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孝顺说起5 ----今天我们该如何审视“孝顺”

个人爱好:文学,心理学,历史,家族史,哲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总结一下先前我谈论孝顺的观点
1. 孝顺最基本的因素是经济供养和顺从父母
2. 直至现代孝顺的最基本因素仍然没有改变
3. 孝顺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这种观念
4. 孝顺对现代中国人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心理影响,其中包括负罪感,无原则的顺从等等

其实,早就有很多人提出过对孝顺的批判,但是更多的人则试图用孝顺的旧瓶,加装现今的新酒。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强调儿女要懂得父母所给予的爱,长大成人后要懂得回报。所谓回报有多种不同解释,或说是经济回报,或说是回报爱(包括关心,陪伴),或说是作出相当的成就(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和几千年前《孝经》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区别。
心理学理论有”依恋论”(ATTECHMENT)解释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情感。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许多哺乳类的动物也有这种情感。这也许是生物繁衍下一代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年幼子女与父母之间体现得最为强烈,而随着子女的年长而逐渐减弱。
“孝顺”理论的出现将人类的这种本能揉合为社会的道德守则,其效果是造成了中国社会把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的亲密情感演变成为道德责任感,而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维持成为道德的重负。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更多的是道德责任感,而并不是自然的亲情。
有人认为孝顺的提出,是证明人只所以为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因为我们懂得回报。其实这一提法的本身,就是把父母养育子女的行为,置诸于“施恩”的道德假设基础上。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有很多的解释,“孝顺”将父母养育子女的行为,单一地解释为“施”与“报”,并且宣而广之,成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传统观念,形成我们的思维定势。让我们以为唯有遵循着上一代人的意愿成长,才可以符合作为“人”而存在要求。
曾经有人在香港台湾做过关于孝顺观的调查,发现经济收入的水平和强调孝顺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些收入水平高的阶层,信守孝顺的意愿相应较低,而收入水平低的阶层,信守孝顺的意愿更高。我不知道中国大陆是否有类似的调查,但据我的观察,那些大城市中收入水平高的社群,对孝顺的理解和农村收入水平低的人群有着极大的差别。这也证明了人们孝顺与否其实是和社会是否需要这一观念是紧密联系的。

再说两个和孝顺有关的故事吧。
《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故事非常有意思。才高八斗的徐庶帮着刘备打了许多胜仗,曹操无奈,按照手下人出的主义,诈书徐庶,说母亲重病,让徐庶回家探母。徐庶接信后,不管刘备如何哀求,决意回家探母。结果回家见到身体健康的母亲,才知道是中了曹操的计谋,而徐母见了儿子,气他如此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气之下上了吊----徐庶本是孝顺儿子,不料反而害了母亲。
再说一位现代的吧,名人鲁迅。他被赞誉为反封建的斗士,斗胆说出“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历史上敢说这话的除了鲁迅笔下的狂人,没有第二个人了。可是无论鲁迅如何反斗,面对母亲提出的成亲要求,鲁迅所表现出来的是完完全全的孝顺。他和母亲选中的朱安结了婚,成为名义上的夫妻。其结果是满足了母亲的意愿,却造就了一位活寡妇。
要说徐庶,因为他是个孝顺之人,除了回家探母,根本无路可走。与其顶着不孝的罪名,徐庶这么聪明的人,当然是选择回家探母啦。所以,徐母怪罪儿子,实在还是不了解儿子。
说到鲁迅,虽说人人都同情朱安,但没有人会指责鲁迅。因为他顺从的是母亲的意愿。可以理解。人人都理解作为儿子的鲁迅,不可以违背母亲的意愿,也没有人指责母亲,因为她是出于爱心!母亲爱儿子能有错吗?嘿,有也不敢说呀。
大逆不道地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孝顺”这一概念,这两个故事会是怎样的呢?首先曹操可能压根就不会考虑用徐母来做诱饵,骗徐庶来投奔自己。徐庶如果不受孝顺制约,肯定会头脑冷静地思考:究竟是回去对母亲安全,还是留下对母亲安全。再说鲁迅,如果没有孝顺一说,他就完全不会有那持续半生的无爱的婚姻了。
一己之力,来谈论可否去孝顺,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不说”不是我的箴言,“说”才是。肯定会得罪很多人。管他呢。


请看我的博客更多文章

黑眼睛的苏珊 发表评论于
通读了楼主的文章,很是佩服楼主深刻的思考。楼主的许多观点我都是赞同的,可能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吧。
小8毛 发表评论于
把孩子扶养到18岁,按理说父母以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后视双方为独立的人,要互相尊重,特别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要以感情相处而决定互往。

而孩子长大了以后,又往往忽略了对老年父母的个人诀策的尊重,过分的干涉父母的私事,甚至干涉父母不多的银行存款,严重侵犯了父母的人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