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這四本家庭系列的原著者是頗具傳奇色彩的美國知名心理輔導專家及公共電視主持人—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者在一九三三年出生於德州的一個酗酒家庭,年幼時遭父親遺棄後曾一度迷失而產生偏差行為。雖曾進入修會立志傳教,卻因毒癮發作而被強制勒戒。在經歷漫長且艱辛的復健過程後,終於浪子回頭。他擔任過顧問、神學家、演說家及諮商專家,並主持心理工作坊,和成立多媒體的「自助治療」推廣中心,且大量出版叢書及錄影帶,透過大眾傳媒現身說法,與讀者和觀眾討論及分享家庭、自我、情感、生活以及戒癮等心理層面的議題。並以他個人親身的經驗來印證家庭理論以及「人會受傷但亦會康復」的信念。 譯者簡介:
前言 「家」,誰不渴望有個溫馨幸福的家庭?誰不盼望擁有父母的關愛與家人的扶持?可是十多年來就在這小小的輔導室裡,我一遍又一遍地聽到案主(學生)愁眉不展地訴說著成長的苦澀。每一個故事表面上是子女幾許的委曲與無奈,背後裡卻藏著父母深深的期許與關愛。這些來自家庭的壓力的確造成家人莫大的心理困擾。許多民間輔導機構近年來在統計個案時也發現以「家庭問題」位居第一位。難怪研究家庭制度的學者們高呼:「家庭已經成為一個問題!」 近年來由於社會迅速變遷,家庭結構改變甚大,家庭運作也往往失去功能,家,是永遠的「歸鄉」,但對有些人而言,卻是永遠回不去的地方,有些家庭已經成了令人心碎的地方。世界上約有兩百萬兒童無家可歸,有些家庭中充滿了暴力與傷害。有史以來從未有如此多的離婚與再婚家庭,甚至有些人悲觀地懷疑,難道連家庭都快瀕臨絕種了嗎?雖然有關家庭的負面問題如排山倒海地湧現,但許多有心人士也正處心積慮地尋求解決之道。 這學期研究所「家庭福利服務」課程中指定學生們閱讀了幾本書,在此想介紹美國約翰‧布雷蕭「家庭系列」(On the Family)中的四本暢銷書。讓讀者明瞭「家」並非絕對安全的避風港,不健全的家也是會傷人的。許多家庭卻存在著不為人知的隱憂與秘密,但如果能夠深索這些根源,回歸內在自我,才能自我療傷,重獲新生,尋回自己,創造真愛。 書 名: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The Family-A Revolutionary Way of Self-Discovery) 從書名就可以立刻明白本書的主旨並非歌頌家庭的溫馨與和樂,而是在闡述家庭可能帶給人們的羞辱與傷害。到底每一個人在成長的路上,在自己的家中何以會受傷?又會受到什麼傷害?本書強調當一個家庭失去正常功能,尤其是父母不能勝任親職時,家庭就會成為傷人的地方。這些傷害並非指肉體上被鞭笞的疤痕,而是家庭裡的不良互動,對家人,尤其是對孩童的心理上以及人格上所留下的創傷。書中有許多實例來說明什麼樣的家庭和父母造就什麼樣的孩子,以及驗證不良家庭帶給人們的負面影響。 本書認為家庭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有其結構法則、運作方式及家庭規則。書中強調家庭規則反映出父母的價值與信念,同時也決定了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當此系統中充斥溝通障礙,不當家規、毒性教條、不良互動、猜忌懷疑、指責控制,甚至暴力亂倫以及酗酒毒癮等現象時,這個家就成了一個封閉的系統,也就是所謂不健全的家庭。如此病態的家庭中,家人關係緊張、界限混淆、功能失調。孩子容易產生無助、憤怒、挫折、退縮、叛逆等扭曲心態與偏差行為,而成為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且這些不良的影響會延續至下一代,甚至惡性循環,代代相傳。 因此,著者鼓勵家人重視有效溝通,彼此坦誠回饋,家人精誠合作,卻又能獨立自主。本書最後提出康復的三個階段—重振意志、尋回自我、返璞歸真。期望透過「十二步驟」的復原計劃,使那些不幸為家庭所傷、父母所害,而生活在陰暗面的人們能夠靈魂覺醒,自我覺察,從最深的痛苦和最大的軟弱中跳脫出來,化怨憤為寬恕,化黑暗為光明,而能真正勇敢地面對一個完整、嶄新的自我。 書 名:家庭祕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Family Secrets-What you don't know can Hurt you) 每個人心中都有些許難以啟齒的隱私,每個家庭也可能有些深藏不露的秘密。誠如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llsky)所言:「有些事我們只想保留給自己,不告訴他人,還有些事,連我們自己都害怕知道。」這些祕密可能涉及家庭或家人的名譽、身世、身體、財產、成敗、死亡、性及親密關係等。這些黑暗祕密甚至在代間相傳,限制了人的心靈自由,也阻礙人的成熟發展。在家庭中,祕密持有人的多寡以及質量都深具意義。本書仔細分析形成家庭祕密的原因,及其不知不覺中對家人的影響,進而探討家庭祕密的價值以及必須承擔的風險。這個探索的過程就像一趟心靈之旅,會帶給個人及家庭相當的衝擊,不過終將掙脫黑暗祕密的牢籠,找回心靈成長的新方向。 書中將家庭祕密分為:建設性(健康的)和破壞性(不健康的)兩大類。前者具有功能性、保護性、啟發性與親密感;而後者則具有羞恥感、退化性、封閉性及疏離感。這種黑暗的毒性祕密會使人孤立、緊張、痛苦,無法信任和寬恕別人,同時也會限制自由與思考,僵化角色與分裂家庭。每個人都彷彿戴著一個虛偽的「假面具」,藉著謊言與欺騙來隱藏真實,如此導至混亂與困惑,也阻礙了真正的親密關係。 那麼想解開心中困惑,打開家庭祕密要怎麼做?從那裡開始?這趟心靈探源之旅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回歸家庭,「離家是回家的起點。」要穿過黑森林,展開尋根之旅,就得先了解自己出生和成長過程中如何受到家庭歷史的影響。著者乃以繪製「家系圖」(Genogram)開始,蒐集父系和母系三代的所有家族的祖譜和資料,來提供一個寬廣的參考依據以及一個全新的角度和解釋。此外,本書還建議利用「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做為檢視自我的工具,透過自我坦露與他人回饋而充分了解自我的多面向:公眾我、隱私我、盲目我和潛在我。探索祕密的過程如同剝洋荵一般痛苦,有時如果無法完全破解時,則該停止罷手而保有它的神秘性。在這段回憶及追索的過程中最好透過團體動力與成長工作坊,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下去修正及建構真正的自我。在探索家庭秘密的過程後,讀者會發現家庭所帶給自己的不是只有傷害,意外地還有家庭較美好的一面,如愛、寬恕、快樂……。承認了家的不完美,卻也看見了家真實的存在,歡迎回家! 書 名:回歸內在—與你的內在小孩對話(Homecoming:Reclaiming and Championing your Inner Child) 在前面兩本書中,著者讓讀者已深深了解到自己曾經受到家庭的傷害。而本書則進一步要尋回那個體鱗傷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然後由成年的你帶領內在小孩為自己做「自我療傷」。好好照顧現今仍存在自己內在中的那個小孩,協助個體從痛苦的深淵中爬出。「找出內在小孩」是跨越問題的一大步。每一個人都值得接觸自己內心那位脆弱、真實且具創意的小孩,並親自引領他長大。 首先要反觀內省當初是如何失去赤子之心的?童年的傷害使孩子身心發展受阻,而這樣的小孩也將污染(contaminate)到這個孩子長大後的成人行為。著者還以污染的十一個英文字母拆開來說明孩子的思想上、情緒上、行為上,所受的種種傷害與不良影響。其次書中提出矯正性的作法,必須要做「原痛處理」(Original Pain Work),重新回溯自己的成長史,尋回嬰幼兒、學齡時期以及青春期的自己。重新體會從孩童時就一直設法逃避的那些痛苦、悲傷、羞愧與憤怒。一旦了解了自己內在小孩的受傷程度後,就得設法為自己做些補救工作才有建設性的意義。著者建議讀者可以採行內省、冥想、肌肉放鬆……來修復內心。不妨給自己內在小孩寫封信,和他好好深度懇談,他會感受到這番由你這位溫和、有耐心,且富經驗與智慧的成年大人所傾吐的真心話。 如今已成年的大人可以滋養自己受傷的內在小孩,保護並支持他,給他新能量,給他合理的管教、明確的行事規則,矯正訓練他、照顧疼惜他、鼓勵增強他,使內在小孩可以再度成長茁壯,走出創傷的幽谷,撫平昔日的悲痛。重尋受傷內在小孩的歷程,實在就是一個寬恕與重生的過程。唯有如此,人才能完整地悅納自己,找回真正的自我,進而解放自己、愛惜自己。 書 名:你真的懂得愛嗎?—創造真愛手冊(Creating Love) 從上述三本書中讀者已深深體驗「家庭會傷人」,也了解「家庭祕密」的黑暗面,更明白「回歸內在」小孩是學習如何去愛的開始。而本書則從「愛」的觀點出發,並對人類不同的愛作全方位的切入與剖析。許多人從小成長過程中遭受到不適切且有條件的愛,而終其一生留下烙印。這種不當的、殘缺的愛,著者統稱為「愛的迷惑」,因此要設法「除魅解惑」,最終才能「創造真愛」,而重新愛自己,進而愛他人。因此這本書可以說是「重塑人生」的工具書。 所謂愛的迷惑(mystification)可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毒性的羞辱」,其次是「深度恍惚」,也就是產生退化、健忘、幻覺與知覺扭曲等心理防衛機能的現象。再來就是「羞恥場景」,包括早年的身體、能力和關係的羞辱經驗。最後則對任何事都感到「混淆困惑」。本書中將愛分成七個層次:情色、慾望、情感、自由意志、親情孝道、夫妻/朋友/自己之愛,以及統合的愛(此乃心靈之愛的最高層次,是種像神般毫無條件的愛。)又把愛分成六種類:對神(宗教)、對自己、對朋友、對配偶、對親子,以及對工作。著者分析「愛的幻滅與真實、困惑與突破、想像與現實、卑微與信心、醜陋與美麗、哀愁與喜樂」。對現代人渴求真愛的空虛心靈而言,本書真是一帖心靈雞湯。 當然書中一定會教導讀者努力去除迷惑,打破舊模式,不妨運用下列方法,如閱讀治療,參加講座與工作坊、接受個別或團體治療、加強宗教信仰、使自己從說明、啟發、分享、幫助中深刻體驗感受,而終能覺醒過來,真正地「自由」了,可以自己當家了!如此個人終究才能自覺、自救、自愛與自主了。 結語: 這四本有關家庭的書中,著者引述了大量的當代心理學及諮商輔導理論,尤其是「精神分析」理論,強調個人早年成長經驗對日後人格形成的影響,以及「家族治療」理論,以家庭系統觀來闡述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及家人之間的互動。因此細心的讀者可以認識許多心理學家,也可以獲得很多心理學的知識。當然如果讀者原本就有相當程度的心理學基礎,閱讀時更會因為遇到熟悉的心理學大師而驚喜雀躍,收穫良多。約翰‧布雷蕭在書中以溫和、誠摰、尊重的語調邀請讀者進入內在心理世界,並佐以生動的案例,實際的演練,逐步帶領讀者做心靈的探索。不過這四本書可不是可以輕鬆閱讀的,因為讀者得用心去讀,隨著書中的引導來探索自己的內在與過往,也往往容易勾起個人傷痛、困惑、憤怒、怨恨、與悲哀等複雜的情緒。然而當讀完這一系列「家庭」的四本書後,相信讀者已經能夠走出過去的陰霾,而且有能力開放自己、真愛自己。 廿多年前加拿大學者(Michael Novak)在他探討家庭的名著中描述:「家是過往歲月的主體、今日種種的泉源、未來前景的根基。」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在家中能夠用心去經營與維繫,「家」仍然能夠恢復生機、展現功能、創造幸福。「家」終究能夠成為遊子永遠的「歸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