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荒粮荒,归根结底是人荒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肉荒粮荒,归根结底是人荒
  
作者:易富贤 daguokongchao@gmail.com
  
  1968年美国昆虫学家保罗·埃利希在《人口爆炸》中预测,由于人口增长,粮食不足,1970年代和1980年代会发生大饥荒,饿死数亿人。1972年全球思想库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由于世界人口与经济的指数式的无限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21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为了避免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尤其是人口增长)。这两本书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控制生育的思潮,联合国成立了人口基金鼓励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1976年印度也曾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在选民的反对下而被废除)。
  
  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宋健等学者从粮食角度分析,认为中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如果生育2个孩子,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 [1]。于是中国1980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在1990年代中期中国还出现粮食大量过剩,粮仓爆满,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不知这些学者又作何感想?
  
  《人口爆炸》、《增长的极限》的预言虽然全部破产,但却像两把屠龙刀,诱逼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现在国际社会又出现粮食威胁论,粮价也涨,有人以此反对调整人口政策。
  
  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是人口承载力的关键要素。农用地包括耕地、长期作物用地、草原三者之和。长期作物:葡萄、果树、橡胶、咖啡树等,不包括森林。全世界人口上2千万的国家共有52个,人口57.3亿,占全球人口88%。以人均农用地计算,中国排名第32位,排在中国前面的31个国家人口18.08亿,排在中国后面的20个国家人口26.09亿。就是说,除中国以外,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从人均耕地计算,中国排名第35位。英国、荷兰、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国少,台湾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大陆的三分之一左右[2]。
  
  并且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人均耕地多并不意味着粮食产量多。印度人均耕地是中国的1.36倍,但中国粮食在近年产量最低的2003年也还有4.31亿吨(1998年为5.12亿吨,2005年为4.84亿吨),而印度2003年的粮食产量只有2.49亿吨(中国1980年粮食产量就已达3.21亿吨),中国2003年的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产量均大大超过印度[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及农业现状2006年》的资料,人均每天膳食热能供应,世界平均为2790大卡,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660大卡,发达国家平均为3490大卡;中国为2940大卡,在全世界172个国家中位居57位,稍低于韩国的3040大卡,高于印度的2440大卡、日本的2770大卡 [3,4]。中国人均每天蛋白摄入量为82克,在全世界172个国家中排名 64位,远高于印度的57克,低于韩国的89克、日本的92克。中国人均每天脂肪摄入量为90克,在全世界172个国家中排名 56位,高于印度的52克、韩国的78克、日本的86克[4]。
  
  由于世界耕地分布极不均匀,粮食生产也极不均匀,大多数国家粮食都或多或少依赖进口。韩国粮食自给率只有25.3%。日本的粮食自给率长期低于40%,不过,不同的粮食品种自给率差别很大,大米的自给率为94%,而小麦的自给率只有12% [5]。全球165个参评地区中只有32个地区谷物粮食自给率超过100%,中国自给率为94.6%(排名45位),巴西为86.8%(排名50位),日本为24.2%,韩国为32%,台湾只有19.1% [6]。全球175个参评地区中只有53个地区蔬菜自给率超过100%,中国自给率为101.2%(排名39位),日本为80.8% [7]。全球175个参评地区中只有48个地区肉类自给率超过100%,中国自给率为99%(排名67位),日本为52.5%,韩国为79.1% [8]。全球91个参评地区中只有37个地区鱼和海产品自给率超过100%,中国自给率为93.3%(排名40位),日本为48.4%,韩国为88.3%,法国为39.30%,连美国也只有73.9% [9]。
  
  就是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世界上还处于上游,与日本、韩国等国也没有什么差别,并且粮食自给率高于95%。如果中国因为担心粮食危机而需要计划生育的话,那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需要计划生育,但是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不少国家反而在鼓励生育。
  
  可见,从农用地和耕地角度看,中国并不处于劣势,从资源角度讲,粮食是不难解决的问题。但是非耕地因素却可能制约中国的粮食安全。
  
  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家粮食统购价格提高,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1980年到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形势下,1985年开始采取了抑制粮食生产的政策,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粮食实行“倒三七”比例价,加上不少地区取消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农业投资降低(农用工业投资比重由1952—1980年占4.2%下降到“六五”期间的1.3%;很多行之有效的增产粮食技术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问题,未能及时推广),挫伤了粮食主产区和粮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1989年的粮食总产量仅是1984年的水平。1990年以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从投入、资金及政策方面采取多种办法鼓励粮食生产的发展,中国粮食生产摆脱停滞下滑趋势,1998年达到5.12亿吨(主要是单产增加所致,因为1980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还略有下降)。粮食供过于求,买不出去,国家仓库爆满。国家领导人以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2001年9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举行的“中国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宣称“中国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粮食生产又出现了连续的滑坡,而且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全面下降。到2003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1亿吨。中国近年来粮食生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的急剧减少。农民出售粮食的平均价格从1995年以来连续多年下滑,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全国粮食的平均出售价格,1995年为1.50元/公斤,但到2000年已下降到不足1元/公斤,下降了36%(还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又持续上涨。1995年粮食生产的净产值达到5700元/公顷,但随后几年一直快速减少,到2000年只为2900元/公顷[10]。
  
  1980年以来,国家对农业投入降低。一是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占国家基本建设投入的比重,“六五”时期为5.1%,“七五”为3.3%,“八五”为3%,可见逐年减少。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全国约有1/3的水库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维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灾害面积逐年扩大。二是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重不到0.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比较利益的驱使,社会、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也不多。没有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金融、税收、农产品价格补贴等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投入不足正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主要投入中,资金、化肥、农药、种子以及产出的加工、购销等领域基本上被相关部门垄断了,而任何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的部门都会坚持并加强原有制度。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结果是:一方面投入大多数下达到有关部门,转变为部门利益;另一方面最近10年农业成本每年增加10%,而农产品价格连续4年低迷,使得负效益严重。农业政策的目标本是针对农业生产者的,但农民得不到的好处消耗到庞杂的中间环节,造成巨大的政策损失[11]。
  
  2004年政府重新将中央“一号文件”恢复到农业问题,增加农产品价格,取消农业税,粮食产量又恢复性增加,2005年粮食产量增加到4.84亿吨,粮食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可见目前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是农业政策而不是人均耕地。
  
  从长远看,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将是人口结构—无人种地!肉荒、粮荒,归根结底是人荒。
  
  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比如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从1960年的80%下降到现在的不到40%),并不是因为耕地不够,而是因为当时国际粮食价格较低,在国际社会的重压之下被迫放开粮食市场,出现粮食自给率降低和农产品过剩的怪现象,低粮价迫使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土地,而又由于生育率降低使得没有年轻人补充农业队伍,很多农业用地长期休耕,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就是明证,以前很好的良田都转变为森林。
  
  其他地区(日、韩、台等地除外)的工业化过程人口都还快速增加,既满足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又还留有充足的劳动力,且提高农业机械化,粮食无忧。但计划生育却逼迫中国走一条畸形的工业化道路,城市出现民工荒,农村无人种地,机械化却又滞后。中美经济现代化差距百年[12],能指望农民一夜之间跨越百年赶上美国现在的生产效率?
  
  计划生育的初衷是提高人均耕地(其实中国并不少),但实际结果是无人种地,那么提高的人均耕地又有什么意义?要是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到2035年的时候劳动人口将比实际增加2亿多,只要有1/5从事农业生产,就足以养活全国所有人口一大半。
  
  计划生育减少孩子数,大家都将孩子当成精英培养而不是当成农民培养,而高校扩招满足了大家这种愿望,但是社会却并不需要大量的“精英”(美国每年也只能接受6.5万名高科技移民;但却累计有上千万非法蓝领工人,国会还拟将他们合法化),导致大量大学生“精英”失业。又将教育、医疗产业化,农药、化肥、农机等也过度涨价,农业附加成本大增,使得在农村没有生路,即便肉价、粮价大幅提高(城市却无法承受),也难阻耕地抛荒(现在湖南、四川、广西、江西、重庆等很多地方大片抛荒,有些本来可以种两极的现在也只种一季了,但是给上面看的“数字”上并没有抛荒,决策层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某种角度看,现在的肉价、粮价高涨,都涨到教育、医疗、农药、花费、农机行业去了,并没有涨到农民手上。
  
  城市人认为农民素质低,种地很容易。其实不然,就像培养高级技工比培养研究生还要难一样,培养合格农民也不易。农村有句俗话:三年培养一个泥瓦匠,十年培养不了一个种地匠。1975年左右之后出生的人大多没有足够的务农经验,即便出现粮食危机,也不会回农村种地的(日本、韩国、台湾粮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农村劳力而不是没有耕地)。目前农村的主力劳力是五六十岁的农民,等他们老年后中国将面临严重粮食危机!
  
  日本、韩国人口少,不足以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中国是人口大国,对国际粮食市场冲击大一些。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既合作又竞争,国际关系变幻莫测,粮食最好能够自给,并且既然中国农用地资源充足,将中国这么大一个农产品市场拱手让给外国从经济上看也不合算。盲目追求美国的大农场式农业生产,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实际上除了美、加、澳等国有条件实行机械化农业大生产外,对世界其它国家更适合的道路是集约化、高劳动力投入的农业生产。因此中国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一方面保证粮食基本自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广袤的农业用地,否则将是巨大的损失。今后国际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可能会调整,生态农业的比例将会增加(比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都需要劳动力),生态旅游也将成为一个规模化产业,由于产业的多样化趋势,农村也将容纳很多第三产业人员。
  
  日本、韩国、台湾粮食自给率不足40%,中国大陆不应走他们的老路,应该既要保护耕地,更要保护农村劳动力 (数量、质量、结构、利益和积极性)。
  
  计划生育已经导致中国人口结构畸形,今后考虑问题要考虑到自己的“人”力,要考虑到自己的“残疾”的人口结构。如果中国工业化过程走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国)的老路,中国将面临严重粮食危机。中国在完成城市化后,农村人口比例将会比目前的发达国家要高。城市化在吸取劳动力的时候,也要注意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要是都是老弱病残的人在种地,今后就会面临粮食问题。
  
  中国工业化过程面临农业劳动力的不足,这意味着必须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水稻、玉米、小麦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面积的75%,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6%。所以,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重点。目前,小麦机播、机收水平都已经超过了80%,意味着小麦生产过程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2005年,水稻机收水平达33.5%,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还较低,才7.14%;玉米机播水平达52.7%,玉米机收水平仅3.12%。全国玉米面积和产量第一大省吉林省,2005年玉米机播水平达67.3%,机收水平才0.9%[13]。这说明中国的机械化面临攻坚战,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国家要趁着现在农村还有一些劳动力,投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一些主要商品粮基地,使这些基地适于机械化耕作,并且修建农业公路以便于农机运行,并且需要保证农机用的燃料供应。考虑到中国很多地区的耕地在山区,并不适合大型农机,国家应该攻关、推广小型农机以充分利用耕地。取消农业税只是小惠,难以提高生产积极性,还应该大幅降低农业的附加成本(如教育、医疗、化肥、农机等)。否则今后国际上因为广泛采用机械化作业,平均劳动力成本低,农产品价格低,将会对中国农业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因为此时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升高后,中国农业将面临高成本低产出,没有足够的农民愿意种地。到时中国粮食将过度依赖进口,就像现在的能源过度依赖进口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隐患。
  
  另外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三色”农业并重[14]:
  1、绿色农业(传统农业):目前18亿亩耕地尚有2/3左右为中低产田,单产尚有很大提高潜力。品种也还有待优化。中国60亿亩草原潜力巨大。
  2、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中国作物秸秆每年约有5亿吨,如用1亿吨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得相当于400亿公斤的饲料粮,是我国每年饲料用粮的50%。一座年产10万吨单细胞蛋白质的微生物工厂,能生产出相当于180万亩耕地生产的大豆蛋白,或3亿亩草原养牛所生产的动物蛋白。
  3、蓝色农业(海洋农业):中国大陆近海仅200米等深线内可开发利用的就至少有22亿亩(相当于11亿亩陆地良田)。
  
  此外,还应用全球化眼光看待农业分工:蔬菜、瓜果等不需要高度机械化,更主要依赖劳力,价格远高于粮食。不但可以用蔬菜、瓜果换回粮食(等于是用劳动力进口耕地),并且还能创收,同时增加就业(由于保证了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和耕地,紧急情况转变为粮食生产可保证粮食安全无虞)。
  
  现在必须未雨绸缪!
  
  注释:
  1.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网. 2004-03-26. http://www.chinapop.gov.cn/rklt/rkyjhsyyj/t20040326_1512.htm
  2.易富贤. 《大国空巢》,大风出版社,2007年. http://www.strongwind.com.hk/product/978-988-99725-3-0.aspx
  3.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及农业现状2006年》ftp://ftp.fao.org/docrep/fao/009/a0800c/a0800c08.pdf
  4.Food Security Statistics: Dietary Energy, Protein and Fa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06-30. http://www.fao.org/faostat/foodsecurity/Files/FoodConsumptionNutrients_en.xls
  5.各国粮食自给率报告:法国最高达329% 日韩垫底.新华网(来源:环球时报). 2008年04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4/11/content_7958662.htm
  6.Self-sufficiency: Cereals.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1
  7.Self-sufficiency: Vegetables.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2
  8.Self-sufficiency: Meat.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3
  9.Self-sufficiency: Fish & seafood.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4
  10.朱希刚.自给与进口: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经济参考报. 2005-03-30. http://www.sannong.gov.cn/njlt/gnwz/200503300587.htm
  11.李水山.我国“三农”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2006年8月9日.
  12.解读中国现代化报告:中美经济现代化差距100年.人民网. 2005年02月19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187542.html
  13.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理事长白人朴在“山东桓台—中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第一县”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6年9月9日. http://www.camn.agri.gov.cn/Html/2006-9-11/2_1846_2006-9-11_2585.html
  14.三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农业网. 2006年6月25日. http://www.chinacrops.org/kjyw/kjxw458.htm

可通过下面网站下载《大国空巢》幻灯片2008-4-10版本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3590503
http://home.ca.astound.net/~maxiangjiang/china_population.ppt
http://www.supportbytoolbar.com/dgkc2008-4-10.pp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