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巍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北距大理市下关55公里。古为邪龙,又名蒙化。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皮逻阁自称南诏王后始建都城,遗址在今庙街乡古城村南。今县城所在地巍宝镇,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修建,设四门,城方如印,中建星拱楼。明末徐霞客曾游览,记曰:“蒙化城甚整……城中居庐亦甚盛”。其中尤以北城楼更为雄伟。城内街道井然,保持了传统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城内有文庙、关帝庙、文昌宫、文华书院、冰泉庵等觉宫等古代建筑。1994年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杜文秀起义遗址
  位于巍山县永建乡小围埂村东山坡上。此地东靠大山,西临坝子,为一开阔的斜坡地。杜文秀起义后,义军在大、小围埂村一带修筑了防御工事,与清军作长期斗争。当年起义军修建的防御工事,至今尚有残迹留存,在从大围埂到小围埂村东山坡上,断断续续残存一些土围墙。墙厚1.1米,高2-3米不等。上有枪眼,前面有濠沟。此外,东门碉堡残墙尚在。至于村西平地,当年利用一古城遗址再加一部分围埂而成,从西、南、北三方拱卫大小围埂村。围埂残存600余米,高2-4米,厚6-11米。1872年11月大理失陷,大、小围埂一带回民起义军仍坚持斗争,至1873年春节才为清军攻陷。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楼
  位于巍山县城中心。又名星拱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咸丰七年毁,咸丰十年(1860年)杜文秀将领马国忠重建。楼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高11米,楼下为石台基,四面起券洞,街道由此交叉通过,台基高6.3米。楼底层四周设廊。楼上四面悬挂匾额为“瑞霭华峰”、“巍霞拥鹤”、“玉琥瓜浦”、“苍影盘龙”,描写登楼远眺四面风光。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拱辰楼
  在巍山县城,为明蒙化府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原为三重檐城楼,永历四年(1650年)改为二层。现楼重歇山顶,面阔5间28米,进深17米,高16米,建于高8.5米的城廊上,登楼可俯视全城,整体建筑古朴浑厚。楼阁南侧悬“雄魁六诏”匾额,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勤所书,北侧则悬“万里瞻天”匾,乾隆五十年,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书,二匾书法气势磅礴,浑厚有力,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宫
  位于巍山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明代,初设启蒙义学于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增修,改为学古书院。咸丰七年毁于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为学古书院,民国六年(1917年)设四年制蒙化中学于此。文昌宫由大门、牌坊、讲堂、大殿、金甲、魁神等殿及两厢三大院组成,宫内古柏森森,环境幽静。现存建筑以大殿最好,前有月台,四周围以大理石栏杆,正面设大理石雕龙御路。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13.1米, 进深14.1米,高12米。正面檐饰七踩斗拱,通体雕花。整个建筑宏大雄壮,讲堂单檐歇山顶,门窗雕刻细致。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
  位于巍山县城文华书院右面。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由四进三院及两厢组成。大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牌楼,前檐饰如意斗拱,装饰华丽。后殿建于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层檐均饰七踩三昂斗拱,门窗雕工精细,为巍山清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巍宝山古建筑群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山体如一头蹲坐回首的青狮。峰岳起伏,古迹荟萃。在唐代初年为南诏(蒙舍诏)开国国王细奴逻(彝族)耕牧和发迹之地,方圆数十里。现存清代建筑多分布于巍宝山的前山(东面)和后山(西面)。前山有甘露亭、巡山殿(土主庙)、龙潭殿、玉皇阁等9处;斗姥阁位于山巅,从此西下入后山,有三清殿、培鹤楼、长春洞等8处。其中,巡山殿始建于第三代南诏王盛罗皮,后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修,现殿内供奉着身穿着彝族服装的细奴逻塑像;龙潭殿(文昌宫)是巍宝山风景区的中心,寺院宽敞,建筑宏伟,有水池、亭榭、大殿等建筑,在水池上的石拱桥侧壁上,有清人绘制的一幅《踏歌舞》,形象反映了当时彝族传统歌--踏歌的盛况。山上诸景,各具特色,是滇西著名的道观胜地。198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巡山殿
  又名巡山土主庙。位于巍宝山的前山,是一座一进两院的殿宇。大殿为明三暗五,歇山顶,正殿上塑南诏始祖细奴逻像,高2米。“土主”,是彝族对祖宗崇拜的一种形式,为本民族或家族的保护神。后人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杜撰细奴逻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并在巍宝山上建立巡山土主庙,祭祀细奴逻。每年农历1月15日,巍宝山附近的彝族群众前来山殿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祭祀完毕燃起篝火,彝族青年男女纵情打歌玩耍,为考察南诏民俗的重要游览点。

龙潭殿
  是巍山的游览中心。它是文昌宫的俗称。文昌宫内有“龙潭”,是当地人民祭龙的场所,清乾隆年间增设道观,而称呼龙潭殿。耸立于天字台上,显得气势雄伟。二殿祀关圣帝君,大殿祀文昌帝君。在大殿与二殿之间由地下泉水汇聚为一池潭,称为“龙潭”。池中建有“文龙亭”,这是一座六角形亭阁,两旁有拱桥相连,池四周镶有雕花础石栏杆。池旁杨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镜,亭影摇曳多姿,环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洒在水池之中,清丽无比,被称为“龙池秋月”。亭子的西面有《白蛇传》中“游西湖”及“彝族踏歌”的壁画。踏歌图面积1.17×1.00,绘有男女41人参杂围成一圈有吹芦笙,弹月琴,吹笛,吸烟等踏地而歌场面。壁画绘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再现了220多年前彝族青年踏歌的习俗。

青霞观
  又名老君殿。是巍宝山的主要道观。根据《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记载,庙宇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年),为一进三院,由山门、二殿及大殿两厢组成。入山门后,层层迭升,二殿为过厅,两侧祀四天君。老君殿为单檐山顶,五开间,面阔22米,进深14米,殿宇巍峨,殿内祀太上老君像,殿上悬挂有“片石含青”的匾额。两厢,东祀财神,过厅塑四天君,西厢立古碑有《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等。院内松柏常青,为巍宝山的重要寺观。

玉皇阁
  在青霞观的左侧,依山就势,层层而上,为一进四院的道观群。从山门进入依次为四帅殿、天师殿、三宫殿、吕祖殿、玉皇阁、依云阁等。殿阁巍峨,飞檐重叠,金碧辉煌。其下是灵宫殿,正好同玉皇阁在一条中轴线上。玉皇阁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8年),祀天、地、水三官、吕洞宾以及财神、灶君诸神构成巍宝山道教宏大神系。玉皇阁后为依云阁,为2层楼阁,建筑精致,四周围有汉白玉栏杆,花木繁茂,环境清幽,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巍宝山庙会期间在这里举行洞经会,古乐悠扬,非常热闹

斗姆阁
  建在巍宝山顶,海拔2568米,祀斗姆而得名。殿阁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斗姆,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其雕塑为3眼、4头、6臂,两旁塑金童、玉女像。入山门拾级而上,层层登高,斗姆阁建在高耸的天字台上,三面峭壁。为单层亭阁,出檐架斗,画栋雕梁,给人有凌空之感。每当人们登上斗阁,只见林海茫茫,云雾缭绕,极目远眺巍山古城,城方如印,瓜江玉带,风景如画。


培鹤楼
  位于斗姆阁后峭壁之下,因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又称为吕祖殿,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一座二层四方楼阁,外面有础石栏杆,一转三方。中央有佛龛,塑吕洞宾坐像在一石山上,仙风透骨,工艺极佳,堪称极品。培鹤楼前为舍真楼,为二层楼阁。

检长春洞
  培鹤楼下面,为长春洞,因殿后有一幽深的古洞而得名。整座寺观由前殿、正殿、两厢和花园等建筑组成。平面建筑按照“八卦”形状排列成八角形。结构严谨,是我国道教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前殿塑雷祖、即闻大师像,称为雷祖殿。正殿为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建筑,塑玉皇,两侧塑起、问二帝,殿宇巍峨、玲珑剔透、工艺颇高。顶上藻井为太极图,内雕双龙,四周绘有群仙夜宴图、三皇图及九龙图等道教壁画。长春洞为巍宝山胜景之一,建筑别致,被称“鹤洞藏春”。

文 庙
  在巍山城西门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庙毁,随即重建。清代咸丰至同治年间,杜文秀大理政权驻蒙化守将李芳园、马国忠等复加扩大。1939年开办中学于此。文庙规模宏大,占地10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前设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大理石匾。院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桥、棂星门石坊、大成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东西二侧有名宦祠、节孝祠、射圃等共13个院落。现存建筑以大成殿及雁塔坊为最好。大成殿,单檐歇山顶,前有月台,围以大理石栏。殿面阔七间,进深15.6米,高11米,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雁塔坊为重檐歇山牌楼式建筑,檐下四面设斗拱,八个翼角飞展。明伦堂有六扇格子门,着意雕镂,为现存工艺价值较高者。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文华书院
  位于巍山县城外东北隅玉皇阁故址。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门、二门、泮池、雁塔坊、奎星阁、藏书楼及两厢等大小九个院落组成,现仅存藏书楼、奎星阁、雁塔坊及部分厢房。奎星阁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下层四周设围廊,上下层檐下都设七踩斗拱。藏书楼建于高台上,面阔五间20米,进深15米,高11米余,重檐歇山顶,翼角出檐甚长,整个建筑气势宏伟。文华书院原存碑十块,为光绪初年筹拨杜文秀起义军“叛产”作书院经费的布告,有一定历史价值。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社学
  在巍山县城北门外,又名育英社学,始建于明末。现存大门、中厅及厢房。先师阁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已被移建于公园内。大门单檐悬山顶牌楼,明间高,次间低,明间设九踩斗拱,次间为七踩斗拱,错落有致。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学
  又名育德书社。位于巍山县城南门内,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大门、过厅、后阁及两厢、花园组成。后阁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除上层擎檐柱为圆柱外,余皆用方柱。明间与次间面阔悬殊不大,使外观匀称,具清初建筑风格。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满铸各种动物及云雷纹饰,为国内所仅有。1977年又清理木椁阝墓一座。1983年公布为祥云县文物保护单位。

肖公祠
  在巍山县城文华书院左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祠坐东向西,由三进二院及花园、水塘、凉亭组成。大门上为戏台,现仅存中厅、大殿及南厢。大殿单檐硬山顶,屋面弧度柔和,檐下饰透雕装饰花纹,活泼流畅。肖公祠为江西公馆所在。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回辉登滇真寺
  位于巍山县西北30余公里永建乡回辉登村,始建于清。寺由叫拜楼、礼拜堂及厢房组成,规模宏大。叫拜楼三重檐攒尖顶亭阁,礼拜殿重檐歇山顶,通面阔30米,进深15米,高11米,可容800余人礼拜。

云净寺
  又名陈家寺。在巍山县大仓乡刘家厂村后山。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始建,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寺坐西向东,依山而建,由建于左右二条中轴线上的殿宇组成。共八院,佛教道教殿宇相杂,都为硬山式建筑。大雄殿建于3米高石台基上,面阔三间,正面檐下枋、梁、雀替等雕刻精细。格扇门裙板上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绘的佛教壁画十六幅,画工精细,形象生动,有一定历史与艺术价值。云净寺三面青山环抱,环境清幽,明末清初有名僧担当、无佳等曾在此住过,寺内现存清碑六块。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天摩崖寺
  在巍山县山龙 山于 图山南。原名天姥崖,云隐寺。明崇祯十二年(1839年)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山门内有古场,曰去隐寺……始知天姥崖即云隐寺。”天摩崖寺初为佛教寺院,后来道教兴盛挤入其中,并与当地彝族崇信的土主信仰混杂在一起,成了佛、道、巫三教合流的庞大宗教建筑群。属佛教的有大雄宝殿、灵官殿、财神殿、阎罗殿、玄阁等;属土主信仰的有土主庙、三公主殿等。对研究南诏的历史特别是宗教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圭峰寺
  又名尖山寺。在巍山县青华乡西窟村,距城约50公里。此地平地奇峰突起,附近有溶洞二个,足可寻幽探胜。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寺分上下两处,上为玉皇阁,下为观音殿,阁重檐歇山顶亭阁,面阔进深皆6米,高7米余,建筑小巧玲珑;观音殿面阔三间,旁有静室一间,建于悬崖边。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寺
  又名范家寺。在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玄珠观左,明永乐年间范祺建。内有范氏宗祠。现存建筑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寺由大门、天王殿、接引殿、大殿、观音殿、范氏宗祠五进四院组成。西面开池塘,架板桥,环池建房为苑,小巧清幽,别具一格。建筑以大殿及观音寺最佳。大殿建于高2米的石台基上,台基二侧升起,与屋面正脊升起相呼应。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四周为围廊,檐下正面及东、西二面以垂柱及花板装饰。观音殿在最高处,单檐歇山顶,斗拱古朴粗壮,似为明代构件装配而成。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玄龙寺
  又名小寺。在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玄珠山上。寺始建于南诏时期,永历十年(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建。寺依玄珠山而建,层台叠阁,气势雄伟。其布局为在南北中轴线上建山门、石坊、四圣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东,有关圣、三皇、吕祖、观音诸殿和弥罗宫、芭蕉楼、碧波室、禅堂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轴线,根据地势,采取由西到东上下三台横列落,内多园林小景。玄龙寺建筑以山门及大殿最佳。山门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样,宽三间,前后檐下施以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细。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8米,进深16.2,高12米。前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1981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县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寺
  在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灵应山上。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蒙化土官左氏所建,明万历、天启、清康熙年间重修。寺依山势,有山门、弥勒殿、真如殿、大雄殿及两侧观音殿、伽兰殿、文昌宫、三官殿、准提殿等建筑组成。寺前有双塔,亦为明成化间所建。寺内尚听月庵、系风亭、小桥、池塘等苑林,融寺院与园林与一体,为巍山风景旅游区之一。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等觉寺太阳宫
  在巍山县城东北隅。等觉寺传始建于南诏,清咸丰时期(1851-1861年)毁,现存太阳宫及双塔。太阳宫,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四周设廊,檐下施重昂斗拱,粗大古朴,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门外双塔,明成化元年(1465年)蒙化府土官左氏建,为九级密檐方塔,塔身洞龛内置石雕佛像。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慧明寺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乡张官厂村南,为巍山名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占地5000多平方米。寺坐东向西,前为照壁,左右开侧门,门内有新月形池塘,上架单孔石拱桥,为明代遗物。桥后为山门,依次为前殿、中殿、后殿及两厢、花园等建筑。慧明寺大殿单檐歇山顶,其余殿宇均为单檐硬山顶,面阔均为三间,无斗拱,但雕刻精细。存有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四个不同时期的彩画。寺内现存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所立“大慧禅寺”匾一块及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所立《慧明禅寺碑记》一块。

月波庵
  位于巍山县庙街乡河上湾村东山坡上,始建年代不详。康熙《蒙化府志》有载,历代多次维修。庵由五进四院、两厢、花园、六院组成,依山势而建。其建筑前三院供佛,后一院供玉皇、三清像。大殿单檐歇山顶,正面檐下安斗拱,其大斗上用昂,承托前面的垂莲柱,大斗四角安透雕折枝花异形拱。后院在高处,地面高于大殿屋顶,陡坡边连一单檐牌楼式建筑,前檐明间伸出比次间小,檐下四面设斗拱,制作小巧玲珑。月波庵前有水塘,背靠青山,门前有直径2米多的大青树,集山水园林于一处。月波庵内存一清乾隆年间所立水利牌。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竺庵
  在巍山县城西门内,此庵始建年代不详。从现存建筑式样看,应为清中叶至晚期所建。庵坐北向南,由在左右二条中轴线上的四进三院组成。后殿供观音像,正殿供三官像。西竺庵后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举架较高,屋面四角及两山弧度较大,整个建筑外观舒展,秀丽飘逸。后殿正面檐下以本地木工称作“吊斗”的结构装饰,其结构似北方建筑之垂花门,结构变化多姿,富于层次感。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
  位于巍山县城东南隅。始建于明代,清康熙、道光年间增修,现建筑光绪年间(1875-1909年)重建。由东岳官、城隍殿、十王、太保殿等建筑组成。大殿单檐歇山顶,面阔16米,举架较高,屋脊高耸,前有廊厦,后开门,原塑东岳帝像。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位于巍山县城西门内西竺庵左面,大门东向,由四进三院及其他建筑组成。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重建。大殿为前卷棚顶后歇山顶二方建筑勾连组成,面阔三间11.7米,进深19.7米。前面卷棚式建筑高5米,内部梁枋等雕刻生动。后面主高殿高12米,前檐下安斗拱,制作浑厚敦实,明间甚大,宽为5.75米,次间仅2.2米。城隍庙不但结构特殊,且举架高大,正脊用砖瓦砌成空脊,使屋脊和尖峰刺天,挺拔雄壮,为富有特色的古建筑。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 塔
  又名文笔塔。位于巍山县城南1公里文笔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九级方形密檐式砖塔,高25米,底边宽5.1米,为风水塔。塔门开于北面,门额有“岳峙渊亭”大理石匾。塔身各层四面设龛,一层各置一佛像,塔顶安铜质宝顶。1981的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封川塔
  在巍山县城南洗澡塘村南封山顶上,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因山下有温泉,又名洗澡塘塔。塔为七级截角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30米,一级塔身长宽各5.75米,塔座分三层,高3.2米,底层正方形,二三层分别内收,为不等边八方形。各级四面皆设券洞形龛,内置佛像。塔刹为铜质宝顶,下置石制宝盖及仰覆莲。1981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
  在巍山县永建乡巡检村南巡检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历代曾多次维修。桥头山墙上砌有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撰的永济桥碑记五字。桥为木构风雨桥,桥通长15.6米,宽3.25米,高6.9米。其结构为用直径0.3米的五根圆木架于两岸,上面铺木板,再在两岸各按木斜撑二股以支撑木架。上建人字顶瓦屋三间,桥头尾建二道门,桥面两侧安木栏干,并设长木板凳。永济桥用斜梁悬挂支撑中点的方法,解决了大跨径木桥受力问题,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此桥至今保存完好。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鹤洞摩崖题刻
  位于巍山县马鞍山乡三鹤村西500米处。为石灰岩溶洞,洞高6米,宽3米,深约20米。洞有摩崖题刻16处,洞门有蒙化土知府左祯(彝族)书“三鹤洞”三字,字大径尺,苍劲有力。左侧石壁刻“三鹤洞叙”。另有明清时期游洞诗词14处,题刻可见明代中原文化对云南边疆的深远影响。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蒙舍城遗址
  位于巍山县庙街乡古城村东,地面仍残存高1-4米的城墙。经实测,城为正方形,周长6600米。城南临河,建于坐东向西的斜坡地上。城内靠北墙中有一约27米见方的土台基,其中碎瓦最多,应为建筑遗存。城内散布砖瓦有莲花纹及兽面纹瓦当、板瓦、筒瓦,形制与山龙 山于图城出土者相同。极少数瓦面上有模印阳文“官字”或“大方广佛”字样。蒙舍城为南诏早期城址之一,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迁都太和城后,此城曾作为阳瓜州治所,大理段氏改为开南县,元代设蒙化州治。1988年公布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山龙 山于图山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大仓乡团山村西。唐初,蒙舍诏筑城于此,1960年调查,山龙 山于图山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100米,出土大理南诏有字瓦、柱础等建筑构件。遗址以东山麓,1991年清理发掘南诏寺庙建筑遗址一处,出土大量石雕佛教造像,为研究南诏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遗址以南山麓,古为天姥寺,今已辟为新寺观区。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翼叔石棺墓
  在巍山县庙街的蒙舍山中,有一块大石,石上凿出一口石棺。此石东西长约10余米,南北宽约8米,高约3米。石棺四壁有文人墨客镌刻的诗章10余首。陈佐才,字冀叔,别号睡隐子,俗称陈仙人,蒙化府(今巍山县)人,他少时习文,后投在黔国公沐天波下受武职。明末,永历皇帝入滇,他曾跟随到缅甸,永历皇帝被吴三桂逼死,于是回乡隐居于蒙舍山麓的是何庵中。他外出乡间戴斗笠,身骑毛驴,喝雨水,并发奋读书,咏物写景,借景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清朝不满的思想情绪。著有《宁瘦居集》、《天叫集》、《是何庵集》、《石棺集》等诗集6卷。终年70余岁。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雷应龙墓
  墓在巍山县城东南8公里鸡鸣山。墓四周以长条石砌成,长4.3米,宽5.78米,残高1.73米,顶部以弧形巨石条封盖,正面立碑三块。墓前有石砌平台,有石阶相连,总长10米,宽8米余,左右翼以砖墙,及石狮、石麒麟等雕花构件。雷应龙,字孟升,号觉轩,蒙化(今巍山)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初任蒲田县令,后升任浙江道御史,后改广东道监察御史。次年病故,年44岁。1987年公布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巍宝山风景区
  位于苍洱风景区的南面,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包括巍山古城、巍宝山道观,大、小寺及山龙 山于图山4个片区,总面积为9.5平方公里。巍宝山属哀牢山系,景区的自然植被保护较好,森森覆盖率达70%,有苍松翠柏和各种阔叶林,不乏名木古树,奇花异卉。巍山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南诏国的发祥地,有山龙 山于山龙 图山遗址、天摩崖寺、南诏王细奴逻耕牧之地;有巍宝山道观群以及园觉寺、玄龙寺、巍山古城等文物古迹。它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温 泉
  在封川山麓。又名蒙诏汤池。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工农业诏汤池也,相传细奴逻母疾,浴此则愈。”泉水从石罅中涌出,汇入池中,水质透明,为碳酸泉,含钙、镁、钠等元素,水温适度,对皮肤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疗效,被誉为“温泉漱玉”。温泉背靠封川山,前有阳瓜江流过,风光优美,附近有封川桥、封川塔等名胜可供游览。

登录后才可评论.