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买“那个年代”
1营3连 荒缘 北京知青
儿时听老人们忆旧,“那个年代”常不离口,要么是“万恶的旧社会”,要么是“大跃进那会儿”,而如今轮到我们来扯“那个年代”了。我们真心把自己的“那个年代”当回事儿,歌曲《小芳》中一句“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唱响了我们知青的“年代”之曲。那里流淌着我们无数的故事,成为我们的资本、财富。总之,有“那个年代”垫底,今后年代的事儿也不在话下。
有一条调侃的短信大意说: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那个年代,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肉是不注水的,孩子是知道父亲的……。总之,提起过去,人们回忆起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纯真、质朴的感情,生活是漫不经意、没有压力的。工作是分配的,不需到处去推销自己;调动也是“组织上决定”的。我从牧羊班调到养猪班,又去养奶牛,都是领导头脑一热,总之“不要问为什么”,谁也不比谁挣得多。
——那个年代,我们这样度过。大把的业余时间,没有人忙着“充电”学习,而是用纸牌算命,期待未来天上为自己掉馅饼。花季年华,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能不能回城?能不能找份轻松的工作?能不能娶个漂亮姑娘?能不能嫁个好丈夫?充满了憧憬和期待。纸牌被摸得毛了边,结论却越来越矛盾。比如算算未来丈夫的几项“指标”:身体如何?长相如何?有没有钱?等等。这次算,某项指标是十分,下次没准儿就是一分。如今到了人生划句号的年龄,一切都有了结论,当年算得准不准,只付诸一笑了。
我们的旋律的确与今天的流行格格不入。《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走在大路上》……唱起来那么豪迈,却常被年轻人讥讽为“车轮般的旋律”,既土又没情趣。每当晚上停电一片黑暗时,全宿舍的大合唱此起彼伏,我们以为,那才是最有情趣的生活,哪里知道还会有今天的迪厅?
——那个年代的我们,用上海话说真是“憨大”,就愿听报哪儿失火了。不管正在忙什么,跳起来就往火场跑,并且专往火堆中钻,真如同歌中所唱:“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没有想过“给多少劳务费?”“烧伤了怎样见父母?”以致有人被烧死,有人被烧残,直至遗恨终身时,才明白什么叫“憨大”。我也曾经历过数次救火。有一次营部修理厂失火,因水源有限,我硬是跳下一个满是积水的菜窖,用盆舀积水往上递。在那不能沾冷水的日了里,我的两脚却长时间站在冰冷刺骨的泥水中,从此落下严重的妇科病,被病痛折磨了几十年,直到前不久动了一场大手术。但比起伤残知青们的遭遇,我的遗恨算是太小太小。
有的知青手冻成了“馒头”,还在拼命抡镐;有人腰累出了病,还要争挑重担。当年,我们总以贪图安逸为耻,对于时下的休闲时代,却总是跟不上趟的一代。
——那个年代,我们留下过遗憾。那是一个不提倡思考的年代,只知无条件服从。我们有过无知,有过冲动,有过对别人无法弥补的伤害。“敢批判,敢斗争”、“集中火力打黑帮”,让我们曾以无礼为荣。我常给儿子讲起当年一窝小鸟的故事:我在放猪的路上,一只大鹌鹑惊飞了,留下一窝小雏在草里的小窝中张着小嘴。我端出这窝小鸟,想把它们当作猪的一顿美食,被我们班的王师傅严厉地制止了。我生气地把这窝小鸟扔上了房顶。儿子听到这里,惊叹着说:“你们经过多么可怕的洗脑啊!”无疑,那窝小鸟将会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当时愤怒批判过的人,今天在我们重返连里时,特地赶来看望我们,让我们无地自容。无知造成的伤害,也令我们忏悔终身。
那时,“抓革命,促生产”就是一切,谁在私下谈情说爱,那将会被狠狠地唾弃、批判。一位在团部工作的战友,忽然下放到我们连队,其“罪名”就是谈恋爱。男女之间,只能有纯洁的同志友谊,至于爱情的苗头,必须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压抑个性,只讲革命,以为那才是“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那个年代,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我们不学知识,理想只是当个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以至于恢复高考时,方恨这补课来得太晚。
——那个年代,我们习惯了盲从、压抑个性,只注重别人的评价,不注重自身的感受。在当今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显得那么落伍,不知道自己的个性在哪里,只知道一家老小等着我们,让他人活得愉快才是自己的愉快。
——我们不懂潇洒,舍不得消费,习惯了一分钱掰成八瓣花的日子。偶尔出行一次,火车上只吃自带的馒头、黄瓜。常被年轻人笑称“土得掉渣”。我们习惯了守旧,不肯向电脑、网络迈进一步,觉得它既费事又不好玩。
我们只死守传统的理财方式,银行门口排着的长龙,几乎都是满脸布满皱纹的我们。买国债、为一次次加息去倒腾存款。
但“那个年代”并非一无是处。
那个年代,让我们一见如故,终生回味。无论在喧嚣的闹市,还是在寂静的乡野,只要遇到皱纹水平相当者,一句“同龄人吧?”会马上拉近彼此的距离。相同的经历、相似的秉性,让我们一见如故。
我们懂得感恩,虽没受过什么感恩教育,却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受人一点恩惠,会牢记在心,逢人必讲,以致给人以絮叨之感。
我们懂得容忍。虽被社会边缘化了,却没向世人疯狂发泄,只是知足常乐。跳楼、滋事类负面新闻,一般不会与兵团战友有关,我们善于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无奈中保持平和。
我们懂得负责,尽可能少地给别人添麻烦。在人家里做客,总不忘少给人家留下垃圾。
今天,我们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无人有兴趣再去发现我们身上的美德。但我们仍有梦想: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抢救的对象”。文史资料征集部门会来抢救我们的“那个年代”。他们已在抢救活着的长征史、抗战史、“五七干校”史……
请相信,作为“知青史”载体的我们,也会被列为抢救对象的。我们要说,“那个年代”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