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探访塞外蔚州风光名胜者,大多会涉足古道奇峡飞狐峪。
飞狐峪属太行八陉之一,位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巍巍太行山脉的最东北端,恰在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交界处,又正好在太行山山脉最高峰小五台山脚下,是穿越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的一条古通道。这一带山势高达2000米,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到2500米之间。这道崎岖蜿蜒的谷峪,最宽处只有七八十米到百十来米,最窄处仅1米左右,仅可错过一辆牛马骡驮。在没有汽车、火车等机动运输工具的时代,飞狐峪一直是通往山西高原及蒙古大草原的重要孔道,历史上提起飞狐峪一直赫赫有名。
由蔚县县城向南15公里,便到了飞狐口。由此南行,便进入四十里大峡谷。大峡谷两旁奇峰陡起,怪崖悬空,光怪陆离的山势望之触目惊心。明崇祯时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的《飞狐口记》,形容飞狐口的山势如“千夫拔剑,露立星攒”,山路“回首万变”,如“珠曲蚁穿”,高处“有如天门”,深处“令人旋踵转足”。清代吴蘖昌《北口峪》游记中称,这里的山有似古铁割出来的峰岭,“疑神疑鬼,为人力当不受”,极有鬼斧神工的势派。
初入峡谷时,谷宽涧浅,如在盛夏时节,阳光普照,满山滴翠,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不管你心中有千种烦恼、万种忧愁,都将洗荡一空,你的身心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在大自然壮美温馨的怀抱里。可是,再往前行,只见峰峦闭锁,两壁怪石交错,明媚的阳光已不复存在,只觉冷风习习、阴森逼人,抬头只见一线天,乱云飞渡,令人目眩。顺山路而进,时而陡壁迎面,山穷水尽;时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有洞天。当地百姓讲,四十里飞狐七十二道弯,弯弯有洞天美景,处处含胜景奇观。沿峡谷一路前行,你会看到“一炷香”、“双箭孔”、“三仙思月”、“四将守门”、“五狗望月”、“六郎桩”、“七女峰”、“八仙洞”等奇峰异石,每一处奇观都会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四十里飞狐四十里景,迷宫奇物天作成。它以山峰怪异称奇,以深幽凶险称奇,自古多少兵家因此处山凶地险而争战驻守,多少文人墨客对奇景叹妙称奇留下诗篇。如今,这里公路通达,车行顺畅,更成为旅游观光、寻觅历史遗迹的绝好去处。
最早的记载在《后汉书·王霸传》里:“建武十三年?穴公元37年?雪……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这段长城起于北京居庸关下口带,经涿鹿东灵山、孔涧、李家堡北,登西灵山长城岭,向西南沿太行山小五台山经飞狐峪口至西庄头达山西境内。整条长城保存较好段位于张家窑一带,长100多米,高
飞狐峪,仅听名字也能想像出它的险要。《辽史·地理志》载:“相传有狐于岭,食五粒松子,遂成飞狐,故此处地名飞狐口”。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我们顺盘山公路蜿蜒而行,山石耸立,斧劈刀断一般,四十里飞狐峪几乎步步都有看点,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造就的怪石异峰。“一炷香”孤立而出,传说中杨六郎为争国土箭射山峰留下的“箭眼”依稀可见。明崇祯时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在《飞狐口记》中称“千夫拔剑,露立星攒”、“有如天门”、“回合万变”。清人吴蘖昌在《北口峪》中称其山峰造化神奇,“疑神疑鬼,为人力当不受”。飞狐峪最宽处只有七八十米,最窄处仅
飞狐峪又称北口峪,俗称四十里黑风洞,为“太行八陉”之一。这条被现在人称为京西绿色大峡谷的飞狐峪,在古代却是两军厮杀的战场。据说,刘邦曾在此大败项羽;三国时,曹操派儿子曹彰在此大战乌桓;明朝三次北京保卫战之一就是因飞狐口失守而导致的。近代飞狐峪仍是战略要地,北口村的老八路李德宽,为我们讲述了一场发生在飞狐口的抗日战争“明铺之役”:1938年我八路军120师359团、711团在飞狐峪伏击日军,炸毁敌车32辆,打死打伤日军200多名,击毙日军中队长田原,大大打击了日寇的气焰,致使八年抗战期间日军未敢再踏进飞狐峪。
历史的烟云渐渐淡去,这条大峡谷现已成为生态旅游的绿色通道了。有位老作家重访飞狐峪时发出了“龙马精神”的感慨,是啊,飞狐峪早已把自己纳入现代化发展的队伍中来了。在飞狐峪风景开发区,我们看到了风景规划开发图,当地准备投资数千万元,把这个自然形成的古代军事关隘建设成旅游胜地。
飞狐峪旅游开发景区的另一个主打品牌就是有“空中百花甸”、“空中草原”之称的西甸子梁风景区。海拔
飞狐峪山峰上的长城已了无痕迹,依稀远去的长城和号角声声只能在记忆中留存,而眼前的人欢马叫才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太平盛世。看着飞狐峪风景开发区附近老百姓的笑脸,我分明觉出那条保卫安宁与和平的长城就筑在他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