套书本身有多么珍贵,而是买书时的经历总是让我记忆犹新。
这两套书是批林批孔时我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买来的。
文革时,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和街上的其他古董书画商店一样都关门闹革命了。73年,我从监狱出来后,发现了京城的几家旧书店,琉璃厂,灯市口,东风市场都有中国书店旧书门市部。除了马列著作和文革经典外,也能买到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联共(布)党史》等旧书,还能买到过期的《北京大学学报》和《学习与批判》等刊物。
这几家书店我门儿清,没事儿的时候常往那跑,虽然没多少好书,但每次都能买回几本。顶不济了,也得弄几期《中华活页文选》回来。
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展开,为了满足批林批孔批儒家的需要,琉璃厂的中国书店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范围,门市部后面的院子里又开了卖古旧书籍的内部书店。
这内部书店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去的。能进去的都得是自己人,还得有单位介绍信,而且只有科研单位和高校以及大的国营单位的介绍信才够资格。你要是没个像样的单位,一边儿稍稍吧。
像我这种人,既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革命队伍中的同志,想进去就非常困难。几次想混进去,像做贼的似的,都叫看门的给挡回来了。心里那叫一个窝火。
那时候年轻,越是不让干的事越有吸引力,越是内部发行的书越想看。有一回和哲学所的韩林德老师聊天聊起了琉璃厂的旧书店,聊起我欲进不能的经历。韩老师是个热心肠,一听这事儿,说你怎不早言声啊!得,明儿咱一块儿去琉璃厂。
第二天,我们在琉璃厂中国书店门口碰头,老韩把社科院哲学所的介绍信一亮,看门儿的二话没说,放行。头一次挺胸抬头地走进这个门卫森严的古朴小院的时候,真有一种跨进中南海享受特权的感觉。
其实,院里一溜儿西厢房,只有两间辟为门市部卖书。进去一看,眼睛不够使了,这么多外边见不到的书啊!恨不得都买回家去。挨着书架子看了一溜够,最后选中了同治八年湖北崇文书局石印版的《昭明文选》和木刻大文堂藏版的《仇注杜诗》。
这两套书的成色好,价格适中,一套十六块钱,一套十八块钱。还想再多买几本。老韩说你慢慢挑,我替你看着书。说着就把这两套书摞了起来。书一摞起来,才发现这两套书体积挺大,再买,自行车驮不了。老韩说咱也甭一口吃个胖子,今儿咱就这两套了,我把介绍信给你,以后你爱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来。《基辛格传》,《第三帝国的兴亡》什么的,下次来了再买。
于是,用书店的塑料绳把这两套书绑在自行车后架子上乐颠颠地往回家的路上骑。一进胡同口,见几个带着红箍的老太太正坐在马扎上聊天呢。还像往常一样,冲人家点个头,算是打了个招呼,一拐弯儿,进了家门。
等把书全都往书桌上一放,怎么看怎么喜欢。虽然有些书的边线脱落了,书套也有磨损,发脆变黄的书页显示了这两套书饱经的沧桑,所幸没有一册是缺张短页的。边线脱落有什么大了不得的,以后找到合适的线缝上就行。
正把玩着刚刚买到的心爱之书,忽听有人砸门。开门一看,不禁令我大惊失色,但见片警带着一帮街道积极分子把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
当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打从监狱出来后,咱从来没惹过什么事儿呀?顶多了,不也就是有个开灯睡觉的毛病嘛。我脑子里自我检查的程序还没完成,片警和一帮老太太们已经一拥而入,一帮人把我的小屋塞得严严实实。
还没等片警张口问话,一个带着红箍的小脚儿老太太迫不及待的叫了起来:
“黄书在这儿!” 老太太兴奋得直跳脚,如获至宝似的抄起一函书递给了片警。
好家伙,原来是冲着这两套书来的。到这会儿,我那悬到嗓子眼儿的心才算落回原来的位置。
年轻的片警好像是个念过点儿书的人,一看就明白了小脚老太太误把古书当成黄书了。
当时社会上正流行几本黄色小说,什么《曼娜回忆录》、《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等手抄本,我虽然没机会接触过这些书,但查禁这些书,确是街道居委会当时工作的重点。我驮回家的这两套线装书,看起来颜色都挺黄的,您说您能叫小脚老太太不起疑心吗?好不容易逮到这么个人赃俱获的机会,您好意思阻止人家立功请赏吗?
可这么兴师动众地跑到我家来抓现行,怎么着也不能立马撤兵吧?
还是片警有水平,人家先问我这是什么书,又问这书是哪来的。如果来路不明的话,还能搂草打兔子,发现点儿其他问题,也算是师出有名。
一听他问这个,我的心又有点儿发虚,恐怕他问起如何能进内部书店的事,怕他找人家韩林德老师的麻烦。于是,就隐去内部书店一事不表,只说这书是刚从琉璃厂中国书店门市部买的,有发货票。
片警拿着发货票一对书名,日期,价格,压根儿就没提我怎么能买到这种书的事儿。估摸着这哥们儿也不是爱看书的主儿,根本不知道内部书店这码事儿。一瞧这是国营书店卖的书,也就没深究。他把发货票放到公文包里,说拿回去调查调查,有问题随时找我。
我估摸着,这是片警给这次不成功的突袭行动找到的不错的撤兵借口。尽管如此,我依然担心他们临走时也把这两套书带回去调查。书给你拿走,弄丢了,到时候找谁要去啊?
还好,片警可能对这两套破书也没什么兴趣,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把那函书扔到桌子上就再也没多看一眼。
不过,片警的政策水平还是比小脚侦缉队高出一筹。临了,人家也没忘了对“失足青年”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让我多读毛主席的书,多读革命书籍,自觉改造思想,甭鼓捣这些故纸堆里的破玩意儿。
片警率领小脚侦缉队得胜还朝了,我终于保住了这两套线装书。
出国前,嘱咐家人一定为我保存好这两套书。后来,回国探亲,我把这两套书带到了美国。每次整理自己的书,我都会想起买书时的这段经历。后来,我根据这段经历写过一个小段子,编排负责敬业的小脚侦缉队。现附录在此:
小脚侦探
闾中有妇,鼻尖,如雄鹰利准,足细,若三寸金莲。然行走疾如风,喜窥他人事。文革之中,因其嗜窥东窗,自充闾中治保。不经年,荣膺编外锦衣卫之职,有小脚侦探之誉。邻人恭称治保主任,不复知其姓氏。阶级斗争之中,曾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改革以来,世风多变。初,保甲之制,渐次式微,小脚侦探,倍感寂寞。继,清污扫黄,稳固社稷,小脚侦探复出,且宝刀不老。初试于扫黄运动,大有斩获。某一日,探得邻人之子秘阅颜色极黄之书,喜不自禁,急召同僚密切监视,复疾行至东厂搬兵。不旋踵,率锦衣卫返,俱获邻人之子及黄书。初,邻人之子极惊恐,嗫嚅而无声。小脚侦探厉色曰,汝阅黄色书籍,人赃俱获,夫复何言?闻言,邻人之子蓦然悟,示所读之书于锦衣卫,乃线装古籍《毛诗笺注》。锦衣卫略通文字,颇觉尴尬,赧然而退。斥小脚侦探曰,所谓黄书,乃内容淫秽之读物,彼所阅之书,乃主席诗词解释,实为革命经典,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