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构建,不能因政治上的成王败寇作定论。中国历代文化的特点是包容性大,但这种长处在当前有被淹没的危险。
现在,人类空前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地球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自大航海以来的500多年内,人类克服宗教、种族、民族、阶级、性别和文化上的歧视和冲突,学会在同一个地球上共同生存。但遗憾的是,全球范围内的文明冲突仍然存在,人间还有屠戮和残杀;还有,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耗用了大量自然资源,森林、矿山、草原、湿地、动物及植物等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人类自身的文化多样性也很危险,不同的语言、信仰、习俗、礼仪也在外力冲击下逐渐变异和消失。
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仍然还有76亿年的寿命;人类已有200万年的历史,亦有漫长的未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还必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下去。我们不能在数代人之内,把地球上所有的自然、文化资源耗尽,把荒漠留给后人。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人类的合理进化(法国思想家德日进TeilharddeChardin语,科学发展观说法类之),应该成为21世纪的重要议题。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历史悠久,文化的内部有很大差异,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甚至比欧洲还大:一个东北人去广东,另一个西北人在上海,很难懂得当地的方言,比一个柏林人在巴黎更感窘迫。中国是一个天生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ebynature)社会,这几乎是举世公认的。
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古今中外,一个简单、重要的方法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和其它东亚民族都曾经是多神教(Polytheism)和泛神论(Pantheism)占主导地位的国度。多神教有很多的缺点和弱点,但有一个比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及伊斯兰教等一神论(Monotheism)宗教更强的优点---中国人的宗教观念较随意,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意外地使文化态度比较宽容,易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章太炎(1869-1936)、梁启超(1873-1929)、鲁迅(1881-1936)、胡适之(1891-1962)等近代启蒙思想家都感叹,中国人的宗教感不及基督徒强烈,但庆幸历史上因此没有欧洲那样狂热的宗教战争。中国历史上很少发生像塔利班炸毁世贸般的事件,百姓较少因为信仰不同,去拆除别人信奉的庙宇。民众间宽容的生活态度,是数千年的文化多样性得以长期延续的保证。
但专断的权力,是多样性的天敌。在3教中,儒教是官方哲学,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常常压制文化多样性。事实上,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间学说。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这就是今天仍在称道的王道(SoftPower),而非霸道(HardPower),可提炼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但秦汉以后,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Hierarchy),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UnifiedEmpire)。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等级森严的和谐社会,自然受到五四以来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摒弃,情景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伏尔泰、孟德斯鸠批判专制主义基本一样。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唐代以后,有儒、道、佛3教并立。当儒家愈来愈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个人学说。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及章太炎等,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因此,今天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要重视文化多样性,坦率地承认民间精神和个体思想的重要性,需要重视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和基督宗教的地位。
中国传统是诸子百家,不只儒家一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文化多样性更有利。令人欣喜的是,愈来愈多学者摒弃居高临下的儒家偏见,用人类学、社会学及文化学的方法客观研究中国社会,重视民间和基层文化制度,审慎地对待文化多样性,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国家意识形态改造地方传统,扼杀文化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01,巴黎)第一条说,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个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中国曾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以汉字为例,在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和当代中文之间一脉相传。以祭祖为例,宗教礼仪从夏、商、周3代以来不绝如缕。以《史记》为例,历史记载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来年复一年地不断书写。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和中国等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的文化延续性是最好的。
但近代以来,中国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上海有石库门、北京有4合院、广东有围村、陕西有窑洞、客家人住土楼、江南人住水乡,它们都按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建造的,有相当的合理性。最近数十年,由于现代化的压力,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从深圳到哈尔滨,从上海到西安,常常按同一张图纸建造。现在想要看到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偏僻地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着这些古董。
语言的多样性方面,以上海为例,居民来自全中国、全世界,曾有丰富的语言多样性。历史上,国语、英语、法语,及江苏、浙江、广东等各地方言和上海的本地话同时流行。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上海为现代中国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还有中、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
现在,上海重新成为一个移民的城市,2300万人口,一半是新移民。但压倒性的普通话既掩盖了语言多样性,也抑制了市民们的母语意识,更损害的文化发展。多年来,上海文艺演出的衰退,和此类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密切相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不加节制地乱用这种动力,导致发展性的破坏,就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灾难。
宪法规定了56个民族的合法地位,民族多样性具有宪法上的合法性;960万平方公里内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曾酝酿众多的地域差异,仍保有地区多样性;丰富的历史传统培育出众多审美趣味,我们有艺术上的朝代多样性;还有,宽容的宗教精神,基本上保持了儒、道、佛、回、耶等宗教之间的并列和谐关系,我们有宗教多样性。
这一系列的文化多样性,正遭受空前的冲击,官员把文化多样性看作是政绩的包袱。事实上,文化多样性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不是现代化建设的负担。相反,它是未来文化的创新之源。正是在创新的意义上,我们要为子子孙孙们保留自己的文化多样性。
近百年来,最早意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并不是中国人。在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方面,法国为中国,也为全世界提供了重要榜样。
法兰西是一个文明悠久的民族,也是在经历18、19世纪现代化以后,最早意识到需要保存文化多样性的民族。现在到法国和欧洲旅行的人们,都会发现他们在处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方面有独到之处,比美国、加拿大、澳洲及日本等现代化国家做得都好。好看的巴黎建筑、好吃的乡间饮食,还有像萨特、福柯这样富有原创活力的思想,都是人类无可替代的珍品。人们公认,法国更多地保留了建筑、文学、艺术、语言、习俗、饮食和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多样性。在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法国的经验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第一条所述。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就像法国的文化多样性一样,无疑也能对人类文化做出自己愈来愈多的贡献。
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是多,不是一。也就是说,中国呈现给世界的,是它丰富多采的文化,而不是僵硬单一的民族性、独特性。如上所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地区、民族、传统和信仰上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国际交往中,只在国家层面谈文化多样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文化多样性,是民间的、具体的、生动的、亲善的、维护人性的和尊重人权的,而不应该是强硬,不可通融和与别的民族文化尖锐对立的。
我们的时代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日益增多的跨国交往,导致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为保持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我们又要求地方化(Localization)。有些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们设想结合这两个特征,主张用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的模式建立未来社会,即在保留各自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拥戴一个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观。一个人首先从属于他自己的地方文化,其次他要和他人一起建设一种全球文化。这样的理想国,令人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话:我不是一个雅典的,或是希腊的,而是世界的公民(Iamacitizen,notofaAthens,orGreece,butoftheWorld.)。
我们是全球公民,承认有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观,人权、人的尊严,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世价值。我们还是多元文化主义者,主张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让这个世界继续保持丰富多彩。只是,在21世纪,我们不再是民族主义者,我们不能为了民族利益,去毁坏普世价值,伤害多元文化,更不能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牺牲他人和个人。中国人民的朋友、曾经发现了北京猿人的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说:民族的时代过去了,如果我们还要生存,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摆脱我们古老的偏见,共建这个地球。(Theageofnationsispast, thetaskbeforeusnow,ifwearetosurviveistoshake off our ancient prejudices,andbuildtheearth.)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愈来愈意识到地球是一个整体。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是手拉手(HandinHand),今年的北京奥运会口号则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拆除种族、宗教、民族、国家的樊篱,建设一个共有的人类家园,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强烈意识。
孔子、老子、庄子很早就意识到一个统一完整世界的存在,他们称之为天下(UnderHeaven);庄子《天下篇》有云:完美的世界,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老子《道德经》有云:以道笠天下、以天下观天下。孔子用来授课的教科书《礼记-礼运-大同》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国古代不常用地球的概念,一般就以天下来称呼人类居住的世界;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希腊哲学家一样,都试图以道贯穿天下,保全天地万物,造福百姓。
清代重要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国并不是最重要的,天下才是最重要的。他在《日知录》中指出,亡国,不过就是易姓改号,改朝换代而已;亡天下就不同了,人类社会败亡的时候,人将相食。正是害怕人类社会的败亡,顾炎武提出了每个中国读书人都知道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类普世价值的存亡,与每个个人的职责息息相关。
人类不做自我节制,借助各种集权力量,令消费欲望疯狂发展,靠耗费大量资源,抹杀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来发展经济,总有一天就会导致可怕的结果:地球变暖、文化单一、传统消失、物种灭绝,经济同质化、政体集权化,使地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全面板结,陷入窒息。
人类不会允许如此糟糕的情况发生,顾炎武的感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响起。人类是智慧动物,人类还很年轻,人类已经团结。共同的危机感,共享的价值观,一定能使世界各民族联合起来,为我们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事业而努力。
地球上的全球公民要团结起来,用对话、协商、教育和示范的方式,节约自然资源、减少文明冲突、维护生物和文化多样性。那个时候,我们就能慢慢治愈地球上的种种病灶,道法自然,天下归仁,变成了德日进神父那样的乐观主义者。
作者:东方信邦 来源:作者
文化的构建,不能因政治上的成王败寇作定论。中国历代文化的特点是包容性大,但这种长处在当前有被淹没的危险。
现在,人类空前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地球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自大航海以来的500多年内,人类克服宗教、种族、民族、阶级、性别和文化上的歧视和冲突,学会在同一个地球上共同生存。但遗憾的是,全球范围内的文明冲突仍然存在,人间还有屠戮和残杀;还有,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耗用了大量自然资源,森林、矿山、草原、湿地、动物及植物等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人类自身的文化多样性也很危险,不同的语言、信仰、习俗、礼仪也在外力冲击下逐渐变异和消失。
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仍然还有76亿年的寿命;人类已有200万年的历史,亦有漫长的未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还必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下去。我们不能在数代人之内,把地球上所有的自然、文化资源耗尽,把荒漠留给后人。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人类的合理进化(法国思想家德日进TeilharddeChardin语,科学发展观说法类之),应该成为21世纪的重要议题。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历史悠久,文化的内部有很大差异,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甚至比欧洲还大:一个东北人去广东,另一个西北人在上海,很难懂得当地的方言,比一个柏林人在巴黎更感窘迫。中国是一个天生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ebynature)社会,这几乎是举世公认的。
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古今中外,一个简单、重要的方法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和其它东亚民族都曾经是多神教(Polytheism)和泛神论(Pantheism)占主导地位的国度。多神教有很多的缺点和弱点,但有一个比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及伊斯兰教等一神论(Monotheism)宗教更强的优点---中国人的宗教观念较随意,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意外地使文化态度比较宽容,易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章太炎(1869-1936)、梁启超(1873-1929)、鲁迅(1881-1936)、胡适之(1891-1962)等近代启蒙思想家都感叹,中国人的宗教感不及基督徒强烈,但庆幸历史上因此没有欧洲那样狂热的宗教战争。中国历史上很少发生像塔利班炸毁世贸般的事件,百姓较少因为信仰不同,去拆除别人信奉的庙宇。民众间宽容的生活态度,是数千年的文化多样性得以长期延续的保证。
但专断的权力,是多样性的天敌。在3教中,儒教是官方哲学,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常常压制文化多样性。事实上,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间学说。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这就是今天仍在称道的王道(SoftPower),而非霸道(HardPower),可提炼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但秦汉以后,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Hierarchy),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UnifiedEmpire)。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等级森严的和谐社会,自然受到五四以来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摒弃,情景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伏尔泰、孟德斯鸠批判专制主义基本一样。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唐代以后,有儒、道、佛3教并立。当儒家愈来愈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个人学说。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及章太炎等,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因此,今天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要重视文化多样性,坦率地承认民间精神和个体思想的重要性,需要重视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和基督宗教的地位。
中国传统是诸子百家,不只儒家一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文化多样性更有利。令人欣喜的是,愈来愈多学者摒弃居高临下的儒家偏见,用人类学、社会学及文化学的方法客观研究中国社会,重视民间和基层文化制度,审慎地对待文化多样性,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国家意识形态改造地方传统,扼杀文化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01,巴黎)第一条说,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个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中国曾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以汉字为例,在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和当代中文之间一脉相传。以祭祖为例,宗教礼仪从夏、商、周3代以来不绝如缕。以《史记》为例,历史记载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来年复一年地不断书写。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和中国等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的文化延续性是最好的。
但近代以来,中国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上海有石库门、北京有4合院、广东有围村、陕西有窑洞、客家人住土楼、江南人住水乡,它们都按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建造的,有相当的合理性。最近数十年,由于现代化的压力,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从深圳到哈尔滨,从上海到西安,常常按同一张图纸建造。现在想要看到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偏僻地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着这些古董。
语言的多样性方面,以上海为例,居民来自全中国、全世界,曾有丰富的语言多样性。历史上,国语、英语、法语,及江苏、浙江、广东等各地方言和上海的本地话同时流行。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上海为现代中国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还有中、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
现在,上海重新成为一个移民的城市,2300万人口,一半是新移民。但压倒性的普通话既掩盖了语言多样性,也抑制了市民们的母语意识,更损害的文化发展。多年来,上海文艺演出的衰退,和此类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密切相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不加节制地乱用这种动力,导致发展性的破坏,就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灾难。
宪法规定了56个民族的合法地位,民族多样性具有宪法上的合法性;960万平方公里内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曾酝酿众多的地域差异,仍保有地区多样性;丰富的历史传统培育出众多审美趣味,我们有艺术上的朝代多样性;还有,宽容的宗教精神,基本上保持了儒、道、佛、回、耶等宗教之间的并列和谐关系,我们有宗教多样性。
这一系列的文化多样性,正遭受空前的冲击,官员把文化多样性看作是政绩的包袱。事实上,文化多样性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不是现代化建设的负担。相反,它是未来文化的创新之源。正是在创新的意义上,我们要为子子孙孙们保留自己的文化多样性。
近百年来,最早意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并不是中国人。在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方面,法国为中国,也为全世界提供了重要榜样。
法兰西是一个文明悠久的民族,也是在经历18、19世纪现代化以后,最早意识到需要保存文化多样性的民族。现在到法国和欧洲旅行的人们,都会发现他们在处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方面有独到之处,比美国、加拿大、澳洲及日本等现代化国家做得都好。好看的巴黎建筑、好吃的乡间饮食,还有像萨特、福柯这样富有原创活力的思想,都是人类无可替代的珍品。人们公认,法国更多地保留了建筑、文学、艺术、语言、习俗、饮食和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多样性。在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法国的经验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第一条所述。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就像法国的文化多样性一样,无疑也能对人类文化做出自己愈来愈多的贡献。
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是多,不是一。也就是说,中国呈现给世界的,是它丰富多采的文化,而不是僵硬单一的民族性、独特性。如上所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地区、民族、传统和信仰上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国际交往中,只在国家层面谈文化多样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文化多样性,是民间的、具体的、生动的、亲善的、维护人性的和尊重人权的,而不应该是强硬,不可通融和与别的民族文化尖锐对立的。
我们的时代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日益增多的跨国交往,导致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为保持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我们又要求地方化(Localization)。有些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们设想结合这两个特征,主张用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的模式建立未来社会,即在保留各自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拥戴一个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观。一个人首先从属于他自己的地方文化,其次他要和他人一起建设一种全球文化。这样的理想国,令人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话:我不是一个雅典的,或是希腊的,而是世界的公民(Iamacitizen,notofaAthens,orGreece,butoftheWorld.)。
我们是全球公民,承认有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观,人权、人的尊严,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世价值。我们还是多元文化主义者,主张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让这个世界继续保持丰富多彩。只是,在21世纪,我们不再是民族主义者,我们不能为了民族利益,去毁坏普世价值,伤害多元文化,更不能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牺牲他人和个人。中国人民的朋友、曾经发现了北京猿人的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说:民族的时代过去了,如果我们还要生存,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摆脱我们古老的偏见,共建这个地球。(Theageofnationsispast, thetaskbeforeusnow,ifwearetosurviveistoshake off our ancient prejudices,andbuildtheearth.)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愈来愈意识到地球是一个整体。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是手拉手(HandinHand),今年的北京奥运会口号则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拆除种族、宗教、民族、国家的樊篱,建设一个共有的人类家园,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强烈意识。
孔子、老子、庄子很早就意识到一个统一完整世界的存在,他们称之为天下(UnderHeaven);庄子《天下篇》有云:完美的世界,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老子《道德经》有云:以道笠天下、以天下观天下。孔子用来授课的教科书《礼记-礼运-大同》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国古代不常用地球的概念,一般就以天下来称呼人类居住的世界;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希腊哲学家一样,都试图以道贯穿天下,保全天地万物,造福百姓。
清代重要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国并不是最重要的,天下才是最重要的。他在《日知录》中指出,亡国,不过就是易姓改号,改朝换代而已;亡天下就不同了,人类社会败亡的时候,人将相食。正是害怕人类社会的败亡,顾炎武提出了每个中国读书人都知道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类普世价值的存亡,与每个个人的职责息息相关。
人类不做自我节制,借助各种集权力量,令消费欲望疯狂发展,靠耗费大量资源,抹杀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来发展经济,总有一天就会导致可怕的结果:地球变暖、文化单一、传统消失、物种灭绝,经济同质化、政体集权化,使地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全面板结,陷入窒息。
人类不会允许如此糟糕的情况发生,顾炎武的感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响起。人类是智慧动物,人类还很年轻,人类已经团结。共同的危机感,共享的价值观,一定能使世界各民族联合起来,为我们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事业而努力。
地球上的全球公民要团结起来,用对话、协商、教育和示范的方式,节约自然资源、减少文明冲突、维护生物和文化多样性。那个时候,我们就能慢慢治愈地球上的种种病灶,道法自然,天下归仁,变成了德日进神父那样的乐观主义者。
作者:东方信邦 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